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近年来,英语翻译专业和翻译教学的发展在我国方兴未艾。早期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大多通过英语专业教学和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来实现。随着英语翻译人才大量缺口的现状逐年凸显,为培养专业的英语翻译人才,2006年教育部同时批准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及博士专业试招生以来,全国已有152所院校获批试办本科翻译专业,206所院校试办翻译硕士专业,4所院校招收翻译学博士。即便如此,调查反馈信息表明,很多企业认为应聘人员的翻译能力仍然无法满足英语翻译岗位的就职需求。这种供需的失衡局面引发我们对翻译教学的系统思考。从中国高等院校对英语翻译教学的探索来看,很多国外实践过的、研究过的教学方法都大量被国人研讨、尝试、应用过。但毋庸讳言,中国高等院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英语专业、英语翻译专业以及同样接受大学英语教育的非英语专业毕业生能够出版地道、“传神”翻译作品者为数不多,甚至包括那些英语专业专职讲授翻译课程的教师。为数甚多的是英语教师能够用比较地道的英语讲课、交流,但汉语水平实在令人无法恭维。英语教师的汉语知识水准尚且如此,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汉语水准许多时候更令人汗颜。一个简单英汉翻译的句子或篇章,经常被学生翻译的支离破碎,词不达意。在了解基本的含义之后,仍然找不到确切的汉语表达和运用准确的句式结构是很多学生面临的难题。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英语至上”和“汉语零处境”的知识、教学与课程结构设置,正在逐步弱化英语翻译教与学双方的汉语言文化基础。翻译被看作是文化资本流通和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承载着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重任(曾文雄2012:83)。当我们为如何提升翻译教学水平苦思冥想,孜孜以求时,有意无意之间忽视了汉语言文化对翻译教与学的重要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降解了教与学的效果。
2.英语翻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2011年最新颁布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提出以下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悉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协作组2012:1)。《教学要求》是对英语翻译专业以及英语专业即将培养出的翻译人才提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对翻译人才素质清晰的描述,同时解读翻译人才培养过程的文化需求。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并非一种单纯的符号之间认知与转换,绝不是某种语言中的某个语言符号(单位)简单地对应另一语言中的某个符号,况且许多时候根本无法实现一一对应。“跨文化交际”一直是翻译教学实践中必涉及的话题,《教学要求》中也明确规定,翻译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素质,视为“圭臬”并不夸张。从事“跨文化”研究者趋之若鹜,但即使从跨文化的视角审视翻译教学,依然离不开汉语言文化,否则“跨文化”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跨文化交际”目标的设定过程中不可忽视一个重要的环节,即“交流”必须是双向的,一定要体现出双向的“流动”,既有西方英语文化的输入,也有民族文化的输出,否则便称不上“交”与“流”。因此《教学要求》中也从未忽视过翻译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中外”文化。
3.翻译教学与汉语文化素养
J.C.Catford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替代另一种语言的过程”(Catford1965:27)。语言承载着信息、知识、文化、思想,而这几个要素常常呈现某种递进关系:最基本、最基础的是准确无误地传达外国语承载的信息、知识,更进一步则是关照文化和思想。虽然翻译教学是关于如何进行双语转换的一种教学,但是绝非是仅仅教授如何通过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来表达信息和知识内涵,如何通过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传递准确表达其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为翻译教学的更上位要求。Nida和Taber指出:“翻译就是把源语中的信息用译入语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传递出来”(Nida&Taber1969:200),翻译不仅是单纯的字词匹配,二者需要文化信息的传递。但是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汉语文化缺失造成的错译、误译屡见不鲜。鲁迅在《为翻译辩护》中曾经论述,“或曰‘硬译’,或曰‘乱译’,或曰‘听说现在有许多翻译家……翻开第一行就译,对于原作的理解更无从谈起’,所以令人看得不知所云”(黄碧蓉2014:93)。鲁迅先生意在讨论理解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文化修养的提高是理解的重要支撑。英语翻译涵盖英译和汉译两个过程。首先,从英译来看,“直译”现象过于严重,译文无法表达原文真正含义。例如,中国传说的“玉兔”曾被译为“jaderabbit”。译者只译出“玉兔”的基本字面概念,而没能把文化含义表达于翻译文字形式之上。尤其90后、00后新一代年轻人,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新时代,缺乏对信息的加工和对文化的玩味心态。很多时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其文化渊源背景之下,“玉兔”被翻译成“moonrabbit”似乎更合时宜,也能表达其正真含义。其次,从汉译的角度来看,译者汉译的语言表达过于直白、简单、单一。对于中国译者来说,如果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并准确传达意义,仅仅精通英语是不完整的,必须有相应的汉语水准相符合。现实翻译过程中,常常不是英语“卡壳”,而是因汉语水平不到位,难以将英语翻译成准确、优美的汉语,至少造成了交流的不顺畅,或者说造成了“来而无往”、“有来无往”的后果。因此,无论从文化植入、文化阻断、文化诠释、文化归化还是文化融合等基本翻译策略来看,“中国文化素养的根基作用不可小觑”(徐红、李文革2014:101)。无论什么形式的交流与语言之间的转换,为使交流顺畅,转换后的语言协调、准确,对交流双方的语言要求应当是一致的,并达成某种平衡。有学者尖锐地指出:“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交际也仅仅停留在英语文化的引进,缺少对母语文化的介绍和中西方对比融合。英语教育淹没了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教育”(孙娟2007:47)。这种交流中语言“失衡”现象屡见不鲜,实际上已经对英语教学的目的构成了质疑———“失衡”的语言结构,使预设的交流目的难以达到。英语翻译的教与学不仅要通过英语让国人了解世界,更应该通过英语让世界了解中国,两者同等重要;不仅要把国外的先进理念、知识介绍给国人,也有义务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展示给外国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学术界曾经批评过的“失语症”现象,在今天高等院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已成为公认的“汉语失语症”,不免令人忧虑。这种“失语症”一方面说明了汉语言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与“汉语失语症”并存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已经降解了英语翻译对外交流与交往的价值意义。有学者十分形象地描述,国人在对外交流、交往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令人忧虑的“逆差”现象(曾宏伟2005:50-51)。这种“失衡”和“逆差”从不同侧面敲响了英语教育的警钟,更说明汉语言文化素养的实际价值远不应仅仅局限于自身。为了真正达到交流、交往之目的,英语翻译的教与学,必须关注教与学双方的语言结构,保持某种平衡,不可顾此失彼。一个不需要过多论证的理念是,无论英语水平多么高深,“如果不服务于本民族语言,不能转换成为真正的汉语信息,不能实现与汉语的平衡”(金海云2014:157),英语教与学的真实价值意义势必会大受贬损。因此,高等院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及其课程设置,应围绕母语和英语中间达成平衡结构进行,应着力解决当下翻译教与学双方语言结构“失衡”问题。产生这种“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翻译教学仅强调“英语至上”,甚至在翻译专业关于汉语言、中国文化、国学基础知识等基本处于“零设置”状态。这种课程结构下培养出的英语翻译人才,只可称得上“专门人才”,因为此种模式下的受教育者的汉语知识、中国文化基础甚为薄弱,很难实现真正意义的跨文化交际与交流。或者说,只能将英语作为工具,进行纯技术层面对等翻译,谈不上文化传达,难免出现“逆差”。
4.翻译教学改革
如前文所论,时下英语翻译教学中汉语知识、中国文化知识的阙如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值得更深入讨论的议题是,如何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改变现有与教与学相关的各种结构。也就是说,唯有教与学双方的语言结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方能实现预设的翻译教学目标。
4.1课程结构的改革
针对“汉语失语症”,首先应在课程设置上予以解决。不论是英语专业,还是英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时有计划地、适当地增加汉语言文化内容,通过课程设置结构改革,改变时下汉语言、中国文化被人为冷落的局面。尤其在翻译教学实践中,必须专门设置中国文化相关课程,凸显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院校明确要求教师英语课堂使用英语授课,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英语意识”,增加对英语语言的感受。这种要求当然不能否定,但一个被人忽视的事实是,今天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汉语言功底并不让人乐观,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种感受,从不同层面反映出“汉语失语症”的消极作用。如何在保证英语水平提高的同时,通过提升汉语水平强化英语训练的确是一个值得认真研讨的命题。鉴于此,高等院校在设置英语专业课程时,应刻意增加相关汉语言内容———绝非简单地等同于“大学语文”。比如,适当增加翻译课程的内容、数量,增加中国文化、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课程与教材等等,至少应着力改变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汉语“零设置”的局面。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中对汉语的“冷漠”、“漠视”、“轻慢”不仅直接影响到了素质教育的推进,而且制约着英语专业学习的终极效果。英语翻译学习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们懂得:“母语是外语学习的起点和参照,英语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汉语的基础之上,我们对于英语的词句及相关的文化的理解不可完全脱离以母语文化为基础的思维模式”(杨朝丹2007:96-97)。结合英语专业教学、英语翻译专业教学,有针对性增加汉语言知识教学内容,改变现有大学生语言知识结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这种关系不应倒置。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课程结构改革必须突出服务于英语翻译教学,除了大学语文之外,所增设相关课程一方面应关注英语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还不应忘记英语教学本身所特有的规律。否则,不仅难以达到课程结构改革的目的,还可能适得其反。如今,许多高等院校师生双方均深切地感受到,汉语言知识的贫乏,汉语言水平的低下直接制约了英语学习的效果,基于此,笔者完全赞同有学者提出的在英语教学课程中增设中国哲学、中国文化课程的主张(苏晓萍2007:16-18)。
4.2知识结构改革
这里讨论的知识结构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专业知识结构和文化知识(人文知识)结构。知识结构问题———知识结构过于单一、专业化———差不多是今天中国高等院校各个专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对于英语的教与学尤其突出。不止一位学者倡导,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魏朝夕2007:305-307),其终极目的之一便是改变知识结构。当然,知识结构及其改变并不应仅仅依靠汉语或汉文化知识,但比较而言,对英语学习帮助最大者———汉语言文化凸显无法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英语学习过程中,和语言专业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当下应当尽快予以解决的问题是增加汉语知识,或通过其他渠道强化汉语言知识技能的训练。通过文化学习外语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到底怎样的文化知识结构能够促进外语研习,似乎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也未听说达成什么共识。一个普遍存在的悖论现象是:人们一方面看重、强调语言的教与学应注重文化转达;另一方面,真正涉及文化内涵的教学课程内容并不多,许多时候,教材的背景介绍、背景知识的一般性描述取代了文化知识的传达。可以开诚布公地说,即使有文化传达,大多只是停留在文化现象层面,还谈不上对文化的学理剖析,更谈不上对文化内涵的评议。因此,英语翻译教学在课程结构改革的基础上,必须有以文化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改革。但以什么样的文化知识充实课堂教学、强化文化知识训练?仍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论题。文化本身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无非两部分,一部分为“英语所承载的西方文化”,另一部分则是“需要对西方文化加以评判、分析、理解的中国文化”(王少娣2012:119)。增加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含量,不仅是改变知识结构的需要,也是如何正确对待、理解英语所承载的西方文化的需要。众所周知,西方社会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的,也是我们需要引进的,但西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是非曲直的判定标准,以及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知识还需要辩证的对待。这些评判的能力主要还应依靠汉语言文化知识的把握。
4.3阅读结构改革
阅读是任何一门语言学习不可替代的路径,是提升语言水平的必由之路。但今天大学生的阅读数量、质量令人忧虑。由于大学生经常性忙于各种证书、资格证等考试、应试,也由于“读图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文化的发展,更主要由于课程结构等原因,学生关于提升语言素质的阅读量十分有限。不仅英语阅读读物数量有限,而且汉语读物的阅读量也十分有限。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四大名著”是通过电视连续剧有所了解的,至于更深奥的“四书五经”,很多学生基本上一无所知。汉语言知识的匮乏,导致了知识结构的简单。有鉴于此,在倡导课程结构改革、知识结构改革时,还应倡导阅读结构的改革。这里所说的阅读结构改革主要指,既要求学生大量阅读专业书籍、文本,也应主动阅读英语、汉语文本,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是提升文化素养特别是提升汉语言文化素养的捷径。因此,无论怎样设计课程结构、教材结构,以及课堂教学传达知识、信息容量的有限性等因素制约,大量的阅读提高文化素养,优化知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路径。某种意义上讲,阅读结构改革属于学习方法论方面的问题,但联系到英语翻译教学,联系到本文中心论题,我们仍要回归到汉语言文化素养这一基础问题上进行研讨。除了课程、教材结构等方面刻意增加汉语言文化知识外,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名著导读”),亦应成为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应增加阅读书目内容,并规定哪些为必读书目,甚至可以将阅读量的多寡与考核成绩联系在一起。必须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中增列名著阅读,包括许多西方名著译本。尤其是汉译名著的阅读对英语学习大有裨补。阅读这些名著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化、历史、社会的了解,也有助于英语学习———从名家、大师的文笔中领略中西两种文化、语言、文笔的风采,并从中体会“跨文化交际”的真实价值意义。
5.结语
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是由多重要素构成的,但本民族语言文化素养应是核心中的核心,并决定着其他素养要素的结构与发展。这也是学术界反复强调在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引入、强化汉语言文化知识的根本原因所在。由强化汉语言文化知识讨论、倡导与英语翻译教学相关的各种结构改革,终极目的之一是促进英语翻译教学水平的提升,并使学生强化对汉语言文化认知的前提下,从文化内涵层面深化英语翻译的教与学。
作者:佟敏强 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