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照组
取患侧环跳、风市、梁丘、足三里、阳陵泉、悬钟、昆仑穴。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后,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的0.30~0.35mm40~50mm毫针进行针刺,施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治疗7次后统计疗效。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禁止口服中、西医活血化瘀及止痛类药物。
2治疗效果
2.1疗效标准
治愈:患肢臀外上方及大、小腿牵扯痛消失,查体各病灶点压痛解除,无弹响髋、髂胫束试验阴性。好转:患肢臀外上方及大、小腿牵扯痛减轻,查体个别病灶点仍有轻压痛或条索结节等,直腿抬高轻度受限,偶发弹响髋。无效:治疗7次后,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
2.2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治疗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为90.7%和100.0%,对照组分别为52.3%和89.5%。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髂胫束劳损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发病原因主要为①急性外伤后失治,久而成病;②感受风寒,局部肌肉、筋膜痉挛,加之老年体虚而致;③经常弯腰或久坐使髋关节处于屈曲位,引起阔筋膜张肌挛缩,髂胫束挛缩、变性而成无菌性炎症,亦可因膝踝关节扭伤、双下肢重力不平衡而致积累性损伤。症状多表现为臀部外侧及大腿外侧疼痛,患肢发沉,不能单腿负重,重者大腿外侧至小腿外侧有筋缩感,行走困难,多为单侧发病。在患侧臀外侧阔筋膜张肌、臀中肌、大腿外侧尤其是大腿中下段髂胫束区域可扪及广泛压痛,伴条索状或结节形成,单腿下蹲不能完成,部分患者髋关节不同程度弹响,髂胫束试验可阳性。笔者在正确诊断该症的同时,结合大腿外侧软组织功能解剖,分析髂胫束劳损的成因,然后在髂胫束解剖力线的受累肌群或腱止点如阔筋膜张肌、臀中肌、胫骨外侧髁等处,寻找准确的压痛点亦即病灶点,采用密集型针刺方法,一是通过加强局部经气,使局部“筋结条索”疏筋利结;二是治疗本症笔者均采用直径为0.45mm的毫针,该针针体较粗大,比普通细毫针针刺感应强,通过局部密集针刺,还起到了对局部慢性软组织炎性粘连的疏通剥离作用[3],同时也避免了用粗银质针治疗进针的疼痛感;三是在诊查该病的过程中,将中医经筋理论与现代软组织功能解剖相结合,重视详细地触诊,在下肢少阳经筋循行途中的经筋所“结”、所“聚”的膝、髋关节部及肌肉丰厚处如臀中肌,阔筋膜张肌等查找压痛点,这些点亦即是经筋损伤后继之发生的病灶点[4-10]。《灵枢刺节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径,令之不通。”故病灶点密集针刺法针对性地解决了下肢少阳经筋线路上存在的“筋结”、“横络”等令经脉不通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传统的循经取穴针刺,亦有疏通经络、调理下肢气血的功能,但对筋经病症的“筋结”病灶点的疏通作用要次于前者,正如《灵枢卫气失常第五十九》:“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
作者:杨翊 杨宗云 王魁 刘智权 刘经星 唐小莉 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