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世界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却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超标、温室效应增强、臭氧层破坏、土地沙漠化、水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使人类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环境保护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必须担负起培养具有较高环境意识和价值观人才的责任[1]。作为地理师范生,未来的地理教师,就更应该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不断学习,以便在日后教学中更好从事环境教育工作,将环保意识和思想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地理学是研究“地”的“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由地球诸多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开放复杂巨系统。[1]地理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特征就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环境教育也是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科属性决定了地理教育在承担环境教育的主导作用。地理师范生作为地理教师的后备力量,大学期间的专业教育是地理师范生知识储备、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的一个重要阶段,师范生的地理意识培养尤为重要。对高师地理师范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行系统的环境教育学习
1.1开设专门的环境课程和讲座
大学期间地理师范生的教育中,把环境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并开设环境技能类的公选课和专业的讲座,展学生的环境知识,了解环境科学进展情况,培养环境保护技能,提高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环境教育是集综合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教育,课程的内容涉及自然、天文、地理、社会、美学等方面,综合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所以不能单凭书本上概念性的知识就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它更需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让学生与环境零距离接触,亲身体验才可能形成较高的环境意识,真正掌握环境知识,具备环境保护技能。在进行环境课程设置的时候授课方式应灵活多变。例如参加一次公益环保活动、参观环保机构等。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开设了一门环境保护课程,该课的授课教师就组织全班学生参观南昌市污水处理厂和南昌市垃圾填埋场,在参观过程中讲解污水处理流程及垃圾分类、填埋等知识。这样的户外授课方式,形象生动刺激学生的感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1.2积极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加强实践
高校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一来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二来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素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教育活动开展的频率和效果将会关系到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所以,在高师教育中,要积极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加强社团活动,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在学生中非常具有凝聚力,利用社团进行环境教育知识普及和环境意识培养效果非常好。全国各高校关于环保类社团越来越多,学校应积极鼓励支撑这些环保类社团活动,多开展有意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科研、经费等支持力度,如:江西师范大学大学的蓝天环保社团最开始仅关注校内环境问题,例如:护校河的治理、草坪的踩踏、课桌文化、光盘行动等。在江西师范大学和地理与环境学院的支持下,放眼到校外,每年暑假开展暑期绿色营,积极宣传环保,并且以自身行动实践环保,成为全国著名学生社团。2、环境保护日的活动,例如3月12日植树节、6月5日环境日等重大环境节日的时候,学校团委、部分院系,以及学生环保组织会开展全校性大型纪念活动。3、进行媒体宣传、参观调查、征文比赛等。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环境保护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快乐、学习知识和技能,让环保深入每一位同学的心灵。
1.3开展环境科研活动
未来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是教书匠,而是科研型教师,所以在高师教育中,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从身边的生活中寻找课题,发现周边的自然环境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自然环境问题可调查艾溪湖水质调查、鄱阳湖水位变化情况调查、鄱阳湖血吸虫调查、还可以调查寒潮、暴风雨等恶劣天气增减天数,多年气温和降水变化情况等。社会环境问题可调查城市噪音污染、城市空气污染、汽车尾气排放、城市车流量等的调查。通过调查获得一手数据,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研究,提出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并写出科研报告或论文。
2.中学地理环境教育研究
2.1研读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新编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2]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3]从课程标准的综合目标中可以看出,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教育的目标之一,通过细细研读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出发,结合课程标准中给出的具体环境教育要求和活动建议,地理师范生日后从事环境教育必然会得心应手。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课程标准中提到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活动建议: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又如课程标准提出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活动建议: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2.2钻研地理教材,挖掘环境教育知识
义务教育地理分七八两个年级教学,有多个版本教材。以人教版为例:七年级上册主要学习一些基础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概念,包括地球与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以及合作与发展。下册则侧重世界地理概括的学习,主要内容为世界上最大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国家,如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以及巴西等国家的主要自然和人文概况,以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非洲及极地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八年级学习的则是中国地理及中国的区域地理。上册为我国地理概况的总论,包括中国的疆域、人口、民族,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环境发展。下册为我国的区域地理,分别是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省区域、走向世界的中国。通过对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介绍与对比,反应人地关系,突出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分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全国适用范围比较广的主要有四个版本,各个版本大致内容相似。以人教版为例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来进行分析。必修教材共分三册,必修一包含的内容是行星中的地球,描述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地球上的大气,主要的一些大气的运动以及形成的各种天气、气候;地球上的水的循环、运动及水资源的利用;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必修二以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农业的地域形成与发展、工业的地域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部剧及其影响及人类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内容,围绕人地关系而展开。必修三则是以区域为单元,对区域的发展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综述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钻研本册教材及其他版本的教材,融会贯通,深度挖掘环境教育知识,达到环境教育与地理教育完美融合。
3.关注身边的环境教育资源
身边的资源是我们熟知、喜爱和经常接触的,但是却没有经过系统思考或调查过,如果将身边的环境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加工,将更好促进环境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们的地理师范生在平时生活中要养成看书看报的习惯,多出去活动,观察身边的环境,积累环境教育的知识,形成素材,为日后从事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奠定基础。
4.结语
邓小平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环境也要从我们的学校教育抓起,所以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的培养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师范生的环境知识和素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本文就通过对大学教育和职前地理课标和教材两方面入手,致力于提高地理师范生的环境素养,为更好实现中学环境教育打下基础。愿环境教育深入人心,关注环境,保护环境。
作者:卢成芳 曾峰海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