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农业发展对自然环境有着较强的依赖性,是暴露在自然气候风险的特殊行业。山东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地貌、地形特点,导致其成为国内受自然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近年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频度。农业将面临各种各样的灾害损失,灾害的发生和损失的出现,影响人们的生活、投资与消费行为。
2山东农业经济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分析
2.1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及价格的影响
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带来很大的影响,仅从这几年旱灾影响来看,就能说明这一点。2000年粮食产量3838万t,受旱灾面积达到了333.6万hm2;2003年粮食产量为3721万t,受旱灾面积达到了216万hm2;2006年粮食产量为4100万t,受旱灾面积达到了166.1万hm2;2009年粮食产量为4091万t,受旱灾面积达到了199.5万hm2。比较分析,2006年粮食产量最大为4100万t,受旱灾面积达也最小。由此可见,自然灾害是影响粮食产量的至关因素。
2.2自然灾害对农民经济收入的影响
这些年,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的颁布实施,有效地调动了农民农作生产的积极性,农民农业增收潜力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农村整体经济实力在几年内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作为农业大省,2013年农业农村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据统计,2013年,山东粮食总产452.8亿kg,实现“十一连增”,棉花、油料、蔬菜、果品、肉蛋奶、水产品等都保持平稳发展,预计山东农业增加值达到4500亿元左右。虽然如此,但是农民经济收入较前几年明显出现增势减缓的态势。据统计显示:山东农民收入年增长率“九五”、“十五”期间分别为10.31%、8.38%,而“十一五”增长率仅为7.91%,增幅明显放缓。同时,与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相比,差额也相对突出。2000年,城乡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比为1.85:1;2005年,城乡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比为2.49:1;2009年,城乡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比为2.19:1。展望今后,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逐渐增多,压力加大。工资性收入作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2007年、2008年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分别达45.3%和47.7%。而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农民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农作性收入难以大幅度增长。同时,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是近几年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但今年一季度山东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11.3%,不再对农民增收产生拉动作用。而且,2014年为大旱之年,农业大市潍坊遭遇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潍坊市抗旱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马长亭介绍,今年以来,潍坊平均降水量156mm,比历年同期偏少五成。因罕见的秋冬春夏四季连旱,降水少,蓄水也少,26座大中型水库无有效降水补给。至7月20日,潍坊受旱农田达到28.07万hm2,其中,重旱面积15.2万hm2,有9万群众出现饮水困难。潍坊市农业技术专家郑以宏介绍道,因连续干旱缺水,全市农田大多处在干渴状态,部分庄稼已出现死苗的情况,将严重影响农民经济收入的稳定性。
3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减少自然灾害受灾率的思考建议
著名科学家库普曼斯将出现的不确定性问题界定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自然灾害的出现则是诸多不确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一个。由此,解决好自然灾害问题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尤其是在山东这样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受灾影响严重的省份,更应该寻求有效的应对自然灾害频发的对策。解除自然灾害对山东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必须要综合考虑山东地理、气候特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灾前预防和灾后救助结合起来,切实提升山东农业经济抗自然灾害能力。
3.1调整山东农业经济产业结构
针对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受旱涝灾害严重的地理及气候特点,建议因地制宜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农业建设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农业、林业、牧业为一体的良性循环体系。
3.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山东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心腹大患为旱涝灾害,为了确保本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必须要着重思考如何变水患为水利,用水利克服旱灾。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工作重点就在于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上,通过水利基础设施的大投入,实现抵御旱涝灾害的最终目标。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一是重点整治黄河人堤及湖区防洪工程,积极规划防洪工作,抓好黄河大堤防洪及湖区清淤排渍工作;二是抓好山区防洪工程的建设和整治工作;三是大力开展渠道防渗、低压输水、渠道田间改造等工程建设,保障工农业及城乡水资源的有效供给,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3.3加大补灾减损力度
农业经济发展受制于自然灾害影响较为明显,如果想完全避开自然灾害也是不现实的。最为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摆正心态、多管齐下、主动出击,建立强有力的补灾减损机制和网络。一是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借助先进的气象技术和手段,准确、科学、及时地预报自然灾害。并根据灾害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备较为完善的化解方案;二是是加强资金和物质支持。政府通过建立经常性的财政基金、专项性银行信贷资金、公益性社会募投资金和向上争取救灾资金等途径给农民以资金支持,保证农民救灾补损的资金需要。三是加大技术和信息服务力度。政府部门应不断把有价值、实用的信息传递给农民,对救灾补损工作进行有效引导和指导。同时要组织科技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让农民全面准确地掌握种养品种的技术要领和要求,减少因技术不到位而影响恢复生产的效果。
3.4加大农业保险推广
农业保险在转移农业风险、减轻政府负担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费用高、农户参保意识差等问题的出现,一直以来制约着农业保险工作的推广。作为准公共产品,它的社会公益性决定着其更需要更多的政策的扶持与推动。一方面,各级财政应对工作成本高、保费收缴难的农险业务给予必要的经营费用补贴,另一方面切实提高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特别是对种植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同时,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及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建立市场化的风险分担机制,由此鼓励老百姓积极购买农业保险,推动整个农业保险推广。
作者:刘翠玲 单位: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