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的认知活动。思维通过对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以及大脑中的已存信息进行推理、分析、判断等过程作出相应行为,界定为人的心理过程。针对创新思维,应该注重强调如何通过相应的思维过程作出创新行为。基于此,从集中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直觉思维等六种思维形式来探讨创新思维的培养机制。集中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一个结论,从现成的众多材料中寻找一个答案。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过程中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方法。任何一个问题从提出到解决都需要经过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到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的循环反复过程。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的创造问题解决过程主要是培养思维的发散意识及问题解决方法永远不只一个的思维习惯。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逻辑思维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思维基础。
逻辑思维有别于发散思想,强调问题解决中的唯一性,这个唯一性是建立在分析、判断、综合、对比等环环相扣的逻辑过程中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可以借助于数学问题或逻辑推理问题的反复训练来提高思维能力。联想思维是指人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自由思维活动。联想思维的有效组织在人们的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大量连接创新活动过程所需的基础素材。联想思维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训练的方式来有效培养。思维导图是运用图片、文字、线条等技巧,把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链接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想象思维是人对脑内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想象思维是创新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想象思维特别是创造型想象强调人如何通过加工、改造等方式创造出新的形象。所以想象思维的训练关注的是人的思维如何不受现有形象的限制,即可以通过大量的幻想想象来加以训练,如天马行空的臆想等。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或猜想,表现为“灵感”“顿悟”“预感”等。直觉思维在创造活动的关键阶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深层加工,是一种突发的、跳跃的思维结果。直觉思维的培养首先强调人的知识系统及生活经验的丰富,其次是能够捕捉到直觉并相信直觉的力量。人的思维是基于大脑的复杂过程,每个思维过程的产生或思维结果的出现都不仅依据单一的思维模式,而是不同思维模式间的协同配合。因此,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更应该强调综合思考的发展路线。
二、创造心理的培养模式
创新是基于人的活动。在创新、创造过程中,人的心理行为的复杂性也势必会影响创新成果的产生。个体心理对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智力、兴趣、意志等心理因素方面。智力因素取决于遗传和后天发展。在人的发展中,仅有2.5%左右的人具有先天的智力优势,95%左右的人居于智力的标准范围以内。所以,对于创新的智力培养来说,后天的培养也能够带来创新能力的提高。智力来源于大脑,具体来说创新能力主要来源于右脑。在后天培养中,可以通过大量的右脑活动来刺激右脑的活跃状态。如“右脑风暴”“右手操”、绘画、音乐、左右手协同活动等。兴趣反映出人的心理倾向。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强调兴趣的多元化发展。但在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上,更强调如何持久地投入一个兴趣爱好。从人的注意力分配来看,多元化的兴趣发展会分散人的注意力。特别是创新活动的过程往往是枯燥、重复、挫折的,如果兴趣多元就很难在创造的困境中坚持下去。因此,兴趣培养应该注重重点兴趣倾向的长效培养。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于动机这个中介变量持续激发对某个兴趣倾向的坚持。意志,指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一般情况下,人的创造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就需要个体做出决定、执行行为,去解决“怎么办”或“实施什么行为”的问题。因此,意志反应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拥有创新意志的个体能够不拘于传统,在问题提出和解决过程当中大胆创新。创新意志的培养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挫折中不畏困难,自觉主动的加强自我锻炼。在发展中,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智力、兴趣、意志等因素仅仅只是个体人心理图式的几个部分。这些因素对创新能力发挥作用,还是要以人为基础,通过各心理因素的共同培养实现人的全面成长才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途径。
三、创新能力的毕生发展观
从人的身心发展模式来看,人从胚胎到死亡是身心毕生发展的。虽然创新活动是人的活动,但创新能力会随人的毕生发展而发生变化。有研究指出,创新活动的黄金年龄段为30岁至39岁,纵观毕生呈现的是倒U型发展曲线。在0到29岁,随着人的大脑的发育、生理的完善、行为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累积,开始表现出创新能力的上升发展趋势,并且也由无意识创新活动向有目的的创新活动改变。30到39岁,社会经验的丰富、社会资源的增加、成功的需要都为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内外条件,为创新的黄金阶段打下了基础。40岁以后,虽然人的社会经验、知识体系在不断地增加和完善,但生理条件的制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脑功能及行动能力等,开始表现出创新能力的下滑趋势。因此,在不同年龄发展阶段,应重点采用与之相对应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从胚胎至青少年期,注重大脑优势的整合开发。从青年期至中年期,注重个体创新心理模式的培养。从中年期至老年期,应注重经验累积对创新的积极作用。依托各培养模式协调互助才能实现创新能力的毕生发展。
四、结语
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人先天的大脑优势、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培养模式,同时也会受到人的经验累积的影响。因此,进行创新活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人人都可以创新,终生都可以创新”,同时把创新需求内化为个人发展的动力,真正的实现创新引领发展。
作者:孙启帆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相关专题:网络言论自由微博案例 通信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