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强教学的层次性
传统照本宣科的方法如果被应用在计算机软件的教学中,同学们往往会感觉云里雾里的,完全没有一点头绪。这是因为老师将程序的有关知识呈点状过度地教给了同学们,如同浩瀚宇宙中无数的星球,毫无规律地在脑海里乱窜、碰撞,最终像无用的信息一样消失了,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其实,人们的认知结构是有层次性的,层次结构鲜明的东西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而且通过相互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加快认知的速度。概念图就是老师将所传授的知识层次化呈现的一种重要工具。上课的时候,老师经常口若悬河地跟同学们解析一个程序,说程序A的a部分控制声音的输出,b部分控制动画的输出,c部分控制色彩的输出,d部分可以控制前三者之间的同步协调,而c部分对b部分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当这些信息如洪水般进入大脑,清晰的思路就会逐渐跟不上老师讲话的速度,当思路被一分再分时大脑终于罢工了,慢慢迷失在复杂的关系世界中。而如果老师在黑板上用节点、标注再加上一些简单的链接构成一个概念图来进行讲解,那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抽象的关系被实实在在地表现了出来,简单明了,学生不用绞尽脑汁地去理清各种关系,老师也不用花费大把的时间来进行陈述。所有的一切都清晰地陈列在眼前,跟着老师的思路,学生可以慢慢去了解,最终达到理解的目的。所有的教学程序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高效有序。这就是概念图对计算机软件教学的优化作用。
(二)利于知识的梳理
在计算机软件的教学中,能够对知识进行有效梳理的学生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像抽象软件这类知识的学习,各种知识点以及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需要我们自己去理清楚,工作量巨大。我们都知道中国学生是十分擅长记忆的,也许枯燥难懂的软件通过反复的背诵最终可以在试卷上写出满分的答案。所谓高分低能的例子在中国可以找出很多,学生用背的方式取得高分,也用背的方式抹杀了自己前进的脚步。这使学习失去了意义,只是一台机器的盲目工作。真正的学习是理解性的。懂得了才能够应用,才能发展创新,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最终转化为发展的力量。通常软件老师会给同学布置一些整理性的作业,这是一种课后复习。有的同学就开始了纸上谈兵的长篇大论,洋洋洒洒写了很多页。我们知道,最好的读书方式是将厚书读薄,弃其糟粕,选取精华。如让他简略地进行一下阐述,其结果往往是乱七八糟,毫无条理性,经过一段时间后,原本的大概印象也没有一丝痕迹了。而有的同学只用了一页纸详细地画出了程序的概念图,看似简单粗略,却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好的课后梳理方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教与学的程序里,老师条理式的教课,使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复习进而掌握、创新知识。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往往态度认真的学生会受到老师的格外青睐,其实,简单直接给出最佳解决方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概念图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的应用是中国教育进步的一种表现,是一种优化教育的方式。
(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人的思想如果受到禁锢,就很难在科技领域有所进步。计算机软件的教学也是一样,如果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已有的程序框图里,那么电脑里的软件将永远不能更新,各种漏洞无法进行修补,当玩腻了所有的游戏后再也没有新的游戏来满足我们的需求,这实在是太恐怖了。因此,计算机软件的教学一定是发散性的,这样才能培养出软件人才。传统的教授过程只是对知识进行较为详细的告知,对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老师虽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引导还是可以做到的,如将所要表达的软件用概念图的方式在黑板上表现出来即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就像刑警在进行案件侦破时,队长往往会将与案件有关系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物证等排列在黑板上,再将已知的、又相互关联的信息用线连接起来进行适当的标注,然后大家集思广益,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现有的信息来推测未知的可能性,在这些可能性中往往会存在着真相。这种侦破手段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概念图,利用了发散思维,在每一个未终结的名词后都有无数个可能性等待着大家的探索。在计算机软件的教学中,每一个可能性都是一个灵感,也许会成就一个人,也许会造福一代人。概念图对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在计算机软件教育中,概念图对于学生思维拓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综上可知,概念图在计算机软件教育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优化了传统的计算机软件教育模式。无论是对于老师教学方式的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还是学生思维的拓展,它的作用都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老师慢慢融合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学生也慢慢从勤学苦读中解放出来,这对于未来软件事业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潜在能量。
作者:李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