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报 >

协同创新平台无线通信课程改革

1现有教学体系的不足之处

随着移动通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该领域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结构。国内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通信装备制造商已完成了全面技术积累,以华为公司无线通信接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技术平台,其技术研究和理论探索能力已相当领先。相对而言,目前本专业领域的高校教学体系则逐渐显现出如下不足之处:

1)协同创新氛围欠缺

相对飞速发展的产业态势,对于本科教学而言,高校教学体系尚缺乏引入该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及研究成果的动力及机制,更缺少多学科共同构建的协同创新知识体系。

2)知识结构创新不足

本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更新非常迅速,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新研究热点出现,大多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探索价值及工程意义。作为高校专职教师,在讲授“无线通信与移动网络”等专业课程时,受到科研时间及专业跨度限制,无法也不可能对相关的知识热点逐一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简要地介绍给授课对象,从而造成授课知识体系日趋陈旧。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本课程为例,其本科阶段已经开始教授多天线知识,而对应的矩阵论知识在国内尚未面向本科生全面开放。

3)针对性教学效果不明显

作为专业课程,“无线通信与移动网络”的授课对象为已经进入专业领域的本科学生。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授课对象表现出不同的专业素质,而且结合各学生的兴趣爱好,对授课内容的侧重点也有不同诉求。传统意义上,依据统一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与低层次水平,很难有效提高并满足我校本科生素质及培养要求。

2新型教学体系设计思路与效果分析

针对上述现有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我校“无线通信与移动网络”课程授课组于2011年开始,在原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了非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改革背景来自于我校与华为公司在该领域协同建设的“华为交大无线协同创新平台”。该平台是由华为公司承建,并交付我校管理运行的大型综合创新验证环境,在此平台上,采用未来后LTE关键技术覆盖交通大学闵行校区3.5平方公里面积,共同开展无线通信领域各类协同创新应用,并围绕未来信息领域中媒体技术、分布式计算、软计算交换等创新热点,形成该领域新技术的协同创新机制。此外,我校网络信息中心及数字电视国家工程中心,也分别基于该创新平台的基础设施,采用无线局域网及无线广播方式,提供了不同无线通信体制的科研协同创新平台。依托这一创新平台,“无线通信与移动网络”课程授课过程进行了如下两方面改革。

1)授课广度改革

广度改革是指学生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本课程教学大纲,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研究方向等差异性条件,部分自行设计并完成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分析及理解。根据改革后的本课程学时安排,非课堂教学从原有54学时延长至64学时,需完成2个课程设计实验。与传统本科生课程设计实验不同之处在于,本课程的实验安排结合了上述协同创新平台所提供的实验条件,采用半定制方式,即实验内容的前半部分是引导学生对协同创新平台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和协同范围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后半部分实验则引导学生在分组后自行设定适当的实验目标,使用上述协同创新平台的大量基础设施具体完成。例如学生若选择多载波调制解调实验,则可以在完成基带信号的基础上,通过协同平台基础设施,进一步基于WiFi、LTE以及地面广播的多种载波频点,观察多载波信号在实际传输环境中的效果,有效地拓展了对多载波系统无线传输效果的理解。我校本科生教学体系中还设有“本科生研究计划(SRTP计划)”,旨在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实验和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在本课程实验中所设定的实验目标若在实验过程中形成了多个领域协同创新的交叉思路,则在授课教师的组织下,将创新思路整理为PRP计划的相关项目研究内容进行展开,从而使学生完成了在本科阶段从单纯学习到简单科研的顺利过渡[4]。

2)授课深度改革

深度改革是指结合上述协同创新平台的资源,围绕特定技术点进行知识体系的深入挖掘,在向学生展示最新科研成果的同时,有序引导他们梳理课堂教学内容,探索相关知识。例如,典型的“无线通信与移动网络”课程授课内容中,均需要对无线信道进行特征解释,并观察信道的误码率等技术参数[5]。而在LTE业务测量时,并非对误码率进行简单表述,而是与无线网络规划方案进行结合,对通话质量、数据速率、端到端延迟、呼叫失败概率以及连接发起时间等四大类20多个小类进行全面测试。因此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以无线信道误码率概念为基础,依托协同创新平台的一系列外场测试活动,引导学生去学习并了解实际无线信道测试的原理及方法,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加入上述协同创新平台的工程测试小组,在测试仪器及软件规划平台上对测试理念形成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程的部分学生还表现出对测试过程关键技术的探索求知欲,不仅表现在对测试场景及理论的探求,还对测试过程中的相对天线增益、标校电缆等概念有了更多了解,从而对整体测试方案有了进一步了解。图1给出了基于上述广度及深度的改革方案,展示了如何基于现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渐从教学体系通过部分轻量化的科研工作,有效有序地过渡到真正的科研体系研究活动中。本课程改革过程中,通过SRTP计划汇聚多个学科(如通信、电子、生医等)的学生,利用围绕在协同创新平台的各类科研资源,逐步展开科学研究的过程,使得学生即可全面具备科研体系内各研究机构所需的基本技能。

3结语

依托学校现有的协同创新平台,“无线通信与移动网络”课程进行的改革就是让学生利用非课堂教学的实验计划,以及课外的工程测试及新业务计划,从多个方面加深对课堂教学概念的理解,并在更大范围内提升自我素质。在2013~2014学年中,我校“无线通信与移动网络”课程共安排了48批次的非课堂教学实验计划。授课学生自行设计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不仅涉及电学领域的4个一级学科,还涉及材料及机械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形成了协同创新的学习态势。其中概念相对成熟的2个计划,已经完成了与本科生研究PRP计划的对接,并参加了本年度上海市科委组织的创业创新大赛。而在工业界协同单位工作的学生,则表现出明显进步。无论是理论探索能力,还是问题解决能力,均表现出明显高于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在本科生三年级暑期实习过程中,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已经可以充分介入电子工程系各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其理论探索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培养。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新教学体系,其本质是通过协同创新的工作平台,更为全面地整合了学校的各类创新资源。这些创新资源不仅来自于学校各学科领域,而且还来自于围绕在协同创新平台的各公司、研究所、科研单位等。通过教学活动与上述科研平台的对接,形成了轻量化的科研氛围。在此氛围下,其对接的本质特征在于半自主设计的研究内容。一方面,上述活动的参与人员属于“无线通信与移动网络”课程的授课对象,在教学大纲的约束下有序开展各类知识探索活动;另一方面,协同创新平台为在校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充分的科研介入可能。通过轻量科研状态,学生更为宽泛、更为深入地接触到了各类科研体系知识,并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等特点,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知识培养模式。

作者:钱良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协同创新平台无线通信课程改革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b/89463.html

    相关专题:婴幼儿营养与保健 医学论文


    上一篇:石决明散应用于眼科临床论文
    下一篇:小议建筑结构设计相关问题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