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术 >

刍议文化旅游开发及旅游美学价值

一、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新视野

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以文派而知名,同时集有学派、诗派的内容,自清朝中叶自晚清民初,桐城派流传两百余年,期间诞生作家多达一千二百余人余人,作品难以计数,分布全国十九个省市[1],桐城派在其发展的每个阶段代有人才,堪称明清时期的一道文化奇观。随着桐城派学术研究的深入,从文化世家、书院教育、学术文化等角度来认识桐城派成为一种新趋势[2],桐城派学术研究的进展也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打开了视野,桐城派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学旅游领域,桐城派的众多构成要素成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的新构想。桐城派博大精深,在科举、仕宦、家学方面独具特色。“在小小的一县范围之内,文儒硕辅多达千百位,人文盛况绵及数百年,这在世界上恐怕也不多见。”[3]明清时期,桐城是仅次于歙县的“状元县”;桐城派作家累积文化世家,方刘姚马张等文化世家,传承百余年,根基深厚,人才辈出,“方刘姚”天下闻名;桐城号称“文献之邦”,据民国时期学者刘声木《桐城派文学渊源考》、《桐城派撰述考》搜集,桐城派作家著作多达两千余部。文化旅游是知名度经济,桐城文化知名在于桐城派。桐城派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激活品牌性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地方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桐城派被作为“旧文化”的代表而遭到“新文化”派的严厉抨击而逐渐退出文化主流。随着历史潮流的发展,历史赋予桐城派以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文化寻根”热,这为桐城派文化旅游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桐城派文化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其独特的文化创造机理对文化旅游者有极大吸引力。桐城派文化现象和文化创造机理是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

二、桐城派文化“灵韵”与旅游美学

文化旅游依赖于文化景观的可观可游,历史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呈现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历史文化旅游的魅力在于“灵韵”之美,现代大众文化景观通常是“震惊”体验。本雅明提出了“灵韵”的古典文化与“技术复制”的大众文化之间的审美差别。现代艺术生产是大规模的“技术复制”与传播,通常是利用求新求异的创新来吸引注意力。古典艺术的生产与传播受制于技术的落后,生产具有“此地此刻性”,“‘本真的’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的价值以礼仪为根基,它的独特的、最初的使用价值正在于此。”[4]灵韵即是文化的“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性。借用“灵韵”的概念,我们认为衡量历史文化旅游价值最重要价值在于文化“灵韵”守护与呈现。桐城派的文化灵韵不仅仅在于它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还是一个文化整体,涉及山水自然、园林庭院、书院教育、文化世家等丰富的文化内容,桐城派的赋予桐城这座城市一种想象性的现实和品格,一种“文学桐城”的灵韵。透过桐城派的文化遗产,我们能够理解桐城这座城市的物质构成、生活状态、文化品质、人文景观以及城市居民,从而深入体验桐城派的灵韵之美。桐城派作家在长期的流传中,形成了一种地域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构建了一种完美的文化地理想象。在桐城派作家的笔下,桐城的山水、城市、土地与桐城派作家的心灵之间互为映照,山水的奇绝正是桐城派作家创作的文化自信。“余性好山水,而吾桐山水奇秀,甲于他县。”“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5]像这些话并非对自己家乡山水的偏爱,实际是桐城特殊的人文环境里形成的一种文化信仰。理解桐城派,寻找桐城派需要回到桐城这片土地之上,桐城派文化旅游要守护桐城派作家用生命歌咏的山水田园灵韵。

1.桐城派的生活审美灵韵

桐城派作家在读书与出仕之间寻求平衡,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活美学。城市是读书用世的地方,是实现功名理想的地方。城市后面还有可以隐逸的山林,是舒展性灵的处所。独特的地理空间形成了桐城派文人的生活美学。读书的庭院。桐城保存了较多的桐城派作家的私人庭院,它们一般规模较大,散落在桐城老城区的各个角落,平和宁静,是读书、待客、游乐的处所。方以智故居“潇洒园”、左光斗故居“啖椒堂”、姚鼐时代“初复堂”、姚元之“竹叶亭”、姚莹“中复堂”、方守敦“勺园”等皆保存完好。以姚家为例,姚鼐在“惜抱轩”留下的对联“万类同春人已合,大室为虚岁年长”,极具文化价值,姚鼐手植的银杏树,距今两百余年,枝繁叶茂,是桐城派的见证,每年都吸引不少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此地寻觅桐城派大家的文化气息。近代姚永概慎宜轩对联“门临青竹邀君子,窗有红梅见故人”,见证着姚家世代传递的文化脉络和精神。桐城另一代表性家族方家“勺园”则庭院深深,具有浓厚的文化庭院气息,现代作家舒芜(方管)在《勺园花木》里回忆了少时在勺园里的读书生活,勺园原为桐城派作家方宗诚的藏书楼“九间楼”,后方守敦在此地建凌寒亭和园林,“三十年前于勺园之西隙地种竹,得凌云之姿万竿矣。舍南曾以旧材架屋三盈,为啸读徒倚之地,四时皆宜焉。吾弟取柳子厚句意,命名曰凌寒。”[6]方氏子弟在园中过着悠游自在、和平宁静的“啸读”生活,我们可以想象到以诗书传家的文化家族生活原型。文化世家的生活是艺术化的,是诗意的栖居,现代桐城美学家朱光潜提出“人生艺术化”,正式继承了桐城派作家的生活美学精神。在庭院之外,桐城派作家们活动的另一个场所是文庙与书院。桐城文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七百年历史,历代重修,保存完好,是江淮地区规模最大的文庙,也是桐城派的象征。桐城的书院教育兴盛是桐城派兴盛的基础,桐城派作家多有在书院任教的经历,桐城派作家积极参与本地书院的兴办。其中桐乡书院最具代表性,书院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是桐城派代表人物戴钧衡创办,直到民国元年改为小学堂。桐乡书院显名全国,经典有载,戴钧衡的《桐乡书院四议》,清廷曾谕令全国效法,并载入《皇朝正典类纂》。

2.桐城派的自然审美灵韵

在城市之外,山林成为桐城派作家隐逸的处所。桐城境内的龙眠山、浮山、龙山等形胜之地成为桐城派作家的首选。龙眠山在桐城以北仅四公里,山峦叠嶂,钟灵毓秀,自宋代画家李公麟建“龙眠山庄”以来,历代多有文人墨客来此赋诗吟咏,建隐居别业,逍遥山水之间。桐城派作家更是将龙眠山视若文化圣山,龙眠山中至今还留有许多桐城派作家题咏过的景点,如姚鼐《游披雪瀑记》、《游媚笔泉记》。更广意义上,桐城派不仅仅是读书处士的士大夫文化,还有隐逸山林的优雅情怀。

3.桐城派的历史审美灵韵

桐城派在五四新文化时期遭遇到新文化派严厉的抨击,被称作是“妖魔”、“谬种”,在新旧文化转型和新的知识典范的建构过程中,桐城派遭遇到最大的危机,被迫退出文化主流,但桐城派的文化精神并未消失,桐城派的历史贡献正得到人们的承认和重视。一个传奇的文学流派如何绵延两百余年,传播至全国十九个省,与清朝相始终,通过桐城派的发展变迁能亲切体验到明清文化风情。自清初到民国时期,自清初方以智逃禅,到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姚鼐的古文讲学,姚莹成功抗击英国侵略台湾,曾国藩的桐城派中兴和洋务运动,吴汝纶创立莲池学派,创办安徽第一所现代学堂桐城学堂,还有刺客吴越、侠女施剑翘构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美感。桐城山水和城市空间构成桐城派作家精神家园,在众多遗迹遗韵中,桐城派创造显现出一种独特美学区趣味。桐城派文化旅游审美精华在于桐城派诗意的生活审美,桐城派雅洁的山水审美和桐城派浩远的历史审美。

三、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桐城派文化旅游还属于刚刚起步阶段,真正要把桐城派的文化品牌转变成文化旅游品牌,还要在文化特色上发掘潜力,只有地区旅游特色就越突出,吸引力也就越强。地域性、体验性、创意性是文化旅游的特征。桐城派已成为历史遗产,桐城派文化旅游要回归桐城地域性文化土壤,结合桐城地域文化,利用好桐城派的品牌效应,在文化体验和文化创意上下功夫。

1.桐城派品牌凸显与战略规划

以提炼桐城派为文化符号,塑造“天下文章出桐城”文化旅游品牌,构建文化旅游名城。积极参与区域旅游资源规划,如安庆市规划“桐城———怀宁———枞阳文化旅游带”有利于整合分布于怀宁和枞阳的有关桐城派文化旅游资源。“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建设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和传播带来了机遇,安庆市将“桐城派文化”纳入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里,将极大扩大桐城派文化的国际知名度。

2.以桐城派作家精神家园重建为主线

通过对桐城老城区实行减法,集中建设成为桐城派文化旅游区。实现桐城派文化的景观物化和载体化,提炼、纯化城区的文化内涵,开发桐城派作家故居和活动街区,修建桐城派名人广场等。目前,桐城文化博物园建设即是以桐城文庙为核心,拓展发展空间,凸显文庙的祭祀与教育功能,设置文豪蜡像馆,采用新技术,全面展示桐城派文化。整修东大街、紫来桥、北大街,恢复传统民居、店铺、作坊、名人故居等。在“名城”之外,要做活“山水”文章,全面塑造特色的“文学桐城”城市意象。确立城市文化核心,以桐城派文学为核心符号,进而做好城市文化意象推广。桐城已成功举办两届“诗意与地理体验游———桐城诗歌节”;还有正在建设的以龙眠山水为载体,以文学为内容的“印象龙眠———中国桐城文学论坛”文化旅游项目,这些都将塑造“文学桐城”的城市意象。桐城得名缘于本地盛产桐树,桐树在中国古典诗词文学中的重要意象,“桐子花开”本身就是文学的境界,在古典文学中,以“桐”或“桐花”为意象的文学诗词不绝,在城市周围种植梧桐园,举办“桐花节”,会营造城市的诗意品质。桐城古城与龙眠山水是桐城派作家的精神家园,桐城派作家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关于城市和山水的诗文作品,以“诗意的栖居”营造这片精神家园将是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核心内容。

3.以景观化、故事化整合优化历史文化资源

通过修建宰相府邸、名人故居、世家宗祠、名宦祠、先贤祠、文庙、博物馆、文化书院、讲述历史故事的雕塑、景观,以桐城派历史为线索开展以名人故居、文博展览、修学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以黄梅戏表演改编桐城派故事,增加趣味性。联合桐城特色的地域文化,如传统老字号商铺、水芹地农耕文化、特色美食、民俗、传统手工艺营造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氛围。

4.以文化创意推介桐城派文化旅游

桐城派文化旅游的成功在于在做足文化旅游内涵,凸出文化特色,以“桐城派文化旅游带”为主线,“开发桐城士大夫文化游”,桐城派“文化寻根游”等专项旅游;开展“文学艺术旅游”,举办“古文夏令营”;开展“龙眠隐逸文化游”。“桐城派文化养生游”,“桐城派故事表演”等。总之,桐城的文化空间孕育了桐城派,桐城派的文化旅游开发须厘清和城市深厚联系和内在文脉。桐城派文化旅游开发需要紧密联系桐城历史文化的内在机理,发掘桐城派美学特质,才会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灵韵”。

作者:陶运宗 单位: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桐城派学术研究中心


    更多社科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刍议文化旅游开发及旅游美学价值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s/105221.html

    相关专题:婴幼儿营养食谱1688例 兰州新闻物流商会捐物


    上一篇:中药房毕业实习带教体会述评
    下一篇: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