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高等教育在办学层次、办学类型上出现了多样性的新局面。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一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大学,其前身多为高等师范专业学校,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式等方面都与传统的研究型、教学型大学存在着不同之处。《土壤地理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受教学条件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在转型初期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由此直接导致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因此,笔者通过五年教学实践,认为从课堂实践、实验教学和野外实践三个环节加强土壤地理学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本科院校土壤地理学教学改革
一、优化理论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土壤学和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当前,由于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并未开设土壤学课程,因此授课老师往往以主导者的角色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授土壤学研究理论知识,但由此却忽略了学生的课堂感受造成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进行被动的学习。笔者认为,土壤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抽象内容和复杂的变化过程,如土壤形成过程(腐殖质积累、黏化过程)和碳氮循环过程如能采用动画模拟、过程演示等手段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改进理论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特别重视学生课堂参与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可以通过下述两种方式来实现:1)教师设置研讨话题,让学生就自己家乡土壤地理分布、形成原因及利用特性展开充分讨论,大家再进行集体评述由此加深大家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2)安排课堂作业,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和准备课件走上课堂讲台以主导者的角色讲解课程知识,以此检验大家对土壤地理学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讨论纠正。只有学生课堂参与度高了才能提升其对土壤地理学课程学习和将来从事相关工作的兴趣。
二、改革课程实验开设模式,增强学生创新研究意识
应用型本科院校最重要的办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大学生,而加强学生课程实验能力培养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环节。当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工作刚处于起步阶段,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土壤地理学的课程实验开设往往比较零碎且基本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往往纠结于实验结果是否准确,而对不同测定指标间的意义关联缺乏充分的思索,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往往也比较被动。作者认为培养学生自主性实验思维和能力,需要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多开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实验(三性实验)。通过设置实验小组,控制每次实验人员规模,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动手操作且人人都要对实验设计及过程进行认真思考,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系统且长期的开设三性实验,让学生通过更有探索性的实验操作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其创新研究意识。
三、构建多元野外实习体系,强化学生野外调查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强调课程的野外调查与实践,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野外实践时间短和实践条件差。以湖南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当前学生课程野外实习多在一些知名景区进行,受制于旅游景区规定及实习经费开支等多种限制,实际上在短期内学生的野外实习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为了克服上述当前野外实习弊端,增强学生在实地环境中的实践能力,可建立多元化的实习体系。具体来说,首先,例行的课程野外实习实践可适当延长至2周左右,在此期间,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土壤地理调查、土壤剖面挖掘,并对不同层次样本土壤进行划分和采集,并回执剖面层次图,让学生结合课堂所讲述的理论知识思考鉴别土壤类型,并总结野外调查的技术方法。其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依托一些科研平台,建立稳定长期的野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在老师带领下,参与教师科研,持续地依托于这些野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实习。土壤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化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势在必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相关教师除了需要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学生实践举措外,也应该注意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也是强化学生实践不容忽视的环节。学校搭建更良好的实践平台,教师探索有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热情。
作者:李文军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