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技术集成模式的分析
从这个角度出发,农业科技集成是以节本降耗、优质高效为设计理念,有目的地选取相关技术、信息、资源、人才,通过优化配置进行资源整合和技术整合的动态过程,最终实现放大的集成效应[3]。如果对集成创新持广义的理解,那么集成创新就不单单是技术方面的集成,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创新范畴,必然会出现多种形式的集成创新模式。
1.1战略目标集成模式
农业新产品开发战略是企业在一定的内外环境条件下,对农业新产品开发的指导思想、目标、方式及途径的总体谋划。集成在产品开发战略层面上主要解决一个选择问题,在一个共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行战略的组合和协调,为成功的产品开发提供有效的战略保障。面向农业新产品开发的集成创新体系中的战略集成包含企业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集成、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集成、市场需求与技术方向的集成、对世界领先水平产品的战略性技术的集成[5]。具体来说,就是要确保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集成,即项目的选择要体现战略方向;项目本身与总体战略结合紧密,即要把握技术方向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整合先进技术,把握关键性、核心技术,在组合中应突出战略的重点;对相关研发项目费用的分配反映各项目在战略上优先权顺序。
1.2产业技术集成模式
通过集成、推广、应用良种良法,推行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技术、信息技术,从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转移到集约、高效和安全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合理的农业结构,形成种、养、加,粮、经、牧、渔等农业产业的合理比例,并加强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促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产业技术集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我国现阶段推进集成创新所采取的主要模式包括:一是种植、养殖技术等安全生产技术的综合集成,如各种粮油作物、园艺作物优良品种的选用及配套的规模化、设施化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科学施肥技术、旱作农业技术、生物农药技术等;各种优良畜禽品种选用、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饲料加工配置技术,畜禽病害防治技术等,从而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化生产。二是农产品加工业技术集成,如农产品储藏保鲜及商品化包装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从而构筑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三是生态农业技术集成,如“鸭稻共作”、“桑基(蔗基、果基、花基)鱼塘”、“猪(禽)—沼—果—鱼”等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技术的集成[3]。四是农业生产废弃物、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集成,如沼气发酵及综合利用技术、有机肥生产及无害化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6]。
1.3企业资源优化集成模式
除了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为目的的技术集成创新之外,还包括与其配套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等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企业综合创新体系[2]。具体为三种形式:一是基于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发挥综合技术优势,把企业的各种技术及技术创新项目有机整合,从整体上优化技术资源并产生现代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优势;二是基于管理职能的集成创新,将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的管理职能集成起来,尤其是将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经营战略有机集成,提高管理效能;三是基于流程再造的企业整体集成创新,将企业的流程再造与企业资源计划结合使用,实现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有效组织管理的协同关联,从整体上对企业的现代农业技术要素或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充分挖掘企业集成创新的整体潜能。
1.4企业协同网络集成模式
企业之间组建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协同价值链网络,开展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充分发挥各个节点企业的核心专长与能力,使单个企业将自身的竞争优势构建在他人竞争优势综合集成的基础之上,实现不同企业之间资源与能力的互补。企业与供应商、用户、其他同类型企业甚至竞争对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及以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为目的的战略联盟,积极构筑农业企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
1.5区域组织宏观集成模式
通过政府推动建立集成创新的网络组织,促进各种组织之间(包括供应商、客户、竞争者、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相互配合以及各种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包括科学技术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制度环境、政府行为等)的有效耦合,实现集成要素、集成对象、集成平台(创新载体)、集成支撑现代农业技术的目标[2]。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之间进行产、学、研密切合作,实现知识、技术、生产、市场等环节的有效集成。同一区域内不同创新执行主体之间通过多种方式的分工与协作,促进知识、技术、资源、信息的融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减少内耗,提高现代农业技术集成创新效率。
1.6科学管理集成模式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农业新产品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技术经济活动,正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新时代农业新产品研发的需求对管理科学基础研究的挑战是全面的、深刻的,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越来越不符合产品开发的要求,高效的产品开发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管理的集成。管理集成是指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面创新管理的系统集成,以加快农业新产品开发、提高用户满意度为目标,以集成思想为指导,对产业开发中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及管理过程进行整合,从而产生的一种系统的、综合的、复合型的科学管理集成模式和方法的行为及过程的总称[5]。它是将各种单一、分散的管理方式集成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管理集成具体包括管理思想集成、管理方法集成、管理功能集成和管理过程集成。面向农业新产品开发的集成创新能够更有效地缩短产品开发时间、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之,集成创新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动态过程,各个集成创新模式虽要求有相应配套条件,但也不是一成不变。为了提高技术集成创新效率,需要根据创新主体所处层级、创新要素及其结合方式、创新环境状况等选择最适宜的现代农业技术集成创新模式。
2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管理创新的建议
集成创新将单项技术和引进技术集成为产业化技术群而直接应用于农业和相关产业,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着天堑变通途的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集成创新与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列,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列为重要支持对象,显示了集成创新的战略性地位。在当前农业科技供求不对称的背景下,应当更加注意农业技术集成与管理创新,注重以产品或产业为中心,实现各种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才能确保满足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技需求。
2.1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科技集成的创新体制
农业科研院所、高校是我国农业科技研发和创新的主要力量,随着国家“产、学、研一体化”科技方针的深入实施,许多农业科研院所、高校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进行产业化开发,综合集成新品种、安全生产、农产品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通过产业化链条在农村推广[3]。要强化市场观念和创新精神,彻底打破农业科研机构“条块分割”的现状,通过优化结构,解除农业科技集成的体制束缚。要根据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目标,建立健全“国家—区域”两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打破各据一方、各搞一套的局面,以共建共享为核心,按照市场规律,强化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建立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的新的国家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体制。
2.2明确创新主体定位,构筑集成创新的良好环境
不同的集成创新模式对创新主体有不同要求。对企业而言,关键是如何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应注重内部创新要素集成及外部集成网络建设,迅速汇聚各种创新资源并实现优化配置,使企业核心能力得到提升。对产业或区域而言,关键是如何构筑更好的集成创新环境和更多的集成创新平台,打破组织间的沟通障碍,促进知识、资源、信息、市场的融通。在国家层面,关键是如何调动各创新行为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环境建设,不断强化创新行为主体的分工与有效合作[4]。在推进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政府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同时,要更多地扮演整个集成创新系统中环境建设者的角色,以更好地促进各创新行为主体之间及各行为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融合。要提高政府部门运用集成创新思维和集成创新能力,引导和创新市场组织,推进农业与其他行业的联结和融合,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和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6]。2012年7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明确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因此,各级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科技企业,并促进农业科技企业内部有良好的运作机制,外部有良好的发展环境[7];要组织协调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8]。
2.3调整农业科研目标,促进技术集成的创新与应用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机构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引进,都主要局限于单项技术。在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单项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往往能够带来明显的生产力飞跃。但从科技和经济结合的内在要求来看,单项技术的研发,往往因为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缺乏和其他相关技术的衔接,很难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者是新型产业链。实际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创新过程,而且是一个组织创新过程[3]。为此,要及时调整农业研究重心,以构建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一体化的农业科技产业链为目标,使各涉农科研机构形成紧密的技术联盟,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科技资源共享,由单项技术研发转向集成创新。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要确立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相结合的农业科技集成创新模式。
2.4培养农业科技集成人才,建立集成创新的激励机制
农业科技集成既涉及农业各个专业学科领域,又涉及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如制造业、加工业等)的交叉研究,复合型、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要强化农业科技集成,就必须建立适应农业科技集成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3]。在人才的培养上,首先要建立起能够为我国农业科技不断输送高层次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以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科技企业家为核心骨干,大胆地把年轻的优秀人才推向重要的科研、开发、推广工作和领导岗位。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大批扎根于农业第一线的专门实用人才和乡土人才。全面打造一个以农业科研及管理人才为骨干,以实用人才、乡土人才为主体的农业、农村人才梯队,源源不断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其次,在人才的管理上,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人才激励机制,使人才得到相应集成创新的经费保障,并为人才的高效配置和自由流动创造条件。此外,还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增强农户、涉农企业家及相关部门人员在农业创新过程中的开放意识、系统意识,促进其集成创新意识和集成创新组织能力的形成[6]。
2.5完善农业经营制度,推进农业适度的规模经营
农业生产规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和集成模式创新的成本和效益,只有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才能避免小规模经营对现代农业技术成果需求的制约[9]。具体可以采取的形式:一是稳定土地承包权,活化土地使用权、流转权,促进土地集中使用,减少地块分割;二是积极发展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以及培育土地要素市场等,逐步发展多种层次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实现优化组合,进而克服土地规模过小对农业技术成果应用的制约;三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建立蔬菜、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养殖的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统一种养品种、生产管理、采购销售以及技术信息,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四是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扶持力度,扩大保险覆盖面,增强企业和农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作者:林友华 单位: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