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未来归属缺乏明确的规划。尽管他们融入城市的意愿很强烈,经过城市生活的熏陶,他们在生活方式上越来越趋同于“市民”,但面对城市的不接纳和排斥,仍旧无法对自己的未来归属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他们对家乡生活没有多少亲近感,不愿意再回到农村,想留留不下,能回不想回的状态使他们陷入尴尬境地。这充分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二、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尊严缺失的对策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实践证明,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己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户籍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合理流动,不利于城乡之间各种生产资源自由配置。更重要的是,现行的户籍政策将社会保障权利,子女的教育权利和其他一些权利直接与户籍制度挂钩。这就将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质是打破依附在户口上的不公平因素,实现公民身份平等,逐步实现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公平、公正的人口登记制度。
(二)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加快完善维护农民工利益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我国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参照,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综合统筹城乡、行业、地区实际情况,要建立包括失业、医疗、工伤、养老保险等在内的低水平、全方位、广覆盖的多层次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再通过各层次之间的融合,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把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加大对廉租房、公租房、限价房的建设力度,保证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工都享受住房保障权利。同时,要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公共服务,解决他们在求职、职业教育、子女入学、看病及维权等方面的问题。
(三)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素质
首先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通过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将社会职业需求与农民工职业培训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强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使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起到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促进企业对接收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训的积极性。积极制定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脱岗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使新生代农民工学有所用,学用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其次,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分散性、流动性强的特点,充分营造用人单位、社区和工会多环节的德育环境,引导他们发扬奉献精神,培养敬业爱岗、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意识。加强社区建设,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培养他们成为爱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的现代公民。
再次,通过各种渠道灌输法律知识,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加大对他们的法律知识宣传,增强法制观念,学会利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权益。完善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工会制度,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到工会组织中来,真正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代言人,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利用大众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进行多方面报道,多报道他们的正能量,引导社会和民众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和关心,加深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农民工的平等和谐氛围。可通过报纸、网络、电视台等媒体,开设专门栏目,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话语权,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让各层政府以及广大民众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及自身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和社会发展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