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文化在教育传承中的实践探索
酉阳县民族小学位于酉阳县城钟多镇,由原酉阳师范附小、钟多镇一小和丘添小学整合而成。全校占地面积19343平方米;有164名教职员工和52个教学班级,学生达2806人。近年来,酉阳县民族小学坚持走民族文化特色发展道路,努力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打造个性化的校本资源,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内涵式发展。笔者通过实地观摩和访谈发现,酉阳县民族小学“民族文化进课堂”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土家族语言进课堂。酉阳县民族小学组织力量编写了《民族特色:土家语言酉阳民歌》校本教材。在该教材的序言中,编者阐明了该教材编写目的和使用范围:我们力求让我校师生会说土家话、会唱土家歌、会跳土家舞,会制作并创新土家民间艺术品;本教材适用于小学1~6年级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笔者调查发现,酉阳县民族小学每个年级均开设了《土家语言》课程。一年级有7个班,二年级8个班,三年级7个班,四年级7个班,五年级7个班,六年级8个班,全校共有44个教学班开设了《土家语言》课程。每个班级每周2节课,一个学期共安排38节土家族语言课。第二,酉阳民歌进课堂。在编写校本教材开发中,酉阳县民族小学收录了14首土家族民歌作为全校音乐课教学教唱歌曲,即《凉风吹过凉风垭》、《拗岩号子》(一、二)、《割草草》、《木叶情歌》、《古州风光数最美》、《过街调》、《送郎调》、《踢毽调》、《一颗豆子圆又圆》等。这些被纳入校本民族音乐教唱的酉阳民歌,已被载入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目录,也是土家族精粹民歌曲目中的一部分。第三,民族艺术进课堂。笔者调查发现,民族艺术进美术课堂,主要作法是将土家族民间美术、雕塑、工艺品制作等内容纳入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在酉阳县民族完小,全校由6位老师担任5个年级的民族艺术教学任务,每个教学班级每周授课1次,每次2个学时。第四,“摆手舞”纳入小学体育课。学生每周1次、每次2个学时,在体育课时段中学跳土家族“摆手舞”。酉阳县民族完小由6位专职体育老师担任全校“摆手舞”教学工作。在调研期间,体育老师曾告诉笔者说:“‘摆手舞’能寓教于乐,学生很喜爱,教学效果非常好”。酉阳县民族小学积极开展土家族语言、艺术、音乐进课堂等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活动,为在校学生开设了《土家语言》、《美术·民族艺术》、《体育·摆手舞》、《音乐·酉阳民歌》等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也得到了社会及学生家长的认可和支持。酉阳县民族小学由于走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发展也因此作了重新定位,提出了“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办学理念,理清了“质量兴校、科研强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突出了“主动发展、全面育人”的办学特色,激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土家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传承和创新。
二、民族文化在教育传承中所面临的困境
酉阳县民族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在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活动中,尽管各项工作都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走民族文化特色教育发展之路,仍然遇到了如下诸多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民族文化教育传承面临社会生态环境的困境
民族语言文化传承面临生态环境被弱化的困境。教育社会学认为,伴随着全球化、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在多民族国家内部,主体民族文化(包括语言)往往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少数民族文化(包括语言)往往处于边缘地位。一方面,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进入主体教育系统的机会被大大压缩和限制;另一方面,在思想层面上,人们往往忽视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这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出现断裂的一个内在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1]笔者调查发现,在酉阳县境内,只有一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的老人在使用土家语;大量年轻人,由于长年外出务工或者在外地求学,基本不说土家话或不会说土家话了。所以说,土家族民族语言,正在经历着使用频率被减少和生存空间被狭小的社会发展进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削弱了土家族语言传承的社会生态基础,也是民族文化教育传承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交流功能的弱化,制约了民族语言教育传承的持续性
教育社会学认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意识行为系统,人类的意识源于民族及其成长环境,并且持续受到后天经验的塑造和影响。在酉阳县民族完小,学生在学校接受土家语熏陶。然而,回家后或在日常生活中却很难得到语言的社会交流和运用。课堂上所学的土家语与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制约着学生学习土家语的实用性。民族语言社会使用价值的弱化,将严重地制约着民族语言在学校教育传承中的持续性。
(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将后继乏人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些民族文化能传承千年,也有部分民族文化逐渐消失。究其缘由,有政治的、军事的、自然的多个社会原因。[2]民族文化的延续传承,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本身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有时是不由人的主观愿望所支配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将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或迁居外地或乡村文化生态的被弱化,这就使得民族文化原生态空间越来越狭窄;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原本不多的民族文化持有者逐渐老去,使得民族文化传承将会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无论人们怎样努力地去保护民族文化生存空间,如何努力去传承民族文化,这将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工作和更为迫切的现实要求。
三、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得以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
酉阳县民族小学在民族文化教育传承中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仍然遇到了诸多难题。笔者认为,要搞好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工作,推动“民族文化进课堂”的顺利开展,就要认真地领会和贯彻国家民族教育方针政策,因地制宜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民族学校为载体,营造民族文化教育传承之氛围
培养学校师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民族文化认同是指文化主体在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某种文化意识在心理上达成的共识,即通常所说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费孝通先生指出:“人们首先要认识自身的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才有条件在多元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与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大家认可的基本秩序。”[3]由此可见,就民族个体而言,民族成员个体的本民族历史文化认知,对自身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和学生是构成学校教育的根本元素,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的成效。笔者认为,重庆酉阳县民族小学可采取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逐步开展“我以我的民族为荣”、“我爱土家族”等主题班会,采取演讲、表演和游戏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4]。同时,还应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实地调研与采风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民族文化宫,举办民族节日庆典活动,开设民族工艺课教学活动等,增强师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感悟,通过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使全校师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基地学校为依托,建设民族文化活动中心。重庆酉阳县民族小学是当地先进文化的聚集地之一。因此,建议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通过进一步研发校本课程,建立民族文化图书阅览中心等,让优秀民族文化辐射整个校园。同时,进一步加强学校与民族社区的沟通,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的社会场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学校影响学生,学生影响社区,社区影响社会”链锁式的民族文化传承模式,努力保护和扩大民族文化生存空间和辐射地域。强化民族文化内涵建设。笔者建议,应增强校园硬件设施中的民族文化融入建设,赋予校园建筑等浓郁的民族文化元素,发挥民族文化“润物细无声”浸入式的作用。譬如,建富有民族特色的校门和民族文化长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修建民族体育训练基地,等等。
(二)加强民族学校师资及教材建设,突出民族文化之特色
针对民族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笔者建议:其一,举办民族文化课程培训班,邀请民族文化传承人及民族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土家语教师、民族美术教师、民族音乐教师和民族体育教师分别授课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把握能力;其二,从土家族大学毕业生中招录民族文化课教师,以确保师资力量逐步得到加强;其三,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双语教学能力,做到教授土家语的教师能双语教学,其他课程的教师也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家语。非本民族的教师,也要多学习和了解土家族的文化知识。只有全校师生都融入民族文化大熔炉中,才能感悟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才能更好地传授土家族传统文化。打造一支具备民族文化的专业教师队伍,是推动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智力支撑的重要保障。在进行民族文化特色教育方面,民族文化课程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课程内容应尽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衔接。要尽量聘请民间艺人进入课堂,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民族工艺的制作,如剪纸、面具阳戏、吹唢呐等。学校应加大对民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兴趣培养的力度。应加强校本民族教材建设工作的开展,组织专家学者与民族学校教师一起,编写优质的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教材,使校本教材和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且能引起学生学习民族文化之兴趣,这也是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关键步骤之一。酉阳县民族完小民族文化进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阵地之一;也是民族地区在应对全球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重要举措之一。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传承中,需要教育机构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探索,需要学生及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只有得到了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才能得以持续和发展壮大。
作者:王希辉 李亮宇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