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是这次全会立论的重要理论基础。今天,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决定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决定了我们党有责任、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决定了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即我国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但是,这种和谐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这要求我们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邓小平同志在领导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就十分重视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就是在理论创立、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以系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体现其和谐思想。邓小平的经济理论的相关内容中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和谐思想。
1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邓小平不仅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也提出了在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原则。从经济领域看,物质利益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各种矛盾的焦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矛盾。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是解决经济生活领域中人民内部矛盾的一把钥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响时他又指出:“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绝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盘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是我们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各种矛盾的基本原则。
2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整体的发展,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胡锦涛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邓小平不仅关注现代化中的经济现代化,而且也关注现代化的社会整体发展。邓小平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③“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既要抓经济现代化这个主要矛盾,又要抓矛盾的各个方面,即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及其相互关联等。这些思想就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正确反映了社会整体的系统性。邓小平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现代化应是综合性整体发展,其目的应是满足全社会的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方面,即人的精神面貌、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等都要发展,如果只注重经济现化,而不注重其它方面的进步,到头来整个经济也会受影响甚至变质。经济、政治、文化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三个主要层面,三者是辩证的统一体。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总揽全局的重大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
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改革、发展、稳定是邓小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握的关系全局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个根本问题。总结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决维护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发展是目的,邓小平用“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著名论断来表达他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改革是动力,发展离不开改革。邓小平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⑥“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⑦改革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稳定是前提。不稳定,改革搞不好,发展更谈不上。邓小平说:“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9总之,改革、发展、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三者不能缺一。
4邓小平的区域协调发展观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理论是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共同富裕,但也允许有差别。他认为搞平均主义的同步富裕同时富裕不符合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是一种空想,其结果只以造成共同贫穷。因此他再三强调: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以东部地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通过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带动和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两个大局”的思想是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观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的区域协调发展思想不是指不同区域经济的低水平平衡发展,协调发展是要突出不同区域经济的优势和效率,是要通过不同区域经济的协调来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因而协调发展是在不同区域经济发挥优势、提高效率的过程中实现的。协调发展是要引导先富的区域、先发展的区域发挥带动作用,是要促进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低的区域也随之实现快速发展,因而协调发展正是在时序有先后、程度有高低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中实现的。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是邓小平经济理论中反映其和谐思想的集中体现,除此之外,如强调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强调城乡平衡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水泥机电论文来,先富帮后富,同是防止两极分化等都某一方面体现了和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