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班级组织结构优化的重要意义与理论基础
大学班级是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协调、导向、适应、教育和服务的功能。[1]当今大学生已经进入“95后”时代,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生活水平迅速提升的关键时期,在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下,在性格、思维、行为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了新的特征。因此,改变传统班级管理形式,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新特点,开辟出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新路径,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领域的优秀理论成果,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学生工作者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掌握新时期学生特点,不断拓展工作视域,创新工作思路,充分挖掘班级内部资源,优化设计班级组织管理结构,提升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班级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助推作用,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组织行为学引入到大学班级的管理当中,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组织行为学开端于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的“霍桑试验”,该试验证实:只有把人看作“社会人”,而不是看作理性的经济人,才能创造出高效率。[2]20世纪60年代,组织行为学正式形成,并通过吸纳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成果,得到不断丰富、发展,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定位于组织系统,研究重点是行为特征及其规律,最终目标是提高组织运行的有效性。组织行为学理论中的组织设计理论是关于如何建立或改变组织结构并使之更为有效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知识体系,[3]利用组织设计理论成果中的有益成分,恰好从全新的视角来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学生特点,以充分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为目标的高效的班级组织管理模式,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
2大学班级组织结构的优化设计路径
2.1大学班级组织的设计思路
在管理学领域,组织设计思路一般遵循“因事设岗,因岗设人,以人成事”的基本原则,[4]高校与企业不同,特别是我国的高等院校,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因此,在遵循组织设计思路的一般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组织设计思路,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无论从知识的掌握上还是在心智的发展上都经历了一个快速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迅速而且复杂,因此,不能单纯采用某种设计思路,需要根据发展情况不断变化设计思路,以保证组织的灵活性。
2.2大学班级组织的设计程序
2.2.1组织影响因素分析根据组织的任务、目标以及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寻找到组织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规定一些组织设计的主要原则。大学班级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班级规模、班级管理结构、班级愿景、学生特质等因素。而大学班级组织设计必须遵循学生主体性、动态发展、优化配置、均衡发展等基本设计理念。2.2.2职能分解与分工设计把支持组织目标完成的工作进行分解,明确关键职能,对组织的任务及其各项职能进行设计并层层分解到各个班级学生干部职位和班级成员的具体工作中。班级除了要有传统的班级干部之外,还要划分职能小组、成立学生自治委员会,例如,为了强化学习纪律监督,可以将班级成员划分为数个学习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可有效减少辅导员、班主任的管理幅度;为了增强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完善自身发展,可以引导学生自发成立“自我管理委员会”、“学业预警与援助委员会”等组织,完善班级管理功能。2.2.3组织管理规范设计组织设计首先要明确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开展程序、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且设计必须体现组织对其管理者和普通成员行为规范要求,最终能起到巩固和稳定组织结构的作用。因此,在班级的组织设计过程中,制订相应的制度规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例如,可编制《班级干部职责说明书》、《班级干部工作手册》,规定学生干部的权利与义务;在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指导下,推动学生民主制订具有个性化特色的《班级发展规划方案》、《课堂文明规定》、《宿舍文明公约》等自主管理规范,为班级管理和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2.2.4反馈与修正大学生在学校里是不断成长的,其所在的班级组织结构设计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为了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必要的修正和完善,这就需要定期组织工作效果调研和评估,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现有班级组织管理机构的想法和意见。班级绩效评估是对执行班级任务产生效果的主体进行的一种评价,评价通过系统的方法、程序评定和测量班级成员在工作上的行为和成果,给予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班级评估体系在设计之初必须明确绩效评估的目标,目标分为定性目标与定量目标。最后还需要明确绩效评估的操作流程及反馈流程设计,形成规范性或制度性文件。[5]
2.3组织设计形式
组织设计形式是指组织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及外在的组合状态。当前大学班级主要采取的是单一的“职能式”组织设计形式,辅导员、班主任负责班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班级内部根据日常管理需求又设置了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等学生干部职位,是一种纵向的组织设计形式,这种形式虽然保证了班级组织的权责分明,但其结构过于僵化,不同职位、不同时期学生干部的工作量差距较大,且仅对少部分学生能力具有提升作用,缺乏全员自主意识的调动效果。在同一组织内部既建立纵向报告关系,又建立横向联络关系,实现了规范教育、管理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之间的有效平衡,并能充分调动班级所有成员参与班级管理、思考自我发展的自主意识。
2.4大学班级组织功能的实现
任何组织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某个或某些功能,大学班级组织结构的设计也不例外,通过某些具体能力因子的增强来实现大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增强。大学生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上。自我管理能力是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以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组织设计模式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增强社会责任感、自我效能、职业规划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压力管理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我超越。
3结语
“适应”与“创新”是合理应对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环境下新问题、新情况的“关键词”。信息化时代,学生们的主体意识随着进入大学校园而不断觉醒,被动式的班级理模式不仅限制了教育的效果,而且无法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环境,因此,要“适应”时代特征、学生特点,将挖掘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目标;观念上的改变也要带动方法的“创新”,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但仍属于组织范畴,因此,以管理学领域的组织设计理论为研究基础,积极推进新型大学班级组织结构的设计,努力构建以大学生自主能动性培养为目标的动态班级组织管理结构,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参与班级建设、进行个人发展规划的积极性,更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实现。
作者:崔彬 潘强 董春辉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