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主义由著名建筑理论家罗珀特·斯特斯于1977年首次提出,是现代建筑设计重要的设计思想之一,它以符号学为基础,通过建筑的象征性来强调建筑的意义,突出建筑与人、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引发人们的联想与讨论,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美学内涵,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创作手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建筑艺术的自然隐喻
虽然人类具备改造自然的强大能力,但人类始终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一切物质条件的同时也为人类进行科技研究及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来源。但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后,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逐渐疏远,人们渴望重新回到自然的怀抱。很多建筑师便将建筑形态同千姿百态的自然界联系起来,暗示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这样做不仅可以引发观众的联想与兴趣,增加建筑的亲切感,使建筑易于被观众所熟悉,而且增强了建筑空间的装饰趣味,使建筑的艺术造型更加生动丰富,建筑的个性特征也愈发鲜明、强烈。在所有的自然形态中,也许最受建筑师青睐的非树木莫属。由于其具有清晰明显的自然特征,树木被广泛地运用到建筑形态的隐喻表现中。早在1882年,西班牙天才建筑师高迪在设计巴塞罗那神圣家族大教堂时就创造了许多形态各异的树形柱子。一排排下部为树干、上部为分叉式树冠的柱子巧妙而又自然地将教堂的内部空间分割开来,加上由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所形成的扑朔迷离的室内光线,使人们仿佛置身于树影斑驳的原始森林中,极好地烘托出了静谧、神秘的宗教氛围,产生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在雕刻有耶稣受难场景的墙面正面,高迪还采用了倾斜的树形柱子,其表面的肋状装饰纹路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自然界中的柏树;而上部向外伸展的树冠所展示出的几何形状则更加复杂,支撑树干的辅助性肋状结构与柏树根部的突起也非常相似,使这些柱子充满了自然元素的装饰趣味,从而拉近了建筑与观众的距离,令原本严肃的教堂空间流露出一股亲切与温暖,让人印象深刻。如果说高迪开辟了将建筑形态艺术自然化隐喻表现的先河,那么他的后辈———西班牙当代著名建筑师卡拉特拉瓦无疑将这一手法继续发扬光大。卡拉特拉瓦善于通过模仿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外部形态实现对建筑艺术的自然隐喻,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建筑设计风格。于1998年建成的葡萄牙里斯本东方火车站便是其代表作之一。这个火车站共有4个月台,月台上独特的树状雨篷堪称建筑艺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自然化隐喻表达的典范。这些由钢和玻璃组成的雨篷采用优雅的曲线形成肋状树冠,上部还附加着一层类似棕榈树叶的辅助支撑体系,在细节上体现了对植物性自然元素的象征。这些“棕榈树”按照17m×17m的正方形柱网紧密排列,形成了一片枝繁叶茂的人工森林,同车站主广场上隆起的巨大混凝土外壳形成了鲜明对比,并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哥特式建筑的尖拱门与骨架劵,使车站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氛围。
二、建筑艺术的文脉隐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建筑的发展走向了多样化。不少新一代的建筑师发现20年代正统的现代主义建筑虽然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创造出了符合特定时代的新建筑美学体系,但其过分的标准化难免给人千篇一律的感受。一座座冰冷的国际式方盒子忽视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地域环境、民族特点等多元审美的需要,缺乏对建筑使用者必要的人性关怀。针对正统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上述弊端,后现代建筑师们在建筑设计方法上率先提出了“文脉”这一概念,认为任何建筑个体都是建筑群体的一部分,只有将建筑放入整体的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认真研究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全面体现新建筑的意义与价值。他们力图修正或突破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主义风格,在追求更好建筑形象的同时也注重新老建筑在视觉、心理上的连续性,强调对历史文脉、传统文化的尊重,让新建筑具有人情味,满足人们不同层面的情感需求。而在具体操作方法上,许多建筑师都将隐喻作为在视觉上构成文脉的常用手段,即通过选择历史上或传统生活中常见的建筑元素(如建筑装饰样式、建筑构件样式等)加以提炼或变形,然后有意识地将其重新引用到新建筑的创作中去,使新建筑在视觉上同旧建筑产生联系,从而构建起建筑文脉,提高了建筑的美学价值。在众多利用建筑形态隐喻建筑文脉的建筑师当中,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特别引人注目,他认为:“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但建筑还应该蕴涵直指人心的力量。这一时代所谓的创造力就是将科技与人性完美结合。而传统元素在建筑设计中担任的角色应该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它能加速反应,却在最终的结果里不见踪影。”[2]这一基本的设计理念在丹下健三的诸多建筑作品中都得到了具体体现。于1958年建成的日本香川县厅舍便是其中的佳作之一。香川县厅舍位于日本香川县高松市,是日本战后大量新建的县市办公楼的代表。厅舍高层部分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其外廊露明的钢筋混凝土挑梁按照一定的节奏韵律有秩序地进行排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传统的木构做法;各层的混凝土栏板突出了水平线条的划分,其细部构造的形式与比例也同日本传统的木构建筑非常相似,在让人感到舒展平缓的同时又不失古朴沉稳。这些手法都巧妙地利用了建筑装饰及构造样式隐喻建筑文脉,从而从视觉上完成了新建筑同旧建筑的对话,使新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地域特点,充分体现了丹下健三将日本传统文化同现代建筑形式相结合的开拓精神。丹下健三设计的日本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中心也是其利用现代建筑艺术隐喻建筑文脉的成功范例。日本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中心位于日本东京的代代木公园内,主体建筑由一座面积较大的游泳馆和一座面积较小的球类馆组成,于1964年建成。两座体育馆虽然使用功能不同,但平面形状相似(游泳馆采用椭圆形平面,球类馆采用圆形平面),且在建筑形式上借鉴了日本传统建筑吊桥和神宫的特点,使两者的屋顶形态充满动感,隐现出日本传统建筑屋顶的独特韵味,具有明显的文化传承色彩。此外,美藉著名建筑师丹尼尔·利伯斯金的建筑设计风格也带有鲜明的文脉隐喻色彩,此特点在丹尼尔·利伯斯金设计的三大博物馆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位于柏林的犹太人博物馆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设计手法隐喻出犹太人在德国的生存历史,使其建筑空间的纪念意义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奠定了丹尼尔·利伯斯金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在博物馆狭窄的内走道空间内,不同截面形状、不同尺寸的建筑构件从各个角度争相裸露出来,象征着沉睡在混乱和恐怖历史中的德国犹太人;混凝土的特殊用法也令走道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混乱感,造成了极其压抑的的视觉效果,强烈地控诉着犹太人在德国纳粹大屠杀下的悲惨遭遇。这种重视建筑设计的精神体验,强调建筑文脉隐喻的设计手法也重塑了位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的菲利克斯·努斯鲍姆博物馆的叙事结构,比例失调的灰色混凝土梁裸露在外,着重体现出了努斯鲍姆在死亡前所面临的恐惧与孤独。同样,隐喻的设计理念也纳入了位于英国曼彻斯特的帝国战争博物馆。该建筑形式由三个象征着地球碎片的体块组成,分别代表着地球的陆地、海洋和空气,表达了一个富有戏剧性的观点———即世界因战争被无情地一分为三,借此描绘战争的毁灭性影响,时刻警示着人们反对战争,珍惜和平。
结语
隐喻给人的联想是主观多元的,同一个建筑元素的象征意义就可能存在多种解释,所以对建筑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隐喻表达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许便是隐喻主义最大的魅力所在。如今的中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建设大潮之中,对建筑美学价值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利用好建筑艺术的隐喻表达,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形式,成为值得广大建筑师们不断探讨的新课题。
作者:林超 单位:武夷学院
相关专题:建筑论文网 我国金融监管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