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报 >

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发展理念的升华

 【内容摘要】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内涵、发展态度的主动与被动、如何对待发展、发展理念的阶段性特点等方面具有差异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在发展理念上实现了从可持续发展向科学发展的升华。 
  【关 键 词】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理念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在当今新的时代条件下,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1]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理念的升华。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和创新。这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于战后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世界各国以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发展观,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出现了一股从来没有过的增长热。而且,这时的发展是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为重要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这种增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经济规模得到空前扩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但是,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和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全球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的痛苦之后,人类开始积极反思,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于是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应用而生了。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长篇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广泛使用可持续发展一词,1989年第十五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的发展的声明》,对可持续发展作了定义,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范围的共识。 
  二、我国从可持续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转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发展观的转变,贯穿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进程之中。改革开放之初,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确立了以经济发展替代经济增长的新思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开始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邓小平在指引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历来重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明确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他认为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而劳动者的素质又是决定我国发展后劲的关键;他多次强调我国能源和其他资源紧张,要合理利用;他十分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全民植树造林的倡导者。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中国仍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还非常薄弱的国家的现实,把可持续发展放到了特别突出的位置和战略高度,“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2]1992年6月,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会议上作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承诺;1995年的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第一次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的重要内容,载入了党的正式文件中;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重申:“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3]这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赶超”战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转变。 
  应该说,可持续发展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它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范畴,所面临和解决的是人类工业化以来出现的生存危机,带有明显的被动性,并不能真正解决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面临着世界各国因社会制度、国情等不同所产生的巨大障碍,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与西方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任务后才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不同,中国是在工业化高成长期就面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既无现成的答案,又无可借鉴的经验或先例,只能依靠我们自己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这在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既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又要进步于可持续发展的更高层次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这一探索的积极成果,它集中体现为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尤其是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五个统筹在内的崭新发展理念。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他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进一步扩充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比较 
  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发展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五要素的和谐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树立整体观念和全球观念,反对为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而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代际观念,认识到生态环境和资源是世代人类共同的财富,不仅要注重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注重子孙后代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环境条件等等。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二者在基本精神上具有一致性。但关键是要从理念上区别二者的不同,这是实现从可持续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飞跃的首要前提。二者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