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巩膜炎[1]主要是指位于视神经附近巩膜或者是赤道后部位置的一种炎症,严重破坏患者眼球后部的组织,造成患者的视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损害。但是在临床诊断中,由于后巩膜炎的临床症状较为多样化,且发病率较低,因此,医务人员很少第一时间考虑到该病,而漏诊误诊率较高。早治疗、早诊断能够有效控制巩膜炎症的变化,减轻患者的视力损害。笔者随机抽选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治疗的20例后巩膜炎患者,共20眼,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后巩膜炎的眼科影像学特征,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0例后巩膜炎患者,共20眼,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最大62岁,年龄最小16岁,平均年龄(30.6±2.2)岁;患者均为单眼,视力均低于0.8;排除创伤史、眼眶肿瘤、脉络膜肿瘤等患者。
1.2方法
患者一入院就进行常规检查,例如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前置镜、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底彩色照相以及胸部X线片等,少数患者开展CT检查,以发现有价值与意义的影像。在眼部超声检查中,使用法国光太型号为AVISO的超声眼科专用诊断仪,探头频率设置为10MHz,给以各轴位扫描,必要时辅以患者转动眼位配合完成;眼底彩色照相使用CanonRETINELCamera免散瞳与TOPCONTRC.50DX的眼底照相机完成(日本);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均使用德国Heidelberg公司生产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与眼科激光诊断仪HRA2完成。
2结果
2.1临床表现
20例患者均存在视力下降、眼部疼痛,患者球结膜充血水肿10例,其中伴有巩膜表层血管迂曲扩张6例,患眼轻度突起7例,视盘充血水肿13例,黄斑渗出性视网膜浅脱离7例,视网膜皱褶3例,周边视网膜脱离2例,均没有发现环形脉络膜脱离。
2.2超声检查
后巩膜炎症包括两种:结节型与弥散型,20例患者中弥散型16例,结节型4例。在超声检查中,弥散型患者的巩膜内回声中强,分布较为均匀,声衰减不显著,且呈现弥散增厚现象,厚度是2.01mm~3.23mm,后部存在和球壁保持一致弧度的液性暗区,分析系筋膜囊积液所致,低回声和视神经之间不存在回声区,因而构成“T”形征,少数患者的视盘稍显向球内隆起。结节型患者的较强巩膜回声较为局限,内回声为中等或者是中强回声,较为均匀。
2.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检查在OCT检查中,患者黄斑区的视网膜感觉层存在浅脱离,患者脉络膜复合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等部位存在波浪状隆起。FFA检查中,患者眼底后极部动脉早期存在低或斑驳状荧光等现象;动静脉期出现针尖样强荧光,并伴有逐渐融合扩大现象;后期荧光素钠会渗漏到患者视网膜下组织中。少数患者的视盘存在荧光着染,边界模糊。2.4CT检查CT检查中,患者的巩膜厚度增加,少数患者存在视神经前端变粗现象。
3讨论
后巩膜炎是一种少见的炎症性眼病,有文献资料[2]指出,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约占66%~83%,其中40岁女性群体的发病率最高。本文中,20例患者中有12例女性,占60%,平均年龄(30.6±2.2)岁,主要与笔者抽取的病例数相对较少,就诊患者年龄相对集中,以年轻人为主等相关。后巩膜炎症患者以视力下降、眼部疼痛、眼球结膜充血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病情严重时,患者会出现眼底异常、前巩膜炎等临床表现。若是合并前巩膜炎症,其位于巩膜表面位置的血管会出现迂曲扩张等现象;合并眼底异常的患者,会出现视神经炎、视盘充血水肿、黄斑囊样水肿等[3,4]。本组20例患者中,均存在视力下降、眼部疼痛,10例患者球结膜充血水肿,其中伴有巩膜表层血管迂曲扩张6例,患眼轻度突起7例,视盘充血水肿13例,黄斑渗出性视网膜浅脱离7例,视网膜皱褶3例,周边视网膜脱离2例,均没有发现环形脉络膜脱离。通过多种检查手段对后巩膜炎症患者进行检查,能够准确掌握临床与与影像学特征,总结后巩膜炎特征,以提高后巩膜炎的临床诊断准确率。B超属于眼科较为常用的一种检查方式,有较高的分辨率与安全性,受患者眼屈光间质浑浊[5]的影响较小,已在我国后巩膜炎的临床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后巩膜炎会对患者的脉络膜、视网膜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患者的临床体征较为多样化,如视盘出现充血水肿、环形脉络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褶皱等。有文献资料[6]指出,后巩膜炎在CT检查中会出现增厚现象,组织边缘非常清晰,球壁受压向内倾斜等症状;若炎症严重,会对患者眼外肌、视神经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其增厚、增粗。综上所述,后巩膜炎在临床诊断中,需选择适合的影像学检查,并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与临床症状,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患者会表现出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与症状,利用影像学检查,能够将其他影响因素排除,降低后巩膜炎的误诊漏诊率,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作者:陈发棋 单位:运城市眼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