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运输包装技术”课程的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明确以缓冲包装设计六步法作为课程主线,将课程内容分为主要内容、具体内容和实验内容3个层次,针对于每部分具体内容的特点分别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设置课堂教学、课程实验、课堂设计训练、课程实践、课程设计和学习平台应用等多种教学模块组合,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并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达到能够独立完成产品运输包装系统设计的能力。
关键词:运输包装技术;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试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5X(2016)01-0087-04
0引言
包装工程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专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建设,如今包装工程已发展成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运输包装技术”是包装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核心课程。目前,在国内外开设包装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几乎都开设“运输包装技术”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流通过程中引起包装件损坏的各种因素,以及将这些损坏减少到最低程度所采取的技术方法和手段。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可以独立对产品进行运输包装分析和设计的能力[1-2]。
1运输包装技术课程的地位
设立包装工程专业的国外知名高等院校包括: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美国乔治亚州技术学院、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迈克吉尔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媒介大学、罗彻斯特理工学院、瑞典LUND大学、克莱姆森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这些高校都开设了“运输包装技术”这门专业课程。国内79所设立包装工程专业的本科高等院校,均将“运输包装技术”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可见,“运输包装技术”是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是包装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另外,ISTA中国、中国包装联合会运输包装委员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包装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每年都会举办“运输包装技术”领域的课程交流和学术交流,以推动“运输包装技术”的发展和与时俱进,加强国内外运输包装技术的交流与合作。“运输包装技术”课程于2014年获得东北林业大学重点课程建设支持,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是学生学好课程的基本保障,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如何调动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由灌输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是对该课程进行改革的重要目标。
2课程体系构建
“运输包装技术”课程紧密结合包装工程的专业特点,围绕运输过程中缓冲包装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系统介绍运输包装设计相关的动力学基础知识、流通环境条件、脆值及其评价方法、缓冲包装材料特性等,使学生掌握运输包装设计的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运输包装的缓冲结构设计、瓦楞纸箱设计、木箱设计、集合包装的选用、运输包装系统设计方法及运输包装件实验方法等,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应用于运输包装设计的方法[3-6]。在重点课程建设中,不断整合课程资源,构建更加合理的包装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凝练课程内容,课程扎根理论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由此,构建了该课程的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将课程体系构建成3个层次,第1层中将课程内容按照国际通用的缓冲包装设计六步法划分为7部分主要研究内容;第2层中针对于主要内容展开,分章节对运输包装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介绍,限于篇幅有限,图1中课程具体内容只标注了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内容;第3层为课程实验,结合课程内容共安排4个必选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设自选实验,实验方案通过主讲教师审查后便可开展实验[7]。在所有课程内容完成后安排课程设计环节,学生需要运用课程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设计对象的特点,分析过程中,每个环节对产品损伤的严酷程度,设计合理的运输包装方案。通过课程设计实践训练,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真正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身体验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
3教学模式改革
“运输包装技术”课程内容兼顾理论、设计和实验等多个方面,具有实践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特点。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由此,在课程教学中重点进行如下教学模式的改革。(1)在课堂讲授中,注重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讲解,把重点、难点内容通过案例分析由浅入深讲解,加强学生理解。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大量的运输包装前沿技术和方法以生动、有趣、形象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结合某企业与某物流公司的一场纠纷,提出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坏问题是属于物流公司的事故,还是产品结构或运输包装设计的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多观察多了解实际产品运输包装的形式及物流运输方式,对此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调动学生钻研探索的积极性,并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引出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8]。对于新型的运输包装结构设计或生产工艺等问题,借助学生认识实习的机会,有目的地选择相关企业,让学生了解实际生产过程及最新动态,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内容变得活泼生动。(3)应用互动式教学方式,每一个新知识点讲授前先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在某产品的公路运输过程中并没有高强度的跌落发生,却产生大量产品破损呢?让学生思考问题,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带着问题听课,引出共振现象是引起此问题发生的根源,由此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问题。(4)“运输包装技术”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较深,很多科研问题都源自于此,因此相关的科学研究及科技论文发表很多。在授课过程中对于一些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广泛查阅科技文献,安排阅读报告环节,让学生从“查阅文献-选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阅读报告”全过程中,对其分析问题和科研能力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小组和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切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增强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5)“运输包装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实践环节的建设也是该课程建设的重点,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必修的4个实验项目、自选实验项目、课内实践、课堂设计训练和课程设计等环节。在实验环节中,由原本的“验证型、认识型、单一型”向“应用型、设计型、综合型”转变,增强学生的设计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9]。在课堂设计训练和课程设计环节,学生自主完成某一产品的运输包装方案设计,要求学生能正确选择缓冲包装材料并设计出满足要求的运输包装方案,并制定包装件测试实验大纲,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包装行业对包装技术人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为未来成为包装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打下了扎实基础。(6)学习中心平台的应用。在学校大力倡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学校为教师提供了校园网上的学习中心平台,作为课程的网络平台。“运输包装技术”课程相关的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日历和课程习题等资料都已经上传学习中心平台,学生可随时查看课程相关资料。另外,为了辅助课程教学,针对于课程中重点、难点的知识内容,特别制作了时长5~10min的音视频微课,提供给学生课余查看。这些微课片段主题明确,比如:跌落对产品的损伤、创新缓冲结构设计方法和防振包装设计方法等,针对于某一个知识点,以实验视频、实况录像和课件视频等鲜活生动的短片形式展示给学生。微课时长很短,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非常好的辅助教学效果[10-11]。
4考试方法改革
“运输包装技术”课程,第一批加入到学校倡导的考试方法改革中,增加平时考试1次,考试成绩按比例核算。针对于课程体系中各部分内容的特点,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巧和应用能力等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考核过程中采取考核成绩由多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平时作业、课堂测试、课堂讨论、阅读报告、设计实战、实验报告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考核方式灵活化,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列入考核范围,提高学生课堂专注性。鼓励学生广泛查阅课程相关的研究资料,使学生掌握该课程国内外最前沿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激发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将设计环节列入综合得分,使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践中的细节,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更加合理的运输包装方案,提高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2]。同时,通过期中闭卷考试和期末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并结合考试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全方面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5总结
“运输包装技术”课程是包装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结合课程特点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明确课程主线,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针对各部分课程内容特点,分别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多种考试方式相结合,以此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课程实验、课堂设计训练、课程实践和课程设计等环节,使其贯穿于课程各部分内容,通过使学生参与到实验和实践中,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使课程成绩得到提高。该课程改革方法已应用于教学中,初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将继续探索,不断完善课程教学方法,建设优质课程。
【参考文献】
[1]高德.面向新世纪的包装工程专业建设探索[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2,10(1):22-23+52.
[2]宋海燕,黄利强.运输包装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5):126-127.
[3]陈春晟,王桂英,张群利.基于林业特色的包装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森林工程,2012,28(1):84-86.
[4]李琛,肖生苓,李耀翔.森林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5):133-137.
[5]徐淑艳,王桂英,温慧颖,等.包装工程专业课考试方法改革的探讨———以“包装技术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J].森林工程,2014,30(1):194-196.
[6]温慧颖,徐淑艳,王桂英,等.以林业院校为视角进行创新型绿色包装人才培养的研究[J].森林工程,2014,30(2):189-191.
[7]都学飞,李萌.运输包装实验课程内容设置及其效果研究[J].轻工科技,2013,178(9):162-163+171.
[8]滑广军,向贤伟,赵德坚.《运输包装》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23(2):106-108.
[9]都学飞,李萌,张德勤.物流运输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5(4):119-120+127.
[10]陈琳,王运武.面向智慧教育的微课设计研究[J].教育研究,2015(3):127-130,136.
[11]陈琳.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2(4):50-56.
[12]陈春晟,刘兵,郑权,等.竞赛式考核法在包装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387-388.
作者:李琛 温慧颖 刘兵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