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实施协同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探索性复杂工程。笔者论述了协同创新在协调区域发展、解决关键技术、统筹宏观管理方面的必要性,阐明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所具有的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等条件为协同创新提供了可行性。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创新;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3.012
洞庭湖地跨湘鄂两省,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其环境功能整体性、自然资源同构性、开发历史同一性、产业结构相似性、社会文化同源性等特点[1],确定了环洞庭湖区一体化建设的客观基础。由于自然、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原因,特别是近年受江湖关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湖区发展面临湖泊萎缩、生态恶化、发展滞后等诸多新的突出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之间呈现非均衡的发展态势[2],生态经济建设成为环洞庭湖区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已经全面启动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将重点推进规划统筹与政策支撑,加强综合协调,强化项目推动,按照布局合理、功能互补、梯度有序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具有湖乡特色的生态城乡体系。生态经济区是区别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在改善和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区域内资源的基础上,协调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的总体竞争力的提高[3],是积极探索内陆湖区开发治理新模式、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09年国务院先后批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由此拉开了生态经济建设试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湖南新的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和长江全流域开发开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更好地顺应国家新一轮区域发展战略的需要,突破湖南原有的区域发展格局,提升湖南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有利地位。环洞庭湖区联合和协作机制已经形成共识,是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4],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加强协调配合与协同创新,是我们探索环洞庭湖区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生态发展需要研究与关注的重要问题。
1协同创新的提出与内涵
协同创新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的研究员彼得•葛洛最早提出的概念,最初是指“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或组织所组成的网络形成共同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5-6]。随着概念内涵的发展,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非政府组织等多方主体通过知识、资源、行动、绩效等方面的整合[7],以及在互惠知识分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的最优同步、系统的匹配度方面的互动,实现创新要素的系统优化和合作创新的过程[8]。协同创新是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促进多方主体能力的优势互补与互补性资源整合,实施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活动协作,实现产业化技术推广应用与科技创新的创新组织模式,具有整体性与动态性特点,表现出目标、功能的关联性与相互协调的动态变化,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举措。对于区域协同创新,必须通过机制创新对各创新主体的目标任务、资源配置等进行有效地协调与管理。区域协同创新,关键在于协规、同力,形成共创、多赢的局面。在区域发展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与区域内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加快学科交叉融合与优质资源共享,不断发现与解决区域重大问题,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9]。政府主要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激励与协同环境,链接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的知识、资源与行为,形成以市场为导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集成的、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平台[10]。参与协同创新是提升创新能力与效率、实现多方主体共赢的有效途径。
2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2.1协调区域发展需要协同创新
区域协作和共谋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潮流,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成为重要的政策导向。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力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继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湘南地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后的第四大协作板块,区域发展目标是推进生态系统、产业体系、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升生态经济区发展水平,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包含生态功能基本修复、产业转型发展、宜居家园建设、民生事业改善与基础设施支撑等方面。为了合理有效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广度与深度看,面临更大的挑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已经提出多年,但落实在地方层次的协调合作机制一直没有完善起来。目前区域协调组织处在一种松散的模式,缺乏政策的集体约束力,无法形成稳定的制度结构。因此,为了建设生态经济区,科学定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使之成长为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等跨区域、跨学科、跨部门协同创新成为必然的选择。
2.2解决关键技术需要协同创新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涉及防洪减灾、生态修复、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管理智慧化、基础设施等多领域,需要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实施强强联合,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支撑和引领,才能保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但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市场效应为主,在前瞻性、基础性研发方面缺乏动力,尽管市场、企业因素在引导增加研发投入上具有积极作用,可对于学术前沿等重大系统创新方面支持不足。高校、科研院所以科研为基本职能,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但是其科技创新偏向理论,市场导向不足决定其科研的实用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政府部门需要全面统筹兼顾社会经济与国民发展的多个方面,科技创新的动力与以上两个群体比有所欠缺。各部门目标职能的差异导致资金投入体制的差异,创新财力保障难于协同。因此,只有进行协同创新,打破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企业等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突破制约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相关研究的学术高地,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推动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与环洞庭湖区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通过技术突破解决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长效机制。
2.3统筹宏观管理需要协同创新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跨两个省级、六个地市级行政区,不同区域、不同部门局限于本身的管理隶属关系之中,跨区域、跨部门之间的协作协同难以突破,涉及众多部门的职能范围,不同部门设立的目标不同,同时存在纵向资源获取多、横向资源争取少,资源获取“隔行如隔山”现象,不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受到体制机制因素的严重制约。虽然各个单位拥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基础,但面对如此复杂的巨大工程,只有通过协同创新,必须以政府为主导,树立统筹理念,以一体化思维指导环湖地区建设和发展,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环洞庭湖区支柱产业、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2.4区域协同创新突显竞争优势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创新具有多主体利用区域要素的互补性和共生性特点,针对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总体目标的创新要素不断整合,以及区域内物质流、知识流、信息流的流动,同时使区域发展创新系统始终处于开放状态,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知识的融合,在区域创新资源和要素的不断整合中获得有序发展与增值效应。区域协同创新通过构建区域内机构,推动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协作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自组织过程,产生区域子系统的非线性作用,形成区域内高校、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的创新网络,加速区域内创新要素的整合,实现了区域系统整体协同,形成要素-主体-环境的协同运行机制,促进系统的有序演化,使区域具有更大或更强的竞争力。因此,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创新是机制体制创新,区域的协同创新效应转化为竞争优势,体现了发展优势。
3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创新的可行性
3.1国家发展战略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协同创新,瞄准了国家重大需求与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继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湘南地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后的又一个国家战略,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的重大创新实践,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央应对经济下行压力趋大、转变发展方式、启动新型城镇化的一项战略决策,补充和完善了国家战略层面上中部崛起的顶层设计。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作为国家一项重要战略,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点,将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推动协同创新,成为我国又一个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新标杆,促进环洞庭湖区域乃至中部地区生态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3.2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体现了主动适应性
环洞庭湖区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优势明显,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化,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明显,利用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比较完整与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快速崛起,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环洞庭湖区通过一体化建设,正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的要求,行业之间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联动[11],紧盯世界新能源发展前沿,大胆自主创新,培育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两型化升级改造,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为拉动发展的主导力量[12],为建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基础与适应性条件。
3.3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产生了新需求
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信息化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建设各领域融合发展,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和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对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大力推进信息化,是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建设“数字洞庭”,建立一个健全的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区域统一的公共平台和长效运行机制,不仅符合湖南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与区域发展的重点规划,也是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重要选择。
4结语
协同创新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推动力与区域竞争力的动力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环洞庭湖区一体化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协同创新模式支撑着创新型国家建设,能提升创新能力与效率,实现多方主体共赢,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必要,而且可行。但是,协同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尽管已初具协同创新的多种模式,协河北职称同创新的路径选择和实践探索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实施协同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探索性系列工程,需要重点突破与逐步摸索。
作者:陈端吕 彭保发 陈哲夫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