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基础———“何以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国家、社会与个人价值目标于一体,融合了十二个核心价值内容,层次分明,紧密相连,具有理论的彻底性,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提供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自成体系的价值系统,内蕴着主体群、价值目标群和内容层次链,共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提供了扎实的主体基础、客体基础和认识基础。其中,主体群包含着群体主体(国家、社会)和个体主体(个人);价值目标群则包含着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目标和个人价值目标;内容层次链则涵盖着三个层级的核心价值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居于最高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居中层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处于基础层次。
(一)价值主体的广泛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不同主体所应当追求的价值观念与价值目标,具有非常广泛的主体范围,形成了涵盖了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的主体群,其中,国家与社会是人的有机集合体,属于群体主体;个人在这里主要指公民个人,属于个体主体。国家与社会作为群体主体,与作为个体主体的个人一样,同样具有自身的价值目标与行为准则,“一个群体的主体行为是以自觉的价值目标为导向的,群体的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都要以实现主体的目的为转移。”[1]三类主体一方面具有各自的主体特征与行为规律,另一方面又具有紧密的联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国家由社会与个人组成,社会属于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由个人而组成,个人是社会与国家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三类主体所具有的广泛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提供了坚实的主体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主体化,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化、城市化、青少年化、农民化等。
(二)价值目标的针对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价值系统,是主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与所倡导的价值观念的集合,包含着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目标和个人价值目标。三类价值目标源于三类不同主体的内在需求,也反映着三类不同主体的迫切诉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中,国家价值目标在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价值目标在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价值目标在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类价值目标作为客体而存在,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旨在满足三类主体不同的利益需要,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是一个社会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爱国、敬业、诚信与友善则是每个个体应当努力养成的道德品行。三类价值目标凝练清晰,针对性强,具有很强的现实作用,将成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所共同倡导的主导价值,这就为大众化的推动提供厚实的客体基础。
(三)主体价值的系统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基础不仅在于其所具有的主体群和价值目标群,而且更在于其所具有的内容具有层次链,即国家价值目标居于最高层次、社会价值目标居中层次以及个人价值目标处于基础层次。同时,三个价值目标的内容层次链是自成一体的有机系统,不仅层内的价值内容具有着紧密联系性,而且层与层之间的价值内容同样具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主体与价值目标有机融合,形成了主体价值的有机系统,一方面凸显了价值目标的主体,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主体的价值目标,清晰地勾勒出主体价值的系统内容,这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广大群众有效认识核心价值观提供保障,从而也就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提供认识基础。毕竟一方面认识是大众化的前提,只有获得群众的普遍认识,核心价值观才能深入群众;另一方面认识是实践的基础,群众只有有效认识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予以践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目标———“为何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系统,内蕴着精神,凝聚着力量,饱含着夙愿,一方面来源于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共同需要,另一方面又需要为国家、社会与个人带来一定的利益,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基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要大众化的主要理由,笔者将其概括为:推动国家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三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彼此互为基础,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一)推动国家的发展
从国家层面而言,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是国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体现着国家需要。同时,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自身发展程度的标尺,决定着国家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能否得以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首先在于国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需要以及需要的程度如何,尤其是大众能否自觉践行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的价值内容以及践行的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首要目标即在于能够推动国家的全方位发展,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等五个方面的同步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保障。
(二)促进社会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从社会层面而言,就是让大众普遍掌握社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从而也就能够为促进社会的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这主要在于,一方面,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作为社会的基本准则,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激发社会的发展活力,凝聚社会发展的合力,从而就能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一旦成为大众的自觉追求,就能够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有效整合大众资源,共同致力于社会的发展事业,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努力提升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水平,从而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大繁荣大发展。
(三)实现个人的发展
爱国、敬业、诚信与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的体现,是个人所应努力形成的价值观念以及所应养成的理想信念与道德品质,集中反映着个人的民族精神、工作事业心、社会责任感与为人处世态度等,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着国家层面与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其中,爱国作为传统优良品德,直接体现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敬业要求着个人应当对所从事的社会事业与工作职业要有责任心,体现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诚信是个人行为处事的道德品质,体现着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共同关系;友善是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体现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国家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有助于个人价值目标的更好实现,另一方面也最终是为了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使个人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困境———“有何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大众化的主体基础、客体基础和认识基础,也具有大众化的具体目标,为理论掌握群众与群众掌握理论的双向互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推动社会主义价值观大众化的实际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困难,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主要可以集中体现于:大众的需要程度、大众的接受程度、大众的践行程度共同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进度,其中,大众的需要程度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广度,大众的接受程度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深度,大众的践行程度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力度。
(一)大众的需要程度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广度
价值目标的形成、认同与实现均来源于主体的自我需要,基于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能否得以推动,首先在于大众是否有需要、有多少大众需要以及需要到什么程度,这也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首要困境。解决大众的需要程度问题,将能够有利于提升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广度。从实际来看,大众的需要,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主体具有多元化,其主体利益具有多样化,从而会造成大众的需要具有复杂化,主要涉及核心价值观与其他价值之间的关系、核心价值观与大众自身利益的关系,尤其是核心价值观能否给大众带来一定的利益,将直接影响到大众对核心价值观是否需要以及需要的程度如何。
(二)大众的接受程度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深度
如果说大众的需要,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提供了可能性,那么大众的接受,则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提供了现实性。毕竟需要是一种心理诉求,注重由内及外的过程;接受则是一种心理认同,注重由外及内的过程。一般而言,大众先有自身的需要,才会有接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一方面大众化源起于大众的需要,大众化的广度取决于大众的需要程度;另一方面大众化的推动依赖于大众的接受,大众化的深度取决于大众的接受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而言,大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主要取决于自身原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认知水平以及思维习惯等。
(三)大众的践行程度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力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一方面在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这可以通过提高大众的需要程度和接受程度来予以实现;另一方面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这主要通过大众的积极弘扬来予以完成。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大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以大众有诉求、能接受为前提与基础,只有积极引导并满足大众的心理诉求,并努力提高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才能促使大众自觉地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价值观念,将学习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转变为自觉追求与自主行为。同时,大众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也取决于大众化的载体与途径,只有依赖于有效的途径,依托于丰富的载体,大众才能更好地学习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大众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程度将直接影响着大众化的力度,决定着大众化的实际成效[4]。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实现途径———“如何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与基本要求,两者互为手段与结果,它既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为手段,又是以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结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目标,就是要让最广大的群众自觉主动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对于大众化的实现,需要以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作为保障,笔者将大众化的实现途径归纳为:完善全程式一体化的教育机制、开展全民参与互动的实践活动、搭建网上网下联动的宣传平台等三个方面。
(一)完善全程式一体化的教育机制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教育中,形成并完善全程式一体化的教育机制。所谓全程式的教育,即从个人的成长时间出发,形成涵盖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各个阶段的教育,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能够无时不有。同时,全程式教育机制的完善,需要找好教学教育载体,注重教学育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并行,强化思想道德水平,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相互联动的教学教育模式。所谓一体化的教育,即从个人所处的空间出发,形成涵盖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教育,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能够无处不在。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保障,社会教育是强化,应当形成三者有机融合的教育循环系统。完善全程式一体化的教育机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基本途径,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提供厚实的基础。
(二)开展全民参与互动的实践活动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个区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全民参与互动的实践活动格局。实践活动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试金石,另一方面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助推器。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有助于大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而且更能够有助于大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要努力拓宽实践活动的范围、拓展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实践活动的方法,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道德实践活动、文明创建活动等,增强大众的民族精神,提高大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人人和谐相处的局面。开展全民参与互动的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必要途径,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搭建网上网下联动的宣传平台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于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中,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宣传平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不仅得益于教育机制的基础与实践活动的保障,而且也需要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宣传,包括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各类实践活动的宣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声音主动飘进大众的心里,就是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从其实质意义上来看,旨在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发出社会好声音,传递社会正能量。基于此,应当积极搭建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平台,注重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双向互动、上下联动,大力发挥传统媒体的宣传优势,创新发挥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时效与宣传实效。搭建网上网下联动的宣传平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舆论途径,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提供可靠的支持。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活力来源———“青少年何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首先应当是青少年化,毕竟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社会的未来,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当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同时,他还指出了“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青少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促使青少年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任务,而且也是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活力来源。基于此,笔者认为青少年应当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者、践行者和传播者,自觉发挥好感染作用、感化作用与感召作用,其中,感染在于情绪,感化在于内心,感召在于行动。
(一)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者,发挥感染人的作用
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主体,首先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者,要能够主动学习、强化认知,要能够自觉接受、形成认同。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处于确立人生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需要与基本诉求,在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个人的目标追求。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有效引导好青少年的价值追求,积极提升青少年的自觉意识,激活青少年的学习热情,激发青少年的学习潜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内化,促使青少年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青少年要能够给社会、给他人带来情绪上的共鸣,情感上的互动,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积极影响与感染身边的人,能够彼此分享与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理想信念,形成互学互染的局面。
(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发挥感化人的作用
青少年要在学中做,要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认知、达到认同的基础上,积极予以践行;要在情绪共鸣的基础上,形成心与心的交流;要在不断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青少年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实践途径,将认识与实践相联系,将理想信念与实际行为相联系,将价值观念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利益相联系,做到与祖国共命运,与社会同呼吸,与他人共分享,真正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予以外化,要通过自身的言行感化身边的人。基于此,青少年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时刻规范自身的一言一行,为社会、为他人传递正能量,发出自身的好声音,要能够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来感化身边的人,达成理性的共识,形成广泛的认同;要能够通过理性的行为来带动身边的人,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的队伍。
(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发挥感召人的作用
青少年是最具有活力、最具有创新精神与最善于运用媒介的主体,在追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也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激活自身所具有的感召力。青少年要努力做到边学边做边传播,及时分享自身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及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典型人物事迹,及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青少年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就需要激发出自身所应有的感召力,也需要善于言传身教,善于在各行各业、各个区域与各个领域中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善于运用报纸、刊物、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通过网上网下联动的传播方式,努力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成果的大众宣传,促使大众在最大程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认知、达到认同并予以积极践行,从而有助于大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于自身的自觉行动中。
作者:高文苗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