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越来越快,农村金融逐渐成为了新农村发展的核心,其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农业政策性金融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是支持农村经济与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政府的响应下,农村发展越来越重视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贸易,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政策性金融;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5)12-0036-01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较为落后,城乡经济差距还比较大,所以,必须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制定合理有效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与普通商业性金融的重利相较而言,农业政策性金融更加重视优惠与返利,为了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一定要重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全面落实。本文在简要介绍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基础上,阐述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1农业政策性金融概述
一般而言,农村金融活动指的就是以促进农村农业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较为特殊的金融活动,是国家重视农业发展的一种体现形式,加之农业政策性金融是建立于国家信用基础上的,对促进与协助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尽管所有金融均具有一定的有偿性与融资性,但农业政策性金融更加重视优惠性。其服务对象不只是针对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养殖业,还针对和农业相关的第三产业,主要就是农村、农业、农民[1]。农业政策性金融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其一,政府直接针对农业。在为农业提供发展资金与贷款的时候,由政府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予以直接指定,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形式。其二,政府明确一个目标。在金融机构提供相关贷款的时候,需要协助政府完成农业建设目标,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三,以金融机构为主,政府为辅,结合农业发展需求提供相应的贷款。
2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1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市场地位
一般而言,农业政策性金融就是一种为农村经济活动提供专门服务的政策性金融形式,其主要是相对于商业性金融而言。在市场化条件下,商业性金融的目的就是获取最多的利润,其从事业务的基本前提就是预期利润率是否可以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在商业性金融活动中,通常不会从业务宏观效应角度考虑问题。如此一来,就会在市场中形成一个资金缺口,而在农业这种传统弱质产业中,因为市场机制较为落后,导致此类缺口普遍存在。只有给予政府干预,才可以进行一定的弥补,此时,农业政策性金融就成为了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在落实行政机制的时候,主要就是借助政策性金融予以“逆向选择”,以此达成扶持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目标[2]。
2.2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引导功能
此种引导功能指的就是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直接投资,并且间接吸引商业性金融贷款,以此满足国家政策要求,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在此过程中,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一般均会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但又因为基础设施落后、市场发展不发达等客观因素而不能根据市场化原则予以融资的项目展开倡导性投资,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商业性金融就会随之投资,之后政策性金融机构再拓展其他投资方向,开始另一轮循环,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商业性金融的引导,以此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
2.3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信用导向功能
在农村信用体系还不成熟的阶段,农民信用根本得不到商业银行的认可,即使是有优质生产能力的农户或者企业也不会从金融机构中轻松贷到资金。而随着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运用,为建立良好的农民信用提供了可靠保障[4]。因为农业政策性金融需要冒着风险展开先期开拓,对优质高效借款人与无偿还能力借款人予以有效区分,之后设立优质农户信用记录,根据这些农户的信用记录,向相关金融机构予以贷款,为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贸易的展开,提供资金保障,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落实农业政策性金融贷款工作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调控政策执行,注重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重点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农民信用建设等,并对其他性质农业贷款予以导向。在农村经济发展还较为落后的形势下,加强农业政策性金融形式的实施,可以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并且为农村经济做出重大贡献。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农业政策性金融工作的全面展开,为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周轩正.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究[J].时代金融(下旬),2012(08):175.
[2]侯磊.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发展县域经济作用的研究———以呈贡县为例[D].云南财经大学,2013.
[3]樊雪梅,姜锋.浅谈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上海职称].商情,2013(42):357,341.
[4]齐音.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溧水区支行为例[D].东南大学,2014.
作者:杨莉华 单位:中共兴仁县委员会党校理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