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大主要方式,具有重要的德育美育作用。我国的高等院校开设声乐教育学科已有多年,结合音乐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后更是提升了发展速度并扩大了实践领域。现如今,不少高校都提出要在音乐人类学的视野下建设并发展多元化的高等院校声乐教育。
1音乐人类学的内涵
美国籍专家梅里亚姆作为音乐人类学的主要研究者之一曾指出,音乐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是一种给人类带来愉悦享受的可作为沟通或娱乐手段,也可作为具体意象的艺术再现手段。音乐能够引导情绪变化和肢体运动,因而也可被视作一种有效的规范约束体现(如统治阶级采用的乐礼制度),常被当作明确社会制度和体现宗教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具有保留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的作用。音乐人类学将音乐视作人类文化之一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的内容不仅包括音乐所具有的概念、声音和行为等等指向性很强的元素,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多种人类活动现象。可以说,音乐人类学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次提升性发展,使人们对音乐和音乐文化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并对音乐活动中人类的具体态度、行为、表达的观念,以及进行这些活动和作为研究主体的人类,也有了更深刻丰富的认知。这也就是音乐人类学的核心人文特征。
2当前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高等院校业已开设声乐教育学科多年,但是长期以来作为公众课程的声乐学习一直未能摆脱设立之初的专业性局限,也未能创设出适合公众可乘的对应课程体系。在声乐课程时,往往过于看重知识技能的宣讲传授,却未能传递音乐内涵的文化价值,这也是导致高校学生对音乐文化及其多样性知之甚少的根源所在。音乐人类学的关键意义在于打破了当时西方的音乐学研究局限,以一种全人类高度的视角和特定的认知方法和学术方式对音乐学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深入探究,并使音乐研究与学习突破了原有的欧洲中心桎梏,走向了宽范围、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借助音乐人类学的相关思想理念审视当前的高校声乐教育,我们发现存在不少的缺陷和问题。除了上面说到的对文化内涵的传承不够重视之外,还包括声乐学习的内容局限和技能局限,这也是声乐教育多元化特征缺失的具体体现。
3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高校声乐教育策略
除了宏观层面的理论指导外,音乐人类学还可以作为高校改进声乐教育的具体方法策略来源。
3.1文化价值相对主义的启示
音乐人类学派历来主张文化具有相对性价值的理论。究其根源,最初是源自博厄斯提出的“不同文化具备不同价值和自身特性”。博厄斯还指出,这种文化价值是不受外界时空变化影响的,只与其内在的文化判定标准有关。因此,文化包括文化现象,都是具有相对价值的,不应该用所谓的通用标准进行判定。具体到高等院校的声乐教育之中,老师和学生都须要意识到音乐文化的相对价值,并用兼容并纳的心态面对不同的声乐技法和声乐文化。就声乐学习现状而言,受西方传入影响,我国的声乐技法主要是围绕美声、通俗、民族这三大技法展开学习练习的。近年来随着音乐歌唱大赛的大规模举办,原生态唱法也开始逐渐兴起。原生态唱法隶属于中国本土的一种传统唱法,体现着浓郁的中国民间文化特色。除了原生态唱法外,中国戏曲、传统歌谣、民间曲艺等也属于我国的传统唱法范围。可以说,在我国开展声乐教育,应当围绕传统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和现代民族唱法这四大类进行。如何科学认知并对其进行优劣排序,是高校开展声乐教育必须面临的难题。在实际的声乐学习当中,我国的老师和学生对于声乐技法存在一种普遍的错误认知。大多数人都认为传统唱法不如现代民族唱法,发声、换气方法不够科学,传唱内容也很落后。在声乐专业院校当中,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很多声乐老师都认为民间的传统唱法是落后甚至是错误的,而现代民族唱法和西方美声唱法才是科学的、先进的声乐唱法。懵懂无知的学生们很容易受到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并不自觉的将其延续下去。
这些学生往往对民歌民谣嗤之以鼻或是敬而远之,生怕自己会受到“错误”唱法的影响。在辛苦学习声乐多年的艺术生之中,这样的想法尤为普遍。其实现存的不同唱法都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诞生出来的,不存在孰优孰劣,更不应该有所谓的先进和落后的区分。因此,声乐老师和学生都必须扭转错误的声乐唱法认知观念,同等看待所有的声乐唱法,并尊重其艺术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这种包容性的全面认知观点,其实与音乐人类学派主张的文化价值相对论本质上是有通之处的。利用文化价值相对论指导高校开展声乐教育,是音乐人类学的宏观理论影响之一。中国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文化本就是海纳百川的多元化文化,我国的传统声乐及其背后代表的不同文化自然也有着典型的多元化特征。认识并理解这种多元化特征,是开展有效的现代高校声乐教育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高等院校开展声乐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新的育人目标。声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对高校学生具有重大的美育德育作用。多元化的声乐文化有助于扩展学生的认知领域、丰富情感体验。多元化的声乐技法则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全面认知,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兼容广纳的认知观念。对声乐老师而言,他们是高校开展声乐教育的主要施行者,他们对声乐文化、声乐技法的态度和认知将大大影响学生的声乐学习效果。传递正确的声乐认知观念远比简单的传授知识技法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深远。因此,声乐老师应当首先扭转自己的错误观点,尊重并理解声乐文化的多元性。高等院校开设声乐教育课程时,可以从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入手,将歌剧、戏曲、民歌等不同的声乐内容纳入教学范畴。
3.2实地考察与参与观察
野外工作(FieldWork)也被称为实地考察,诞生自人类学研究过程,是进行音乐人类学深入研究的常见重要方法之一。休斯曾于19世纪60年代将实地考察法定义为一种以被观察对象能够接纳的角色接近他们并努力融入,在允许观察的范围内观察并分析他们的某些行为举动的社会学研究法。这种方法对被观察者和当地环境影响最小,也能够得到真实的社会学研究资料。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Observation)则是马林诺夫斯基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新型野外工作范式。他倡导使用参与观察法时须要与被观察对象共处一年以上这一实地考察新原则。也有学者提出开展声乐教育时可以导入田野和社区这两种概念意向。一种办法是将课堂视作田野。声乐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像农夫种植作物一样,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课堂互动行为中,尽力融入学生的世界,通过深入观察逐步理解那些行为举动所代表的心理活动变化,从而改进教学设计并提升教学效果。高校的声乐老师可以像记录作物的生长变化那样,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反映出的思想疑惑和技法难点,开展针对性讲解教学。
另一种办法则是全面深入到课堂教学之外的实际环境中,通过观察并体验民间艺人的日常生活,或是在城镇中寻找民俗声乐,拓展学生认知声乐的宽度和广度,并以此培育学生的声乐审美素养。对于高等院校的声乐公共课程而言,并不一定须要学生开展长期的野外工作,因为音乐人类学的相关野外工作标准对他们并不适用。声乐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适时鼓励学生去民间了解和模仿传统声乐。就声乐老师而言,则可以自行开展传统声乐的搜集整理工作,并将其作为声乐教育中的补充教材。通过深入的民间采风学习,也有助于声乐老师增强对传统声乐背后的文化底蕴的全面认知。只有声乐老师首先对传统声乐有足够的了解和充分的认知,开展声乐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好。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组织师生举行实践采风活动,让学生和老师在实际的传统声乐环境中体验声乐艺术的魅力和多样性文化,提升个人内在的审美水平和专业素养,并为学习声乐积累丰富的感受经验。
3.3深度描述与文化阐释
人类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受符号学和阐释学相关理论影响。人类学下的阐释学家吉尔兹则称自己所用的文化概念从本质而言隶属于符号学理论中的文化概念。吉尔兹曾坦言,人类被束缚在自己制造的意义理论之中,文化也可以被视作是这样的网。因此,他认为分析文化并不是探索具体规律的实验性科学,实则是具有探索意义的阐释科学。吉尔兹于《文化的解释》中提出了深度描述(ThickDescription)这一全新方法,并认为这是对意义进行阐释的一种有效方法。他曾提出将文化视作人类自行构成的一个意义网络,将集体文化举动、地域民间习俗、人类制造物等具体划分归类为文化的具体象征符号。只有理清这些意义网络的编造结构和体系,才能对文化本身有所了解认知。人类活动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作是被记录下的文本资料。观察其他人其实就是在翻阅这些文本。因此,吉尔兹将文化类比为文本信息的集合体。当然,这些信息资料也属于集合体之一。人类学家进行具体研究工作时不仅需要进行适量的野外工作,还需要利用人类学观点对文化意义进行阐释。人类作为拥有一定信息资料文本的主体,通过自身行为对这些文本进行具体解释,也是赋予个人行为文化意义的一种方式。人类学提倡的对民族志进行深度描述型阅读,以此理清人类行为对不同层次的具体影响意义,并进一步定位这些内部构造的深层含义和社会基础。深度描述和文化阐释的相关理论方法,也能作为用于指导高校声乐教育的具体理论方法。就深度描述而言,它启示了高等院校在开展声乐教育须要深入到当下的教学实际之中。只有进行了有效的深入了解,才可能对高等院校的声乐教育给出合理科学的文化阐述。
声乐老师须要将高等院校阶段的声乐教育视作一种文化文本,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观察和分析学生们的行为举动,并对此进行深度描述和文化阐释。此外,声乐老师在声乐教育当中也是文化文本的主体之一,也须要对老师的教学行为及时进行深度描述和文化阐释。借助深度描述和文化阐释的理论方法,有助于增强高校声乐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加深师生理解、优化师生关系。总之,声乐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须要及时记录相关数据、撰写教学日志,学生也需要记录听课笔记、撰写周期小结。长期坚持下来,这些记录信息不仅可以作为声乐老师的实践记录丰化自身的教学理论,而且有助于学生进行个人总结选择最适用的学习理论。音乐人类学是利用人类学相关理论思想审矿山机电论文视音乐文化的一种全新的探究角度。利用音乐人类学的宏观理念和具体方法,对于提升高校声乐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裨益良多。
作者:廖星麟 单位:湘南学院 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