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是指在教学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来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新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可以采取“明确目标———提出任务———讨论探究质疑———评价反馈小结”的步骤来进行。
一、明确目标,使活动围绕目标展开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有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才有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活动才不会偏离方向。比如,在学习表格数据处理时,教师就要分析把握教学目标,了解了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输入表格内容,设置表格格式,编辑计算公式,利用函数,对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能够制作图表等等。通过目标的明确,使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既定目标进行,避免无谓消耗,使“任务驱动”发挥更大的效率。
二、设计任务,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
学生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起点不同决定了任务设计应该要能够适应不同的学生需要。教师要做到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任务”,才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兴趣爱好,来设计不同的练习。如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相关知识时,有些学生已经掌握了文字输入、排序等基本技巧,而有些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电子表格。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布置不同的任务。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帮班主任老师制作一个成绩单,通过制定成绩单,学生学会了数据输入和页面设置等一些基本技巧,学生熟悉了软件界面和基本技巧之后,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对于那些本来就对软件有一定了解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帮助不会的学生,再布置难度稍大的“任务”,比如成绩排序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对于复杂的任务,还要设计由简单任务组成的子任务。如要求学生完成较为复杂的图片处理,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子任务。先切割图片,在复制分层图片,再完成图片的细微处理。“任务驱动”本质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任务”就好像是指挥棒,不断地引导、指挥学生。教师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设置特定的情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那么学生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便会自觉自愿地学习,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如在之前的任务中,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制作好的电子表格演示其方便快捷的功能,还要有优美的学生爱听的背景音乐。教师还可以通过制作唯美的课件来达到这个目的,配以精美的图片和精彩的动画。
三、讨论探究,寻找任务解决的途径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不是开始讲解,而是要与学生一起,对任务进行分解。把一个大的任务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子任务。然后对每一个子任务进行分析,制定具体的操作步骤,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教师可以采取“子任务→讨论操作步骤→操作→下一子任务→讨论操作步骤→操作……”的步骤来进行,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某一操作步骤的知识在课本的位置,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来完成。如在表格的设计与制作中,就可以给学生呈现了一个经过结构设计、数据排序、总分计算的表格。由此将这个任务分成了5个子任务:(1)输入文字;(2)设置列宽行高;(3)修饰表格;(4)编辑表格;(5)数据排序求和。接着师生进行探讨文字输入的技巧,明确特殊字符和字符类型的输入注意事项,接着进行输入操作,最后结果反馈。接着进行下一个子任务,如此循环进行,步步为营。学生在操作中,在问题解决中来学习知识,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
四、评价反馈,巩固所学习的知识
在“任务驱动”中,教师从过去的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及时出现在他身边,为学生排忧解难,也可以向同学、书本、软件帮助、网上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当课堂纪律出现问题时必须注意维护。教师要细心观察,要善于发现学生任务完成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提醒和指导解决。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要及时做好评价工作,对完成任务中的积极因素进行表扬,对不好的东西要提出批评指正。
作者:吕岩 单位:平凉体育运动学校
相关专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海尔供应链管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