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构思与总体布局
由于空间的局限及温泉养生功能的要求,公园内无法像常规民族主题园那样通过复建民族建筑的方式重现生活场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下体现民族特色,选取民族文化的哪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如何将民族主题与温泉功能相结合,如何利用景观手法呈现民族风情,都是设计师面临的挑战。我们首先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艺术、历史传说、民俗习惯等多个方面入手,深入研究民族文化的特色,然后提炼出便于用景观语言表达的元素进行再加工,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体现文化特色。最终,公园民族文化主题的打造贯穿从总体布局到细节设计的各个环节。公园整体布局上,根据我国民族分布特征,将全园分为西南、华南、西北、东北四个分区,每区选择2~3个代表性民族作为温泉组团的主题。全园共设置11个民族温泉体验组团,每个组团从一个主要角度阐释文化主题。西南组团有傣族孔雀泉、佤族苦茶泉和哈尼族蘑菇泉;东南组团有黎族仙岭泉和苗族药浴泉;西北组团有维吾尔族洗礼泉和藏族琼浆玉液泉;东北组团有蒙古族圣水奇泉、朝鲜族人参汤、满族八色泉和汉族的茶酒浴。温泉泡池的布局形式力求空间组织多样化,包括集中式、组团式、散点式、放射式、叠层式、嵌套式等等。将温泉体验与公园的自然环境高度融合,营造天然生态的温泉体验。
2详细设计
在民族元素主题的景观式表达上,我们在设计手法上做了积极的探索。有的民族组团以一种手法为主导,有的则是几种手法的组合。2.1相地选址寻找场地空间特征与民族聚居环境的相似性,从而确定这类民族组团的位置,这种场地气质的契合可以让民族主题的表达事半功倍。例如,佤族选址于公园西南组团的密林中。因为佤族生活在位于我国云南西南的“阿佤山区”,是一个生活在山林里的民族,因此将其设置在现状密林中,与佤族的生活环境吻合。又如,为表现“哈呢梯田”的意向将哈呢族组团设置在临水最近的空地上,使用叠层泡池的形式,穿插铺装、种植,表达哈尼梯田美丽的意境。此外发挥用地临水的优势,采用无边水池手法将温泉水池与湖面在视线上连成一体。再如用高耸的杨树林体现藏族的高远;平坦开阔的用地表现新疆的辽阔等等。再如,汉族及满族组团以现状明清风格的亭廊为温泉泡池背景,并作为景观构成要素,其建筑风格恰与民族建筑风格一致,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2空间组织每个组团的平面布局,既要考虑与现状的结合,又要兼顾民族主题的表达。傣族组团我们直接选取了“孔雀”这一有代表性的形象,整体平面布局犹如一只孔雀优雅地走来,将形式多样的20多个温泉泡池相互连络。蒙古族4个蒙古包景亭向心围合布置,体现游牧生活的特有布局形式。维吾尔族组团以对称的椭圆形水池和廊架体现洗礼浴的宗教庄严氛围,体现伊斯兰庭院的特征;6处小泡池自由布局,其上设置葡萄架则体现南疆的民族风情。藏族组团道路形似藏袍飞舞的长袖,将各个泡池相互串联。2.3亭廊设计建筑元素对民族文化特征的传达有绝对优势,因为建筑集中体现了各民族的生存智慧,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装饰的细节都显示出民族特色的文化。但受到场地现状的限制,在每个组团复制一组民族建筑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更多的是以亭廊的形式去表现,尝试将建筑元素应用到亭廊的造型设计上,并与温泉泡池相结合,塑造出丰富的空间关系。如傣族的景观长廊,装饰细节提取了傣族寺庙建筑的元素,色彩上选取了与傣族民居更靠近的深栗色,与公园休闲养生的氛围相吻合。佤族茅草亭的屋顶样式参考了佤族民居的形式;苗族长廊在梁与柱的细节上参考了苗族民族梁柱的样式;维吾尔族葡萄架则从其民居外廊提取了造型元素。这种手法还应用于蒙古族景亭,黎族伞亭等。亭廊集中体现了各组团的民族特色,也为泡温泉的人提供了庇护及休息的空间。2.4景观小品每个民族的生活日用品、艺术品及宗教文化用品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特色。对于此类文化元素有两种利用方式,一种是原汁原味的“拿来”,精心放置于景观中,如黎族的图腾柱、佤族的木鼓、维吾尔族的陶罐、满族的八旗标志等。一种是拓展其使用功能,如傣族象脚鼓坐凳、大象喷水小品、竹制入水口等,利用其形象特点设计为喷水小品。还有一种景观小品是在提炼文化元素的基础上,结合温泉体验专门设计的。如汉族的竹简景墙,将竹简的形式夸张处理,其上题刻古人题咏温泉的诗句,让游客在体验温泉之余,感受我国温泉文化的悠久历史,如张衡《温泉赋》、白居易的《长恨歌》。再如黎族的陶罐景墙,将陶罐这种生活日用品横嵌在景墙,增加泡温泉的趣味性。满族龙头喷水小品则画龙点睛地体现出皇家风范(图24~图26)。2.5标识系统由于园内民族组团较多,标识系统的解说、引导作用不容忽视。标识牌的形式上秉承了提炼建筑元素的手法,根据各民族建筑的特征,以斗拱形式为代表形象,四大组团的标识牌设计为4种形式的装饰图案,统一中又富有变化。景区导览牌则汲取了建筑楣子和民族工艺品中某些细节的构造形式。各民族组团还设有解说牌,介绍温泉的不同养身功用和民族文化创意设计构思,让游客在休闲中感悟民族文化的魅力。2.6铺装纹样铺装的形式上有意参考了部分民族装饰图案,如蒙古包装饰图案,藏族服饰的彩色条纹、傣族的竹编工艺品等等,通过丰富的细节设计完善民族文化主题诠释。
3非物质文化表现
除了对民族文化中物质文化元素的提炼、再创作,还可以从非物质文化入手,进一步挖掘文化的内涵。结合本项目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中对养生文化的独特诠释,与公园温泉养生的功能相契合。如:傣族温泉选择了椰奶浴、花香浴、傣药浴、小粒咖啡浴等让游客能联想到傣族风情的汤料。佤族的苦茶泉、哈呢族的新古酒浴、苗族的五行苗药浴、朝鲜族人参汤等,都是该手法的应用。此外我们将各民族文化中充满传奇色彩和宗教色彩的传说、故事引入景观设计中,让游客领略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如维吾尔族洗礼泉,根据伊斯兰民族的宗教习俗,象征性地设置大净池、小净池,结合对称的长廊和泡池的布局,突出宗教的庄严感。藏族组团借用“沐浴节”的七仙女传说,设置7个泡池代表7瓶琼浆玉液,预示着沐浴带来的好运。我们还筛选出可以作为公园背景音乐的民族乐曲在各民族组团中播放,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如傣族的《孔雀飞》、哈尼族的《云雾哈尼》、佤族的《阿瓦人民唱新歌》、黎族的《月光竹舞》、苗族《醉苗乡》等等。结合适当的民俗表演,让游客从视觉、听觉多个层面体验民族风情。北京南宫民族温泉公园给我们一个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进行景观设计的契机。我国灿烂的多民族文化宝藏给予我们丰富的创作灵感,也让我们感悟文化的生命力。在这里民族主题不是贴在温泉公园上的标签,而是融入到温泉体验中。在这里,泡温泉不仅仅是沐浴体验,休闲体验,而且更多了一层文化认知。对物质文化元素的引入,不是完全照搬,我们尝试一种在“认同”基础上的再创作,看似相识却又有不一样的感受,或许引发游客对文化的好奇和思考,或许提供对文化的一个全新的欣赏角度。我们看到景观设计可以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我们对文化的认知,就像其他领域借助文字,借助影像传承文化一样。景观设计营造一种场地氛围,让游客深入其中,不经意间接受了文化的滋润。作为设计师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先接受到了这种文化的馈赠,同时我们感到有责任把这种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我们将文化使命带入景观设计,为设计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作者:遇琦 梁燕萍 邹舟 王莹 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