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素质中的核心要素,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而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基本途径。通过对社会责任感内涵的厘定,进而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四个纬度来探索社会实践活动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以期从意识和行为两个层面拓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实践;责任感;社会性发展;社区服务
在以市场机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文化的交织与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致使大学生群体存在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倾向,这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校园环境安全建设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素质中的核心要素,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健全大学生人格、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
一、对社会责任感内涵的理解
社会责任感作为社会情感和道德情感的交融,是在特定社会的一种道德义务。社会责任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表现。责任感是知、情、意、行的统一,知情意是内在情感,行是内部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也是社会情感和道德情感的外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典型的社会责任感的意识表现。社会责任感,也称社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意识,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具体分为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1]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存在于社会共同体之中,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组成的,源于共同价值观念的维系,只有在这个体系中人才有存在的价值。个体存在于社会,便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责任便是一种价值选择,是人对于社会的价值认同感,个人权衡索取与奉献、付出与回报、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即是体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取向。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责任感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提出了挑战。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具备高层次的文化素质,更要兼备精神素养和责任意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教育是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性的心理特征的发展。社会生活适应性心理特征的发展,表现为群体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规范性行为等方面。[2]社会责任感是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大学生社会性规范行为养成的标准。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成熟程度决定其对社会的贡献与价值,这也是大学教育的力求所在,是大学社会性功能的直接表现。鉴于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是将其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以及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一)社会实践有利于深化大学生的责任认知。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认识不到位,不能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功利性价值取向的驱使下,难免会做出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违背的行为,更有甚者会危害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以满足个人价值和需求,这是社会责任缺乏的明显表现。行为需要认知来引导,社会实践是责任认知的掌舵者,大学生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中去检验和充实真知。在认知与实践的循环递进过程中,巩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大学生自我提高和自我认知的过程。
(二)社会实践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情感。身处校园环境的大学生,在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理想抱负下,缺乏对社会现实的直观体会,容易陷入以个人为中心的误区,对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不足。只有将认识与积极的社会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和产生履行责任的动力,使社会责任感体现在行动之中。[3]校园文化活动或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情感交流。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原则,社会道德教育要以社会责任感教育为根本。
(三)社会实践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责任意志。社会秩序的有序运行需要对个体提出相应要求,赋予相应社会责任。在认知与情感的基础上,社会责任感需要意志驱使来促成。高校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以有效落实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大学生通过走访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参与到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以公民身份履行社会责任,磨练自身的责任意志,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生活中去,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帮助其从稚嫩的学生蜕变为成熟的公民。(四)社会实践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责任行为。社会实践是将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相统一的集合,社会责任感属于意识形态,需要在实践中完成。大学生应该在社会实践中正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寻找人生价值,增添人生体验,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这也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本质所在。课程学习是传授间接知识的主要途径,社会实践则是间接知识发挥最大价值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社会道德外化的行为表现。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但能增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升华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行为,在真实的实践过程中去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三、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域
(一)落实社区志愿服务以促进社会实践常态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摒弃形式化的弊端,真正深入社区、融入社区,进而融入社会。社区志愿服务时间限制少、生活经验足、服务内容广,能够让大学生在课堂教育之外接受社会教育,在社会锻炼中培养社会责任感,这也是“让教育回归社会”的应然之举。大学生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不但能增长自身的工作能力,也能锻炼团结协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社会实践作为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二课堂,应该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和完善,以求大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行为上。要突破寒暑假时间的限制,鼓励大学生在周末和课余时间深入社区,以志愿者小团队的服务形式开展和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加强高校与社区的联系。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要有计划性,还要做好后期总结工作,及时巩固社会实践效果,以期对社会实践的继续开展补充和完善。大学作为社会子系统是依附于社会而发展起来的,在自身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好社会服务功能,提升社区的文化内涵与社会贡献度。
(二)培养大学生公民责任担当。1.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情操。这包含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多方面的道德规范。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依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本我”是与生俱来的,代表潜意识下的本能和思想,以满足原始欲望为准则,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代表理性和机制,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是人格的执行者,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属于人格结构的道德部分,以道德心的形式运作,维持个体的道德感,遵循道德原则。社会实践是个人道德素养的外化行为表现,也是对大学生内在道德规范的提升和规范,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认清人性的真、善、美。大学生要以社会公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超我”的社会准则来展现个人品格,来寻求“道德化的自我”。2.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培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树立主人翁意识,以社会公民身份来行使自身权利,担当社会责任,即个体社会责任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觉悟过程。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注重实践的社会价值,做到深化责任认知,提高责任意识,强化责任能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要将其对社会责任的担落到实处,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履行对他人、群体和社会的责任。[4]
(三)积极构建有效的社会实践平台。校园文化建设中社会实践的设计要力求符合大学生的切身情况,拓建学校与社会相接洽的实践平台,充分挖掘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和内涵。高校和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高校要不断丰富实践内容,搭建实践载体,在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和责任意志,帮助他们获得更直接、更真实的社会体验和心理体现,为大学生的健康生活做出更完善的人生规划。高校与政府要充分发掘大学生的价值贡献和服务功能,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双服务”大学生素质教育。在实践平台拓展的同时,提升社会实践的文化内涵,营造良好的社会责任担当文化氛围,将大学生个人的社会活动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增强个人行为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四)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要融入到社会责任教育中,在实际践行中去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确立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是在实际行动中引导大学生的人格素养和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神要求。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内心的认同,才能自觉践行。学生的认知认同不仅要体现在理性认知上,还要在社会实践中磨炼,在奉献中成长,做到知行统一,以切实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精神,自觉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要做“行动的巨人,语言的矮子”,履行自己对国家、对社会的职责,以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承担应用的责任担当。只有思想和情感达成一致,个体才能行之久远,勇于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中才能真正成为心灵航标。[5]总而言之,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作用不言而喻,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大学阶段的社会实践教育工作任道而重远,升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需要高校、社会、大学生等多方面的努力和协调,高校是向导、社会是熔炉、大学生是主体。全社会都有义务配合开展责任感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培养学生成为更健全的社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君,史济纯.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新西部,2014,3:137~138
[2]王希尧.人本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3]孙莉,孙静,吴澍.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7:111~112
[4]吴善添,林伟波,潘红.创新社会实践载体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149~152
[5]杨红燕,宋建军.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教育与职业,2015,16:48~50
作者:任路伟 王英 王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