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报 >

人才培养商务英语论文

1国内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目前进行过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市场调研的业内人士不少,其中具有一定影响的包括李东梅、孙璐、岳夕茜、黄卫星、郑学军等等[3-6]。经过调研我们表现,国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规模大,普及高。国内从本科到大专,几乎所有的英语专业都设立了商务英语课程或商务英语方向的专业,这样大的人才培养规模反映了市场的需求。第二,课程不统一,有的是“英语专业+商务”,有的是“商务+英语专业”,总之对英语专业和商务的侧重点没有统一认识。第四,教师不够专业。从以上的调查发现,高校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与市场的期待有一定的脱节,归根原因在哪里呢?第一,商务英语,重商轻英。首先我们要理解该名称的内涵,商务英语人才,其核心词是英语,是指具有商务知识和技能的英语人才,所以他们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基本功应该是非常扎实牢固的。但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近年来一直是业界争论的核心所在,究竟姓“英”还是姓“商”的问题困扰着教学思想的统一,广大教师无章可循。早早就开设商务英语和商务实务课程的高校,简单地认为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就是开设几门商务课程就解决问题了,二年级(有的甚至在一年级)阶段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就被挤掉,在学生英语基本功还相当薄弱的情况下匆匆开设商务英语课程,学生无法在语言方面理解和接受商务英语,结果英语偏废,商务知识也没学到。笔者承担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发现一些学生英语基础很弱,追问究竟,他们的解释是他们很早选择了商务英语方向,大部分时间用来修商务了。很多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没有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第二,商务课程,纸上谈兵。商务英语是一种专门用途的英语,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需要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全国范围内商务英语课程的开设意味着大规模的商务英语课程实践,但恰恰是这方面我们在不同程度上忽略了。这里有社会原因,也有学校原因。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考虑到自身的眼前利益,不太愿意接收学生到企业里实习,即使学生去实习,很多也是做文员或其他业务边缘的工作,难以接触实质性的商贸业务;学校原因是领导的认识不足,以为商务知识等于商务技能,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学会了就行了。第三,商务教师,经验缺乏。商务英语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商务知识和经验,但高校比较缺乏这样的人才。学校和企业的关系不像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关系那样,很多老师既是主任医生又是医学院的教授,很多商务英语课程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他们只是比学生多看了几本书,在纯知识(非技能)领域里比学生有更多的阅历而已,他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大多是照本宣科,很难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课程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操作,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用人单位不满意就不足为奇了。

2商务英语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第一,良好的汉英基本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英语技能方面有扎实牢固的基本功,没有过硬的汉语,英译汉很难到位,没有过硬的英语,汉译英也很难到位,没有过硬的汉英基本功也写不出好文章。第二,娴熟的商务英语表达能力。这种能力是在第一种能力基础上的提升,是从英语通才向英语专才的提升。在娴熟的商务英语表达能力背后,是丰富和系统的商务知识,这种商务知识的获得并不是简单地背诵几个术语和商务流程,而是可以用娴熟的商务英语来表达的知识体系。第三,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里用“一定”二字,是因为高校环境下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要具备“丰富”的商务经验是不可能的,但一定的经验非常有必要,而且通过实习可以获得。实践经验会反过来强化学生对商务英语的理解,正如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无法理解计算机屏幕上的提示和没有计算机编程经验的人无法理解运行提示一样,缺乏经验也让学生无法理解专业性很强的商务术语和流程,一定的实践经验让商务术语和流程知识不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而是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概念。第四,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英语的业务对象大多是英美国家和英语通用国家,商务活动的背后是跨文化交际,了解和掌握对方的文化,才能避免误解,做到尊重彼此,和谐交流,使商务活动更加顺畅和成功。

3改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对策

既然绝大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商务英语课程和商务英语方向课程,每年在数量上满足社会需求应该不成问题,问题就在质量上。如何培养英汉基本功扎实,具备娴熟的商英表达能力和一定商英技能的商务英语人才,针对上面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3.1统一认识,调整课程设置

商务英语人才,其核心词是“英语”,英语是本,商务是末,不能舍本求末。用人单位缺少的不是商务人才,而是商务英语人才,而且大多数用人单位也要求学生通过TEM-4的考试。因为他们认识到,一个英语基本功扎实的学生能够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商务英语知识和技能,但英语基本功薄弱的学生就很难做到。因此要加强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先打好基础,再个性化发展。英语基本功扎实了,商务英语课程就能够轻装上阵,否则就会两头都学不好。在课程设置方面,不要过早开设商务英语课,最好放在第五或第六学期,这个阶段学生基本上已经学完英语基础课程,也能集中精力通过专四考试,为后面的商务英语方向的选择解除后顾之忧和甩掉各种心理包袱。

3.2建立完整的商务英语知识体系

知识不等于技能,知识可以直接从书本上获得,但技能必须来源于实践。校园环境下的商务知识课程给学生带来的主要是商务知识,但商务英语作为一门英语专业方向课程不是单纯的一本书或一套教材,而是与之相关的科目,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学生只有具备了系统性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商务英语。因此,我们还要开设与之相关的商务贸易实务、贸易谈判、政策法规和跨文化交际课程。

3.3配备专业化和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一是开展教师培训,让相关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接受专业培训,或者到一些大型企业进行技能培训,通过考核持证上岗;二是聘用企业高管阶层的高学历人员作为商务业务课程的教师,他们丰富的经验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避免课程的照本宣科现象。这种情况在国外很常见,一个公司的总经理同时也是某某大学的教授。

3.4建立校企合作新模式

学校和企业各有优势,但任何一方都很难独立完善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实践环节一直是学校的软肋。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经验之谈,知识只有融入当下的社会实践,才能得到不断更新和发展,但学校的优势在于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培训。校企合作之后,学校不仅要在商务英语知识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那些技能高超,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也可以到学校进行理论深造;而具有实践优势的企业部门,要大胆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或实习的机会,只要不涉及公司的商业机密,可以让学生实质性操作,由公司人员传帮带和把关。本人从实习学生身上了解这样的情况,以往实习公司对学生不太放心,所以学生难以接触实质性的商务活动,大部分时间是做打字、复印等工作,这样一来他们从公司没有学到实质性的商务技能。校企合作后双方都有责任把工作做好,这是各自发挥优势,相得益彰的办学模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的商务英语人才并不非常满意,相当部分学生英语基本功薄弱,商务知识体系不完善,商务技能短缺,如果三者不能齐全的情况下,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依次是:英语技能,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而我们有很多高校舍本求末,追求时尚,没有处理好英语基本技能与商务英语的关系,忽略学生英语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商务英语课程中又忽略实践环节,结果造成学生英语没学好,商务知识和技能也没掌握好。要改变现状,需要完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重视英语技能的基础地位,建立完整的商务英语知识体系,同时建立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技能。

作者:潘正芹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人才培养商务英语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b/139648.html

    相关专题:儿科论文 诉求


    上一篇:污水处理中的智能控制要点
    下一篇:柏拉图和孔子文艺理论观异同探析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