1医患沟通,调和情志
因病程较长、久治不愈,患者易情绪紧张、恐惧、焦虑、烦躁,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和”的思想尤为重要。情绪烦躁、精神抑郁者,需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了解病情,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如果情志过激,可损阴伤阳,破坏机体的阴阳平衡,不利于疾病向好的方面转归,使疾病难愈。《灵枢·百病始生》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丹溪心法》谓:“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医者不可急功近利试图短期内祛除病邪,患者需有耐心,疾病治愈非一朝一夕之事,医患配合方能有较好疗效。
2辨清阶段,平和用药
吾师认为非疾病初期,不宜用峻猛之法,而应多用平和之药,如茯苓、白芍、甘草之类。或多种性味搭配以起到纠偏调和之功,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谓:“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大寒大热之品不可久服,久服则正气亦伤。皮肤病久治不愈病机往往错综复杂,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多种证候,存在寒热、虚实并存的现象。久服寒凉药物后期多出现虚的证候,此时不可急于祛除病邪,见皮损色红就一味使用清热凉血药物。
3扶正安邪,和平共处
皮肤病多夹湿邪,易郁化热,兼夹它邪,成痰、成瘀难以速去。不能祛邪就先“安邪”,使之达到某种平和状态,在此基础上培养正气方可达到减轻症状、减少复发的目的。《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不足,则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抗御外邪能力减弱,就易致病情加重、复发。因此处方遣药时在祛邪药中加入扶正之品,患者的症状便会相对减轻,邪气对机体的影响也相对减小,从而达到机体与病邪和平共处,扶正安邪,正强邪弱的目的。人赖自然生存,又受自然影响,皮肤疾病多与外界环境及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自然因素不易去除,需通过增强机体正气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4分清病机,调和阴阳
吾师以为“病者,本于阴阳也”,一旦阴阳失调则百病由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调和阴阳是治疗慢性皮肤病的关键。这就要求医者能从错综复杂的病机中分清表里、寒热、虚实等的主次轻重,加以综合考虑,灵活变通,后再确立治法、诸法并施,如采取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五脏同调、气血同治等多种治法,方能适应复杂病变的需要。正如《景岳全书·和略》云:“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可以理解为是张景岳对和的思想的阐释。
5病案举隅
患者刘某某,男,35岁,2012年10月29日初诊。患寻常型银屑病5年余,中西医治疗均未明显好转,前医多以清热解毒凉血之药医治,久医不效,遂来我院就医。检查见全身散在大片红斑,基底潮红,上覆银白色鳞屑,鳞屑较难刮除,用力刮除后有点状出血,双下肢红斑相互融合成片,银白色鳞屑较厚,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症见:食少纳呆,心烦气躁,失眠多梦,大便溏,小便常。辨证属肝郁脾虚兼有热毒,治以疏肝健脾,佐以清热解毒。处方:柴胡15g,白芍15g,当归15g,茯苓15g,白术15g,紫草15g,土茯苓20g,生甘草5g。7剂,1剂/d,水煎服。并嘱其调畅情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2诊:见皮疹色泽、鳞屑较前均有明显改善,现皮损色红,部分皮损表面上覆有少许鳞屑。四肢皮疹仍色红,原方加蒲公英15g,7剂。3诊:未见新生皮疹,头部及躯干大部分消退,原方不变,继服7剂。4诊:全身皮疹消退呈色素脱失,皮肤干燥,双上肢皮损未退净。原方加麦冬15g,酒黄精10g,半个月后随诊,皮疹已经全部消失,临床痊愈。按:银屑病,中医称为“白疕”,是一种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和遗传、免疫、感染、情志等因素有关,目前,常用的内服药物有抗肿瘤药、皮质类固醇、维生素类、维A酸、抗生素、免疫制剂等[2],一般难以根治。所以我们要用“和”的方法,和气血调阴阳。本例患者热在初期或为血热熏蒸肌肤,血燥不能荣外所致,然而久服西药及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等寒凉药物,难免损伤脾胃,患者心情烦躁,故辨证为肝郁脾虚之证,予逍遥散加减以调和肝脾,方中多药性平和之品,扶正以安邪。从皮损辨证来考虑,皮损的变化可以反应人体气血寒热虚实的变化,是银屑病辨证的重要环节[3],故少佐紫草、土茯苓、蒲公英等活血解毒之品兼顾祛邪。复因久病耗伤气阴,气血两亏,皮肤干燥脱屑,故后期在疏肝健脾的基础上加以养血益阴润肤之药,以使病情很快痊愈。
6小结
中医多强调以“调和”为法度,协调机体之阴阳表里、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寒热虚实、饮食情志,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气血和顺的状态,此类皆是“和”思想的体现。吾师在临证过程中,以“和”为指导思想处方遣药,以“医患沟通,调和情志”为基础,“辨清阶段,平和用药”为方法,“扶正安邪,和平共处”为目标,“分清病机,调和阴阳”为原则,注重调和阴阳、顾护正气,辨证准确,用药精当,使治疗方剂更有针对性,并能结合适当的心理疏导,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一鑫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临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