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报 >

制造型企业技术案例分析

1理论构架

1.1技术能力构建路径———基于能力的层次性

考虑到开展不同功能组织活动的能力掌握次序,进而评估技术能力升级的不同层次和路径,Hobday和Rush[5]通过对技术能力转移的4个阶段(装配活动、过程工程、产品开发、研发)的研究,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楼梯模型”,能力从弱到强被分为4个层次。进一步,Sato和Fujita[9]将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技术能力理论相整合,把企业技术能力放在一个二维矩阵中加以呈现和表达。与生产相关的技术能力占据8个单元格(见表1),它对企业技术能力是否达到某种程度的创新水平给出了具体的判断标准。生产基地型子公司的技术能力功能被限定在生产领域,忽视子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跨越式的考虑升级并没有意义,努力提高生产环节所需的具体能力更重要。技术能力的构建路径体现在创新能力的提升,表现在占据单元格“深度”上的扩展。

1.2技术能力建立和提升机制———技术学习

技术学习是组织利用内部和外部的有利条件,获得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行为[10],是管理知识和技术知识学习的相互结合[11]。(1)外部技术知识获取。跨国公司子公司嵌入于双重网络———与母公司联系的跨国公司网络和东道国网络[12],具有优势网络资源。基于FDI建立的子公司,与母公司的联系更为密切,母公司表现出积极正式的技术转移机制,向子公司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帮助来达到一定的技术规范。为了突出子公司的技术努力,把外部网络表示为跨国公司母公司和创新网络(企业与用户、供应商、竞争者、政府以及大学科研院所结成的技术联盟和关系网络)。通过多种外部知识获取途径,企业能够扩展自身的知识基础,并且更好地处理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高成本、高复杂性等问题。(2)内部技术知识学习。技术能力是建立在企业专有知识基础上的,故技术能力无法通过市场交易等方式获得,必须通过企业内部积累形成。最大程度利用外部知识并经消化吸收将知识内化,不仅需要加大对人员设备的投入,更需要加强管理构建学习型组织,创造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氛围。此外,企业在内部研发中的组织承诺最高,有利于形成独特和关键的技术知识[13]。通过技术创新尤其是内部R&D能极大优化和扩展企业的技术知识存量,是提高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

1.3理论分析框架

技术学习将系统的影响企业技术能力的构建过程,依据技术学习内容和外部知识来源两个维度设定技术学习框架。(1)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技术能力的本质是知识,是企业解决问题过程中创造出的具有企业特性的知识[14],是所有和技术相关的企业内生知识的总和[15]。显性知识能够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可以通过技术交流、技术培训、技术贸易等方式扩散。隐性知识则只能在实践与反思中学习积累,难以获取和转移,属于经验、诀窍和灵感的范围。由于隐性知识难以度量、不可模仿,其重要程度往往大于显性知识。(2)母公司和创新网络。把子公司从母子关系中独立出来,把母子关系网络看作外部网络。本研究通过展现跨国公司子公司技术能力发展过程,分析各个能力层次外部知识获取和内部技术学习的互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协同,进一步得出跨国公司子公司技术能力的构建过程。

2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案例研究是构建和验证理论的有效方法,更适合研究“怎么样(how)”和“为什么(why)”之类的问题,具有描述性、归纳性和探索性的特征[16]。采用案例研究主要是因为:(1)本研究探讨的内容为企业各阶段的能力及其演化路径“是什么”;(2)探索FDI占主导的跨国公司子公司生产能力是“怎么样”发展的问题。由于企业技术能力构筑是复杂、多面的,相关因素还未完全找到,因此,基于定量的方法可能难以解决上述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深度分析单案例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更清晰地观察事物发展的过程[17]。杭州A公司成立于2003年,日本独资,现有员工约2290人,年生产值约20亿元,是母公司在中国的钢琴、吉他生产中心。本研究选择杭州A公司为研究案例,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1)A公司是典型的跨国公司生产基地型子公司,从成立至今10年间经历了较为清晰的技术能力构建过程;(2)跨国子公司技术能力源于母公司,开始依赖于技术(设备和软件)的引进,至今已形成一定的内部研究开发能力,具有典型和代表性;(3)技术能力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其中生产领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值得中国企业借鉴,体现了企业凭借已有的技术溢出,增强能力构建意识并致力于内部努力也能取得巨大效益。通过对A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实地深度访谈、现场观察等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具体实施步骤是:首先通过阅读文献资料确定大致的研究框架并最终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然后确定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形成由开放性问题组成的访谈提纲,结合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两种方式,在征得被访者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录音设备,方便信息的整理和挖掘。依据年报和新闻媒体披露信息、研究者观察、企业人员的陈述3个角度获取案例资料,对公司整体的发展阶段有着较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这有助于确保研究的信度,增强研究结论的说服力。

3案例剖析

3.1案例描述

杭州A公司生产的钢琴80%~90%内销,吉他80%~90%出口,由于乐器生产对地域要求比较高,而欧美市场又没有生产基地,因此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都要特别注意销售市场的温湿度等气候条件。钢琴和吉他的整体生产工艺比较复杂,技术转移时将技术含量高的生产工艺分割成简单的组装加工过程,杭州A公司就是从基本的生产操作学习起步,使用精选优质的进口木材,从金属和电子部件的制作到组装,从键盘和击弦机等的调节再到整音,都配有专业的机器设备,并严格按照生产规范进行。A公司已经在生产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用于公司培训和持续改善,以高质量和低缺陷率为目标,获得市场的一致认可。其技术能力的发展经历了操作性水平、吸收性水平、适应性水平,积极努力地向创新能力水平跃迁。4.1.1利用母公司技术设备,重视学习显性知识,达到操作性水平产品制造过程中,原材料木材的干燥处理和各个零部件的制作都需要大规模的机械设备,而母公司的制造设备是一流的。受高利润驱使,杭州A公司新成立时,尽管生产规模比较小,也全套引进生产线,获得附带的技术文档、操作和管理程序、质量控制和标准等显性知识载体,进入先进的技术体系。另外,经验丰富的外国工程师过来进行生产指导,包括新工厂新设备的启用、高质量要求和装配过程等,并培养当地技术工作人员,使其掌握操作方面的技术基本原理和产品规范。通过对机器设备的基本操作来完成对元器件或原材料的处理,处理方式满足国内市场最低水平的要求。从最初的没有产品概念到产品完工,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这一阶段,设备、技术图纸和生产流程等显性知识资料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具效率的因素是生产操作的学习过程。

3.1.2干中学,重视学习母公司的隐性知识,达到吸收性水平仅仅有能力生产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整合资源和更高的质量要求,要想达到并维持国外领先公司提出的国际标准,优化子公司的运行,必须在原材料控制、生产计划、质量改善、故障处理、物质资本的维护和修理等各方面做出努力,这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在质量和成本方面保持竞争力,必须从生产进程中移去无价值的因素或者用最有效和灵活的方法组织生产[5],这期间,仅仅依靠规范和标准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灌输意识,技师作为文化传承的窗口起到了很大作用。对技术与管理诀窍等隐性知识的学习,具体保证措施是:(1)培训教育(研修),作为个人学习方式的一种,所有员工都要接受大量的内部培训和岗内培训。培训有公司内部讲师培训和外部培训机构两种途径,兼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如:一线管理者培训,使其掌握正确、迅速、安全地指导工作的技巧;人事实务培训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工作现场的人际关系。教育培养了一线管理者敏锐的观察能力,通常能在巡视车间时发现问题,大约每3个月进行一次的布局调整,在保证不浪费资源的同时员工得到合适的工作分配。(2)管理理念的传承。日企商务沟通的要诀—报•联•商(报告、联络、商谈),是上下级信息传递的一种沟通手段,上级通过沟通监控下级的工作状态并判断情况,明了下级需要哪些资源协助,发出下一步的工作指示、命令及要求,若组织沟通不畅很容易导致整体绩效下滑,在这方面中国工人偏向于闷声不响,需要提醒和教育。同时,管理层反复灌输5S流程理念来加强现场管理,把向员工传达显性的指导文书作为组织惯例,具体实践方面,通过“指物念词”反复确认5S是否到位,员工对这种管理的态度经历了新鲜—抓形式—重实质—进入意识的过程,最终体会到5S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组织学习氛围。这阶段能力提升的重点是流程组织的持续改善和质量的持续提高,管理的效率化和标准化,这是一个渐次的过程。

3.1.3设备改良和工艺变革,重视显性、隐性知识融合,达到适应性水平管理通过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效果,但到达一定的阶段,管理就会遇到瓶颈,公司技术能力的提高急需技术的突破。工人在具体生产实践中可以掌握技术诀窍,加深对技术的内在本质的理解,但因为产品的研发工作在母公司开展,子公司并没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企业工作的重点依然是维持生产流程质量,具备机器设备的维护和修理能力,很少考虑技术策略、技术努力或者技术投资。体现在:子公司向母公司设计中心反馈当地工程能力,然后设计工程师参观工厂提供技术通道,两方面进行数据链接和信息沟通,进而实现新产品的配置和流程改善。这阶段的创新措施重在设计新的工艺流程并持续改进设备,使之与产品生产协作,不需要大量的研发支出。因为生产的具体实施层面是在东道国进行,与当地管理和技术融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表现在高层管理职位逐步由中国员工接任。比如,最重要的生产课课长的委任,逐步由母公司外派到提拔中国员工,管理和技术都与当地创新网络有更好的对接。在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显隐性知识逐步融合,有能力对现有机器设备做出微小但具有独创性的改进,如在吉他生产方面,A公司用数控设备代替老设备,在制作有很多不规则弧度的柄时,可以省去了很多治具。这种设备的改良来自子公司内部,在生产过程发现改进的空间,通过展会找寻合适的改进方案,或者找设备供应商实现需要的功能,最终产生既便宜又技术性能良好的设备。在工艺方面,与日本手工制作方式不同,中国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对效率要求很高,为了适应这种需求,A公司采用印刷工艺里面的丝网涂胶印刷方法改变龙骨拼接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案例企业技术能力构筑过程模型

通过对杭州A公司发展进程的回顾,发现在不同的能力发展阶段,技术学习的外部知识来源和内部技术努力学习重点呈现出不同的内容。第一,从技术学习的外部知识源来说,在技术能力构建的初期,子公司可以通过技师等窗口便捷地从母公司获得自身需要的全部知识,这与母公司开放的FDI技术转移机制密切相关。但当企业的技术能力达到一定层次,独特的市场战略定位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细节不对称,子公司必须从其他技术来源寻找突破。外部网络关系的维护和企业外部公共机构所承担的活动是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18],也是企业能力扩张的主要方面。第二,从技术学习的内部努力来说,第一阶段,从母公司“拿来”设备,并有国外技术人员参与到生产操作进程中,子公司从易于转移和吸收的显性知识学习开始,零星的显性知识通过文件、会议等媒体汇总组合产生新的显性知识,丰富了原有的显性知识库,位于图1的第I象限;第二阶段,在内部显性知识得到了极大的积累的基础上,面对提升生产率和质量持续改善的要求,外资企业和中国员工的文化差异,子公司必须特别注重隐性知识的学习,使母公司管理理念和中国员工的实际相协调。一方面,隐性知识在沟通和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转化为显性知识,得以在更广范围内传播;另一方面,隐性知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得以共享,转化为更多人的隐性知识,技术学习内容位于图1的I、II象限;第三阶段,生产管理已经达到了国际要求的水平,但凸显出了生产和设备的不匹配问题,在解决问题———设备改良和工艺变革过程中,进一步积累从网络中获得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转变为员工能力,技术学习内容位于图1的II、III象限。

3.3案例企业的技术能力演化路径模型

Lall认为技术能力的提升表现为一个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跃升过程[2],技术能力积累并非线性的,其增长是技术能力各要素的连续性积累和总体技术能力的间断性跃迁过程[15],在每个阶段,企业技术能力所包含的知识体系都具有差异。。借鉴魏江和葛朝阳[1]提出的组织技术能力增长的“平台—台阶”模式,其增长轨迹是“平台扩展—上台阶—新平台的扩展—上新台阶”的循环过程,通过分析A公司技术能力的构筑过程,建立了技术能力演化路径模型。技术能力的构建和提升离不开外部知识获取和内部技术努力的协同作用,每个阶段都是知识的获取和应用过程,都是知识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循环过程。每上一个台阶都是技术能力的一次跃迁。在长期的学习、积累技术知识后才可以逐步地开展新的活动、获取新的能力。技术能力的演化路径包含两个层面:(1)技术能力的积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积累的过程,表现为相对静态的量的扩张,能力水平处于静态稳定状态。在各技术能力水平,需要的知识存量和复杂度不同,企业需要付出的努力也不同,显性知识易于吸收,而隐性知识难以获得,越到技术能力的高层次水平,对创新的要求也越高,知识积累的时间就越长。(2)技术能力的跃迁。技术能力纵向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动态的质的飞跃,属于局部意义上的变革。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遇到新的需求和障碍,通过创造新知识来达到技术能力水平的跃迁。通过对引进设备等的操作性学习,达到操作性水平;通过加强组织管理,跃迁至吸收性水平;通过对设备和工艺进行改进,攀升至技术能力的适应性层次。在每个阶段,都与子公司自身的技术努力密切相关。

4结论和讨论

技术学习通过外部技术获取(技术引进、创新网络)和内部技术努力(操作性学习、生产管理、局部创新)实现;技术能力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困难的、复杂的和长期的过程,需要及时转换知识积累的内容和持之以恒的积累。本土企业的发展与子公司的技术能力构建有相通之处,组织的技术能力来源于外部,开始于与设备相关的硬技术、与生产管理相关的软技术的引进,在充分意识到外部技术资源对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要强调内部的技术努力,二者相互补充和协调,才能达到技术能力构建过程的顺利进行。这对陷入低价竞争怪圈的本土制造型企业和被“锁定”到价值链的低端的OEM企业有较大的启示意义。制造能力是企业生存的第一步,在操作性水平层面,先进设备引进对技术能力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为引进是企业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匹配性获取显性知识的关键渠道,公司在生产规范约束下,通过机器设备的“用中学”保证质量和生产的顺利进行。在吸收性水平层面,基于技术能力的组织维度,管理知识开发等隐性知识的影响最为显著,因为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能力发展,有效协调内部资源,加强复杂性管理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对管理知识的开发、利用和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19]。在适应性水平层面,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已经为企业高效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阶段技术学习的关键是技术改进和内部研发,把创新的重点放在关键部件的创新改进上,着力于积累资本、制造经验与设备和工艺改进,并借助创新网络的研发资源,协调使用显性、隐性知识。然而,母公司的控制权决定了子公司对母公司的强烈依赖,在生产领域范围内,杭州A公司未能跃迁至创造性水平,更不可能随着技术更新拥有持续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对明确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如何取得与母公司谈判的资格还未得到充分解决。本研究提出一种思路,在利用外部知识源方面,在充分利用母公司转移的网络知识基础上,与创新网络中的设备等供应商、竞争者、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战略联盟关系,获取外部知识并转换成组织内部的能力;在内部技术努力方面,招聘并重视高水平的研发人员,依靠自身努力加大内部研发工作,显性、隐性知识积累的量变有助于技术能力的跃迁。

作者:袁盈盈 张化尧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制造型企业技术案例分析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b/143613.html

    相关专题:会计论文发表 中级工程师论文发表


    上一篇:高校网络教育论文
    下一篇:科学技术与人才的全面培养综述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