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中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知识经济时代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通过课程改革,使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由轻基础、单一型向厚基础、复合型发生转变。课程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定向培养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市场脱节,学校的教育模式死板,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距较远等问题,都非常突出地摆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面前。随着市场经济向开放化、国际化、竞争化的方向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与之相适应,培养出有文化、有技术、有竞争意识、有进取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重视培养和开发中职学校学生的劳动素质、智能素质、独立自主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中职学校的课程教育需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要积极、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和改革,主动为市场服务,运用市场机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源素质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大幅调整,学生由过去的统分统包变为现在的自主择业。低学历、低水平的中职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成为弱势群体;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高扩招等因素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素质下滑、个体差异增大。因此,应通过课程改革,创建适合学生不同需求的教育模式,挖掘学生的潜能。
2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随着中职学校课程理念的提升,在课程目标设置上,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实际市场的需求出发,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思想、积极的劳动态度与健康的职业道德。在课程的结构上体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第一要素,通过课程改革,建立就业市场需求什么就传授给学生什么知识的理念。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知识的实际需求去调整文化基础课程及课时数。在课程实施上,实现活动化的教学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加强专业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专业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具体化和实施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贴近于教学实践,专业课程教什么不教什么,以及怎样教,最有话语权。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让专业教师真正参与进来,多听取并采纳他们的意见。课程内容要完成以知识为中心向以任务为中心转变,课程实施以过去的单纯知识灌输向以项目驱动为转变。此外,课程改革还要实行专家论证,完善课改体系并切合实际。坚持产学合作的教学模式。产学合作是在互为优势和互为发展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教学。企业、学校及学生都能从这种合作教学模式中受益。具体而言,企业得到了需要的技能人才,通过学校与学生的无形宣传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学校方面,解决了教学设备、办学场所及专业教学教师等资源缺乏的问题,促进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学生获得了一个锻炼自己的真实职业环境,职业素质与能力得到了发展,并获得了就业机会。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课程改革队伍。课程改革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包含课程开发、理论与实验、实践总结、改革创新等诸多方面,因此,实现课程改革需要既有基础理论又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人员,包含教育行政部门、校长、专家、教师及企业等。行政部门既要在宏观上提供政策指导还要保证课程改革所需的专项基金。校长和教师是将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的实施者。专家能提供高水平的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企业的参与便于使课程内容与学生以后的就业相结合,体现就业导向。总之,要使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行之有效,必须先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可行的改革方案,为课程改革创造条件。
作者:崔彩霞 单位:哈尔滨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