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高校后勤服务运行一直处于单一的、自办后勤的模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为了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支撑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在1999年、2000年出台改革文件。教育部又分别于2001、2002、2003年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助推高校后勤改革改变之前带有典型行政管理色彩的模式,全力推进全国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经过十五年的改革与探索,成绩斐然。逐步提升高校后勤服务管理的科学化、程序化、专业化水平,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校办学规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中。但总体而言,成绩与问题并存。
一、高校后勤服务相关概念界定
1.高校后勤服务
高校的勤服务是高校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为使高校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教学和科研功能、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并确保师生正常工作学习有序进行而提供的物质、服务、技术、管理等保障。
2.高校后勤管理
高校后勤管理是高等院校后勤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运用管理学、教育学等原理和科学方法、手段,通过管理行为、管理活动有效地完成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充分调动高校后勤管理和参与人员积极性和能动性,建立正规的高校后勤活动秩序,创造有利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保证高校培养目标实现,达到后勤工作目标的过程。
二、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沿革及现状
我国高校后勤是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
1.高校后勤管理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髙校后勤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计划经济下的传统后勤阶段(20世纪年代中期以前)、为缓解后勤服务主要矛盾而进行的机制改革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1999年)、旨在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和转换运行机制而进行的社会化改革阶段(1999年至今)。不同时期的高校后勤与当时历史阶段相匹配、相适应。都为中国高等教育做出过卓著贡献。
2.高校后勤管理现状
随着现代大学教育体制管理改革的深入,在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促进下,新时期后勤管理范围打破传统模式,已进入自我调节完善的平稳期。后勤管理趋向社会化、复杂化、一体化、信息化。后勤管理体现出很多特色和亮点,同时仍旧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问题1,粗放式管理制约执行力的贯穿进行,忽视沟通致使后勤管理主观化目前尽管高校后勤的工作程序、工作标准、管理制度都在逐步细化、完善、规范,但粗放的管理现象仍然在后勤工作中存在。执行力是后勤管理成败的关键,强有力的执行力无法持续贯穿在后勤工作的始终,制约着后勤服务水平的提高。高校后勤努力拓展服务项目、调整管理模式、提高服务保障水平,但由于忽略服务对象的困惑和困难。忽视服务内容缺乏针对性、目的性。服务双方的沟通渠道不畅通、不及时、不深入。未能建立起多方位的稳定、、便利、及时的沟通渠道。因而在日常后勤保障过程中仍存在着服务对象对后勤服务效果和保障水平不满意的现象。
问题2,人员结构不合理是队伍建设提升的掣肘在后勤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四个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障碍,使得后勤无法形成高效、科学的管理梯队:第一是管理人员学历层次不高;第二、高校管理者对后勤工作的认识高度不够,致使后勤人员补给不及时,长期不进新人;第三、思想观念认识上的误区,加上后勤内部发展空间不足,使得高素质的人才看不到在后勤的发展空间,难以留在后勤,造成了后勤“引不到、留不住”学校有能力的人才;第四、后勤队伍老龄化严重而派生的思想保守,长期以来满足现状,缺乏竞争意识,观念和素质不能与时俱进。后勤队伍建设的薄弱严重制约了高校后勤组织整体的发展水平。
问题3,后勤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无法最大化调动后勤人员积极性后勤组织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高校后勤的长远发展和学校的建设发展。但制约后勤人员积极性的因素很多。第一:后勤管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虽然后勤社会化改革促使后勤管理模式的转变-即由“办后勤”过渡到“管后勤”,但后勤组织的管理职能显现不明显,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始终被认为是单纯的简单体力劳动,忽略了后勤部门的管理职能。第二:职称上评定限制,后勤人员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同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教育培训机制,无法调动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后勤的改革进程。
三、提升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建议与对策
1.强化过程管理
执行力,促使沟通服务畅通有序高校后勤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关注战略计划、组织设置、人员配备等要素的同时,着重关注执行环节控制,紧抓执行指令、执行跟踪、执行纠偏,将执行力的理念融汇到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日常工作管理过程中强化执行力,达到最终实现“让制度指导工作流程、规范服务质量、落实监管效力”的目的。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是高校后勤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
2.优化人员结构,加强后勤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是高校后勤发展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事关高校后勤部门的生存与发展,更是高校后勤长久发展的战略性基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可从三方面进行。第一、增强竞争意识,优化人员结构。通过全员竞聘、双向选择、择优竞争上岗等措施,增强职工对岗位职能认识。同时要通过出台新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实后勤队伍。第二、加强职工在职培训、全面的提高后勤现有人员的素质。通过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可转变观念、改变高校后勤职工的工作态度,提升工作绩效。第三、增强后勤职工对岗位的认同感。
3.营造良好内部环境,提升职工对后勤部门的依赖感
从薪酬福利、激励机制、职业规划等方面营造良好内部环境,提升后勤职工对后勤组织的依赖感。针对薪酬福利,后勤可采取各种措施(如根据工龄或参照管理或教师职称,实现职工工资待遇上的晋升),稳定职工队伍。理性分析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后勤部门是学校大管家,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职责,在高校正常运转中起重要作用。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提升高校后勤的保障能力,探索和研究高校后勤服务战略,意义重大。
作者:张继先 单位:潍坊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