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报 >

饮食文化开发及影响(共6篇)

第一篇:饮食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

一、饮食文化旅游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外来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特征青岛的饮食风格在与中国饮食文化趋同的情况下,也日益显示出自己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体现出一种殖民与海洋饮食文化,这种饮食文化是建立在开埠以来德日殖民统治和海洋产品基础上。当今青岛菜逐步发展壮大,背后其实存在着一种文化思潮,那就是国人对海洋饮食文化的健康绿色的认同,实质正是海洋文明的感性反映。青岛海产资源丰富,加工和烹调方法独具地方特色,加上许多有关海鲜饮食的历史传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海鲜美食文化。“观海景、尝海鲜”将成为青岛的海洋饮食文化旅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二)青岛菜品选料广泛,鲜嫩清淡,崇尚原味青岛风味菜精于海味,善做海鲜。大凡海产品均能因材施法,烹制出相应的美味佳肴。甚至“烹制鲜鱼,民家妇女多能擅长”,清蒸加吉鱼,油爆海螺、芫爆乌鱼花,韭菜海肠等,均是独具特色的海味珍品。青岛菜主料以鲜味浓厚的海产品居多,故烹调时很少用佐料提味,多以保持原料本身的鲜味,以蒸、煮等方法烹制。居民以活鲜海味为贵,烹调时讲究原汁原味,鲜嫩清淡。(三)烹饪制作细腻,讲究花色,注重小料青岛风味菜在烹调上表现为烹制方法复杂而又细腻。比如爆菜技法,又可分成许多只有细微差别的“子技法”如油爆、汤爆、酱爆、芫爆、葱爆、水爆等。它们有严格的工艺流程。青岛菜讲究小料的改刀与配合,一般饭店里,厨师以配料的形状、种类多少来辨别不同的烹调方法。

二、青岛市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中国有名俗话:“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句话用来形容青岛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是非常恰当的。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部,南临大海形成美丽的半岛城市。由于海产丰富,青岛的餐饮主要以海鲜烹制为特色,讲究原汁原味,多用能保持原味的烹调方法。以青岛菜为主打的青岛餐饮在大众消费和特色旅游开发方面都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档次。(一)餐饮特色街区初见成效青岛的美食文化旅游资源规划发展较好,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特色餐饮街区,成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增长的亮点。青岛结合中山路、台东、李村、香江路和辽宁路等市、区级商业中心的发展,在这些区域内规划建设特色餐饮街区。对中山路原“劈柴院”区域进行规划,逐步汇聚地方特色小吃;加快台东八路、大崂路、武夷山路和泰山路等区域改造步伐,增加餐饮网点,整治周边环境。麦岛路海鲜餐饮街改造升级,重庆北路(流亭段)韩式风味美食街和嘉禾路民俗餐饮街还将进一步改造,以适应餐饮企业落脚发展。这些特色街区发挥了集群效应,吸引大量游客前去观光品尝,促进了自身和周边区域餐饮业的发展,其营业额占到全市餐饮零售总额20%左右。(二)青岛茶文化旅游资源注重品位和层次青岛市现有五大茶叶市场,其中李沧区占据三席、四方区和市北区各有一个。自1959年“南茶北引”以来,崂山茶逐年发展壮大。目前崂山茶种植规模已经超过了15000余亩,年产量超过了500吨,被誉为“北方名茶”,加之青岛市崂山茶的生产企业也初具规模,崂山茶腾飞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三)青岛酒文化资源特色突出青岛酒文化开发中啤酒一枝独秀,葡萄酒紧随其后。青岛市民中,除非常正式的宴请用白酒和葡萄酒之外,各种场合饮啤酒的居多,啤酒在青岛的酒类消费市场中占据绝对的霸主地位。不少外地游客来青岛,为的就是一品正宗的青岛啤酒。青岛啤酒所拥有的历史厚度使其有资格成为城市文化的一幅“图景”,反映着青岛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青岛啤酒也作为一种旅游商品和旅游资源主要形成了青岛国际啤酒节以及登州路的青岛啤酒美食街。

三、青岛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

(一)饮食文化还不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饮食文化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形成了部分较为著名的特色街区,青岛酒资源、茶资源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就目前来说,青岛饮食文化还没有成为青岛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岛市的旅游发展规划中,并没有关于青岛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和项目,青岛还是以传统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为代表,到青岛旅游,最重要的体验还是滨海旅游和崂山旅游。政府、行业还未认识到饮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饮食文化还不是青岛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饮食文化资源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开发的合力青岛的饮食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分布较广,但是资源也很分散,没有形成开发的合力。青岛菜品主要打造的是特色街区,青岛酒主要打造的是啤酒节等节庆活动,青岛茶一直在致力于品牌的形成和保护,目前没有考虑将青岛菜、青岛酒、青岛茶打包作为青岛饮食文化的组成整体,作为青岛一项旅游资源来进行整合开发。(三)文化特色不突出,整体开发层次还比较低青岛作为一座年轻的海滨城市,历史不久远,文化沉淀不足,真正的青岛文化是什么,还存在争议。对于依托在青岛城市文化基础上的饮食文化,其特点也不是十分鲜明和突出,定位也不是十分清晰。因此将青岛饮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整体的开发层次和定位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青岛饮食文化的内涵和开发方向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论证。(四)本地饮食文化资源逐渐弱化和同化,消费者忠诚度较低饮食文化正在被外来的强势文化所同化,处于多元文化并存、本土文化削弱的境地。由于历史较为短暂,空间相对闭塞,门户观念较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青岛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众多外地美食的纷纷涌入,对青岛本土饮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得原本就不是很强的青岛饮食文化更加风雨飘摇。曾经代表青岛菜系招牌的老字号饭店大多经营不善,苦苦维持生计。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而言,消费者在消费时普遍存在求新求异的心理,对已经普遍存在的产品日益漠视,希望能找到更新更奇特的体验。在此情形下,当地所特有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很难吸引顾客和形成忠实顾客群体。对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来讲,本地消费者也是一个重要的资源,是日常消费的主力军。本地居民的尝新求异心理会影响本地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热情,会在保持本地传统与开发借鉴新产品之间难以取舍。

四、青岛市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岛饮食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特色,开发各种特色饮食,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其他地区餐饮产品的优点,不断进取创新,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要改革创新,充分开发青岛饮食文化资源的内涵,并打造青岛饮食文化旅游的特色餐饮品牌,并将其推向市场,走向全国甚至世界。(一)加强规划协调发展要想促进青岛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就需要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实施适和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政策。获得政府部门的关注与支持后,就需要对青岛的饮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全面研究与分析,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去成立饮食文化调查研究的课题,对青岛旅游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研究,对青岛饮食文化的历史等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并使之书面化和系统化,提升青岛饮食文化的品味和档次。(二)提高和发掘饮食文化内涵目前,人们对饮食和饮食文化的品位要求越来越高。餐饮经营依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把餐饮的卫生和文化的经营放在首位。发掘饮食文化旅游并不仅把旅游者“吃”的过程变成全部感官的体验,还把过去的吃饱饭提升为一次难得的旅游体验,所以,塑造饮食文化旅游的环境是很重要的。青岛本地饮食应该深入挖掘、开发青岛饮食的饮食习俗和文化内涵,并注重享受型、观赏性和参与性的密切联系,使得青岛饮食文化资源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在挖掘的过程中,应该在青岛的特色饮食文化为基础,大力宣传青岛的海洋文化,致使游客在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品尝美食,还可以体验饮食文化,实现饮食旅游与文化的交流互动式发展。在挖掘饮食文化内涵的时候,应该提升餐饮企业的文化品位,使之慢慢成为了当今饮食市场竞争十分重要的一种趋势。(三)塑造品牌与提升营销策略在市场经济下,加强饮食产品的营销才能吸引住游客,这样才能建立起游客的忠诚度。所以,青岛的餐饮企业需要注意服务与产品质量,细分市场以提供更贴心、更细微的服务。比方,为养生游客提供绿色食品;为民族宗教类游客提供符合风俗习惯的食品,进而采取高效而又有针对性的产品促销活动。青岛应该把饮食文化展现在游客面前,从而让游客了解以提升知名度。这要餐饮企业与经营管理者共同发现文化内涵,打造特色餐饮,同时实施一定的营销手段,借助现代传媒拓展营销渠道,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餐饮品牌开始进驻青岛市场。本地餐饮企业需要保护本地饮食文化,其必须采取一些对策来应对外地品牌的入侵。但是,现在的饮食差异不大,餐饮竞争从服务与价格逐步发展到形象与品牌竞争。21世纪网络的时代,微博的力量不容小觑,微博传播不是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而是点到面、多点到面的裂变式滚动传播,某条微博经过粉丝们的反复转发,便会以极快的扩散速度形成几何式裂变传播。因此,餐饮企业除采用传统宣传方法外,需要采用电子网络宣传,发挥微博的力量,从而吸引旅客。与此同时,可以采取饮食文化节等活动来宣传,进而打造出饮食旅游的环境氛围。(四)培养专门人才消费者不断增强自我的保护意识,餐饮业中各大企业之间也存在激烈的竞争,因此,餐饮企业的服务与管理成为消费者选择餐饮企业进行消费的重要依据。在这样的背景下,餐饮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态度,对其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其关乎自身是否能够继续可持续发展。调查的结果显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厨师大概只占了所有高级厨师中的百分之十,一些名厨还只是中小学水平,这不利于餐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提升厨师们的素质,对他们进行再学习教育。厨师们受教育水平低,对于餐饮业的发展而言,餐饮人才的素质较低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餐饮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人员流动性大,培训成本较高都导致了餐饮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国家与相关部门应重视餐饮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烹饪、营养、美学、历史等综合知识的餐饮从业人员。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也要加大饮食文化的教育教学内容,不能将菜品仅仅作为一种技术成果,更要使其作为一个文化资源的载体,提升菜品的内涵和底蕴。同时,知名旅游企业应着手成立自身的旅游专才的培养基地,可以与知名院校进行合作,提升现有人员的水平和能力。(五)开发具体饮食文化旅游产品1.打造独具特色的青岛菜。青岛这个地域本身就是中西方交流融合比较早的地区,早期的殖民地时代,上层社会的餐饮业就具有浓郁的西方特色,加之青岛菜系作为一个菜系出现的比较晚,更加有利于青岛菜在烹饪技艺上学习借鉴其他成熟菜系的经验做法,用最新、最先进的烹调手法来促进青岛菜的发展。首先,要拓展原料配料种类,提高烹饪技巧。青岛菜系里面有很多海产品,原料很丰富,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种原料。同时也可以多开发一种海产品原料的多种做法,一物多用。要敢于想象和创新,打破现有的约束,多尝试原料组合和搭配,多创造新的菜品。具体而言,可以结合青岛菜原料丰富、新鲜的特点,结合现在消费者追求营养健康、喜欢绿色环保、原滋原味的特点,借鉴西式菜品的烹调工艺,将菜品的本色营养保留到极致,也避免了大家印象中传统鲁菜“黑乎乎、油乎乎”的概念,为亮丽清雅的青岛菜另辟新径。其次,要加强青岛菜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升。菜品作为一种旅游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原材料加工制作的技术问题,更应该体现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以青岛菜为例,可以利用名人的效应,利用在青岛的文学大师或者前清民国时期遗老遗少的饮食活动,赋予某些青岛菜品以历史文化底蕴,再结合青岛海洋文化的特点,提升现有菜品的内涵和质量。例如青岛比较著名的崂山菇炖鸡,就可以结合崂山菇的特点,适当发挥加入崂山道教养生文化,形成一种有历史传承的精品菜点。通过这样的文化菜品化,让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拥有一定的文化寓意,也就可以从此出发,推广宣扬菜品文化,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品味,也带动了整体旅游的发展。2.挖掘和提升青岛酒文化和茶文化内涵。青岛啤酒、青岛绿茶都是青岛的一张名片,乃青岛的独具历史气息与文化特色、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青岛要借助这名片,推动青岛的快速发展。同时,青岛市在以后的规划建设中,可以将酒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中,从而进一步提升酒文化的内涵概念,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可成立一个青岛酒文化产业开发部,负责协调青岛市现有酒资源的整合利用和开发。还要重点设计与规划好青岛茶的文化旅游,借助旅游的推广作用,让更多人指导并了解崂山茶,从而推广崂山茶,把茶与道教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崂山的茶道文化的旅游产品。3.整合资源,打造青岛饮食文化旅游产品。青岛美食品种较多,饮食中的文化也博大精深。游客刚来的时候,看到品种那么多的美食,往往不知道从哪儿入手,或者只吃到了部分美食,不知道什么最好吃、最有意思,从而造成游客们对青岛饮食文化体会不深。所以,需要根据青岛的旅游与饮食特色,打造出几条关于饮食的特色线路,由旅行社重点推荐,带给游客们最完整的美食体验,从而也进一步推动了青岛旅游的吸引效应。以青岛现有的美食街区为基础,吸纳具有特色的渔家宴、农家宴资源,组合城乡资源,合理规划行程和线路,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构建早餐在中山路劈柴院品尝青岛特色小吃,中午到崂山采集农产品品尝农家宴,下午要红岛挖蛤蜊吃渔家宴为主要内容的休闲美食一日游或两日游。或者将特色美食街区功能扩展,除了原有的美食特色之外,设立专门的酒文化、茶文化体验专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有机会体验青岛的酒和茶资源。另外可以根据游客的旅游需求,个性化定制各种美食旅游线路,可以高中低档时间长短各不相同,制作成为菜单式旅游产品供游客选择。将青岛美食、青岛酒、青岛茶整合,优势互补,形成独具特色的青岛饮食文化旅游产品。青岛的饮食资源非常丰富,将饮食文化资源跟旅游业紧密联系,更能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可以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品位,甚至可以成为旅游开发的亮点。青岛菜品在国内菜系中也是独具特色,其具有的海洋文化与休闲气氛也独具魅力,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把旅游与饮食相结合,用旅游弘扬饮食文化,用饮食文化提高旅游吸引力,可以达到旅游与饮食文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最终促进青岛的旅游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健 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西方饮食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一、西方饮食文化传入所产生的影响

(一)对烹饪方式带来的影响做菜要做到“色、香、味”俱全,由此不难看出,“色”被放在第一位,它会直接影响“吃还是不吃”。就算一道菜肴非常可口,早在“色”这一层上就被否决掉的菜肴,很难让人们发现其真实价值。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人们早就了解了这一点,并强调其重要性。然而中西方饮食文化中所强调的侧重点却有些不同。在中国,厨师往往会重视其原材料的形状,把材料切成丝、片、块等各种形状。在西方,厨师往往更重视最后的摆盘,会把菜排成排,卷起来,或者堆起来。受西方烹饪方式的影响,中国厨师现在也开始讲究摆盘,把菜肴盛好后,会放一些装饰物点缀。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的烹饪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人通常使用圆底锅和明火,因为这种炊具适合炒菜,也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西方,人们通常采用烤和炸的做菜方式,因为这样做出来的菜才符合外国人的饮食习惯。即使材料一样,因为烹饪方式不同,加上各自特有的调味料,中西菜肴的味道也会迥然不同。随着西方饮食文化的传播,中国人开始采用烤、炸等烹饪方式。不仅如此,某些人还用芥末、番茄酱、沙拉酱等源自西方的调味料,使中国菜肴在原来传统风味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一些独特的味道。当然,炊具的变化值得一提。很久以来,中国人善于使用比较简单的铁锅、沙锅等炊具。随着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中国人开始使用从外国引进的各种各样的做饭做菜工具。从人们每天使用的电饭锅、电冰箱到后来开始盛行的电磁炉、微波炉、烤箱等,不仅大大方便了烹饪过程,而且增添了各种各样的味道。(二)对国内餐厅的运营带来的影响1.环境的优美化踏进餐厅的一瞬间,顾客就可以从环境推测出餐厅的食物风格。西餐厅在布置时会注重装潢,注重环境的舒适、安逸,人们进餐时会有优雅的音乐相伴。中餐厅往往侧重热闹的气氛。由于中西方的差异,中餐厅里总是很热闹,相互敬酒,相互喧闹,表示友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在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后,对饮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舒适安逸的西餐厅无疑是他们更好的选择。但是为了提高竞争力,很多中餐厅开始改变,不仅注重装潢,注重餐具,而且开始为顾客播放一些音乐,使顾客吃饭时有更好的心情。2.服务的规范化西餐厅对服务员的要求很高,不仅要站在规定的地方,穿着统一的服装,而且要对端上的菜肴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培训。但是在中国,长久以来,人们对服务员的要求很低,普遍认为服务员这个职业是找不到工作时最差的选择。然而现在,很多较大的中餐厅都学习西方模式,对服务员进行统一严格管理,从衣着、打扮到言行举止,都有很多严格的规定,大大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三)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对西方饮食的了解很少,总以为西餐是达官贵人才会吃的东西。但是随着西方饮食文化的大量传入,人们慢慢发现,自己也吃得起西餐。尤其是西式快餐,由于其美味及便利的特点,开始受到更多的人喜爱。有时饭桌上也会出现中西餐共同出现的情况。这不仅扩大了人们对食物的选择,而且加深了中国人对西方饮食文化的了解。

二、结语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其积极影响往往多于消极影响。它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且会造成一定的竞争,促使中华饮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在相互交流、学习、交融的过程中传承和发展的。中华饮食文化不应仅停留在过去,更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求得繁荣辉煌。

作者:全家庆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外国语学院

第三篇:餐旅教学中饮食文化的渗透

一、中职餐旅专业教学中渗透饮食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需要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要求愈来愈高,从业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才能达到社会的需要。而目前正在学习餐旅专业的中职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对本土的饮食文化了解甚少。例如,很多中职生对东坡肉只能从表面去评价,只知道东坡肉爽口,而不知道其由来,更不知道苏东坡是宋代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这一现象发人深省,如果一个学习餐旅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只会按菜名烹饪、介绍该道菜,而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更毫无高品位可言。对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饮食文化,让学生开阔眼界,感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二)专业教学与时代的需要中国饮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它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一方面,中国饮食文化不间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实现传统的延续与新时期的变异,更注重现代科学养生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大规模、深层次交流,中国饮食文化以博采众长的文化心态和雄健的消化能力,吸收了异质饮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来补充和完善自己。如把国外食料逐渐进引入中国烹饪辅料食域,提高传统食品的风味、质量和多样性,使得中国饮食更能满足人们的差异性需求。又如中国人引入西方的“自助餐”饮食行为方式,使餐桌礼仪变得更人性化。在此情形下,在中职餐旅专业教学中渗透饮食文化不仅成为专业教学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要求。

二、中职餐旅专业教学中渗透饮食文化的教学措施

(一)引导学生树立生态饮食理念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历经漫长而险恶的时光,才从残暴的掠食中摆脱恶俗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文明。可以说,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又一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以敬畏的态度对待大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饮食文化的形成,提醒学生不能为了人类食欲无限膨胀,大量掠夺野生动植物,重蹈野蛮时代的恶性行为,最终导致更多的生态物种濒临灭绝或消失,最终殃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命;保护好生态环境,使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更美好,人类的饮食文化才能得到健康地发展。(二)加强饮食礼仪的培养礼仪是文明与野蛮的界限,是一个民族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是人类摆脱愚昧、野蛮、落后,走向开化、进步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与人在社会活动中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礼仪能使一个文明人立足于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对于中职餐旅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从平时生活的点滴做起,学礼仪、懂礼仪、行礼仪,尤其是饮食礼仪。教师也应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饮食礼仪的培养,例如,通过PPT亮出几组有关服务员个人仪表、举止、用语及应变方式等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餐饮服务员的表现是否得体得当,并对不好的方面予以改正。又如,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现座次的编排与入席、就餐时的礼仪,如让年长的先入席,尊贵的客人坐上座,而小孩要特别关照;在吃饭时让年长或者贵宾先动筷,吃饱后离席时要说“请大家慢用”等,从这些看似细微的言行举止,训练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三)帮助学生了解饮食禁忌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从南到北地域辽阔,宗教信仰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各异,在饮食文化上形成了诸多约定俗成的禁忌饮食。从某种意义来说,饮食禁忌是人类饮食进入文明饮食的标志,体现了不同民族习俗、不同信仰的精神价值观和思想境界。例如,伊斯兰教禁吃猪肉,佛教禁食荤腥和饮酒。应帮助学生了解各种饮食禁忌,学习不同风土人情的饮食习惯,以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出现尴尬的场面,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四)促使学生掌握养生饮食文化在饮食文化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科学养生为前提,对食品进行色、香、味、形的研究,突出饮食文化内涵的要求,使健康饮食和高雅生活完美结合在一起。同时,应让学生对饮食文化的本质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提高学生在传承传统菜肴的基础上,创新研发出符合现代理念的科学养生食品。在教学中,教师可这样设计活动环节——请为重阳节的老人烹制“健康长寿”的养生菜肴,注意符合老年人饮食的营养搭配、色香味形俱全、口感适宜,并能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既掌握了养生饮食文化,又提升了餐饮文化的品位。(五)加强烹饪美学教学烹饪美学是饮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功能、技术、美学三者完美融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美学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对优秀作品加以分析鉴赏及借鉴,学会运用美学法则,让学生明白美学与烹饪有着不解之缘,美学能让食品由单一的饮食功能转变成可食、可欣赏、可愉悦等多种功能。应让学生明白,从事餐饮专业的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才能在工作中有效提升餐饮文化的品位和发展水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进行这样设计教学,如食品雕刻设计与制作、面点造型设计、盘饰设计等大比拼,让学生充分创造,加深他们对烹饪美学的认识,能够在将来的工作中灵活运用美学原则来展开喷饪。

三、结语

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强中职餐旅专业教学中饮食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的科学饮食观和饮食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合理利用食材,把传统的饮食方式融入现代科学的养生之中,使现代饮食文化从“吃东西”向“品文化”转变,将饮食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阮珉斌 单位: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第四篇:朝鲜族饮食文化特点及发展

一、朝鲜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朝鲜族基于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发展根源,传承和保持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传统,主要特点归纳如下。(一)讲究就餐礼节,历来热情好客从古至今朝鲜族一直都是非常讲究就餐礼节的。所以,在传统的饮食习惯中,饮食礼节占据重要位置。据古文献资料和众多调查材料显示,朝鲜族一直保持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朝鲜族不像有些民族按照职务的高低,或是按照个人的意愿随意盛食物。不管在家里,还是和亲戚朋友在外聚餐,每次盛饭或者盛汤,必定先盛长辈的,之后按照年龄顺序依次盛。吃的时候,也有不成规矩的规矩,一般都是长辈先动筷子,其他人才开始吃。像有些平常不太常吃、常做的食物,如果长辈动筷之前,其他人先吃了,则会认为没有家教,没有礼貌。此外,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时,非常忌讳放开嗓门说话,因为说话时嘴里的食物很容易喷到饭桌或者别人的饭碗里,所以吃饭时,尽量不弄出动静,静静地咀嚼口中的食物。此外,在吃饭的过程中,朝鲜族决不把自己吃剩的汤或者饭盛给他人,他们认为有失卫生和礼貌。自古以来,朝鲜族以热情好客闻名于世,每次家里来客人,都非常虔诚、精心地准备饭菜。就算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朝鲜族也经常提前消费,创造条件准备饭菜。为了更好地招待客人,朝鲜族宁肯日后过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的日子,也竭尽所能准备体面丰盛的饭菜。摆放桌子时,一般把好吃的、不常吃的珍贵食物,放在离客人最近的位置,便于客人食用。就算主人吃饱了、吃撑了,如果客人没吃完,主人绝不先放碗筷,他们认为这也是没礼貌的表现。所以,一般都是客人放下碗筷后,主人才离开饭桌。(二)以“摆桌”仪式,纪念特别的日子朝鲜族最最重视的日子,主要有周岁、结婚、大寿以及祭祀。“特别的日子,献给特别的你”,每到这样的特别日子,朝鲜族除了请亲戚朋友吃饭之外,还特意给当事者举行隆重的“摆桌”仪式。一般是举行纪念仪式后,再食用桌上的食物。朝鲜族的这种摆桌习俗在全世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独具特色的。比如“周岁宴”。周岁宴是孩子出生满周岁时摆的桌。男孩和女孩的周岁宴大致相同。周岁宴一般摆设钱币、算盘、笔、书本、丝线、传统糕点、红豆、弓箭、水果、糖果等物。如果是女孩子,将弓箭换成剪刀和针线,其他摆设都一样。摆在桌上的食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丝线具有长寿的意义,毛笔和书本象征孩子长大后成为知识分子,钱币则象征成大富翁,弓箭则象征成为武官,而红豆则象征健康,算盘象征精打细算的生意人[1]。周岁宴可以说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三)喜食发酵食品朝鲜族喜欢食用的三大类副食中,两大类副食———酱类和泡菜,都属于发酵食品。其中,酱类都是以蛋白质丰富的黄豆为主原料制作而成。像大酱、辣酱、鱼子酱、明太鱼子酱、臭酱、春酱、酱油等都属于发酵食品。泡菜属于发酵食品。泡菜主要以白菜、萝卜为主要原料,经过食盐腌制后,再配上辣椒、大蒜、生姜等调料制作而成。泡菜在发酵的过程中产生出乳酸菌,具有爽口清淡,色香味美的特点。此外,利用麦芽粉和发酵大米饭而制作的朝鲜族传统饮料———甘酒;用大米、糯米、小麦等谷物发酵饮用的朝鲜族传统民俗酒———米酒(亦称“马格丽”),均属于发酵类食品。

二、朝鲜族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风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下,随着生产力的日益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朝鲜族的饮食风俗呈现发展变迁的动态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饮食的保健食疗功能社会上有这样的说法:“汉族重在吃味道,日本人重在饱眼福,而朝鲜族偏好吃撑。”其实,这种吃得过于饱足的饮食习惯,早在高丽年间就已经存在。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保健意识的日益增强,朝鲜族越来越重视饮食的营养保健功能和食疗功能。比如,朝鲜族历来非常喜欢食用狗肉汤,特别是一到夏天,有些人家不惜重金,杀吃狗肉。朝鲜族根深蒂固的一个观念就是“伏天狗肉赛人参”,所以,大部分的朝鲜族通过三伏天食用狗肉汤来滋补强身。此外,朝鲜族也非常喜欢吃参鸡汤。不是因为喜欢吃鸡肉,而是因为参鸡汤里放入的营养食材非常多。参鸡汤必放的药材和食材如下:党参或人参,黄芪、枸杞子、大枣、蒜瓣、江米等等,上述材料有助于补气补血。每当感觉疲惫不堪或者感觉身体欠佳的时候,朝鲜族都要通过制作参鸡汤滋补身子,调理体质。就算饭桌上摆满山珍海味和珍馐美味,朝鲜族的人们也会感觉美中不足,因为朝鲜族的一日三餐离不开泡菜。只要有泡菜,每顿饭都能吃得津津有味,感觉幸福无比。泡菜不仅色香味美俱全,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首先,泡菜中的热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很低,所以,食用泡菜不会发生营养过剩的问题,从而有效预防糖尿病、高血压和肥胖症。其次,泡菜在乳酸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很多活性物质,不仅有助于调节胃肠菌群防止便秘,而且大幅提高钙、铁的吸收和维生素B1的吸收,从而起到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作用[2]。朝鲜族非常注重食疗功能。比如松茸具有健脑益智防癌的作用,所以很多朝鲜族家庭不仅喜欢吃松茸,还用松茸做泡酒[2]。朝鲜族有一首闻名天下的民谣叫《桔梗谣》,歌词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桔梗的喜爱之情。朝鲜族如此喜欢桔梗,主要是因为桔梗不仅味道好,而且具有强有力的镇咳抗炎、降血脂之功效。此外,朝鲜族青睐的沙参则具有益胃生津,养阴清肺的效果,能有效治疗呕吐反胃、肺热咳嗽等病症[2]。所以,朝鲜族喜欢吃的这些食品水涨船高,价格日益攀升。(二)注重饮食的审美功能美食不仅给人带来味觉享受,也给人带来视觉享受。所以,饮食不仅属于文化范畴,也属于艺术范畴。朝鲜族非常注重饮食的艺术美感,很多食物与其说是食品,不如说是艺术品。比如,紫菜卷饭,不仅营养搭配科学合理,色彩搭配也近乎完美。白白的米饭,淡绿的黄瓜,深绿的菠菜,焦黄的鸡蛋,金黄的腌渍萝卜,红色的胡萝卜,黑色的紫菜,特别是当把圆柱形的紫菜卷饭,切成大小相同的圆形后,摆在盘子上的时候,其五颜六色的绚丽色彩,不仅能增强人们的食欲,也给人以美的享受,食之真是有些舍不得。再比如,朝鲜饭店和韩国料理店主打的石锅拌饭,不仅考虑了其营养价值,也考虑了色彩的搭配。白白的米饭和杏鲍菇,金黄的黄豆芽和鸡蛋,绿色的角瓜和黄瓜丝,红色的胡萝卜和辣酱,黑色的木耳和蕨菜等等,可谓色香味美俱全。(三)注重新食品的研发和制作在传承传统饮食方面,朝鲜族可以说乐此不疲地代代相传,特别是朝鲜族聚集的村落,年长者总是尽心尽力,全力以赴地指导年轻人制作各种传统饮食。比如辣白菜的制作,虽然工序繁琐,味道万千,但基本制作方法和程序大同小异,这主要是年长者的功劳。而如今,朝鲜族不再满足于传承,而在传承的基础上致力于新食品的研发和制作。比如,朝鲜族的副食中酱是不可或缺的三大副食食品之一。朝鲜族历来重视做酱、吃酱,因此在朝鲜族地区盛传“酱味左右饮食风味”的说法。朝鲜族传统的酱主要包括辣酱、大酱和酱油。现在,仅从辣酱,就研发出几十个品种,鱼子酱、虾酱、鱿鱼子酱、明太鱼子酱、鱼肠酱、甜辣酱、酸辣酱等等。研发的大酱品种也不少于辣酱。炒面用的春酱、包饭用的蒜酱、拌饭用的风味酱等等,这些酱类的吃法不尽相同,名目繁多。米酒(亦称“马格力”)是朝鲜族用大米、糯米、小麦等谷物发酵酿制的传统民俗酒。“酒逢知己千杯少”,每当家里来客人的时候,50岁以上的朝鲜族男人,喜欢用大碗畅饮米酒。米酒味道香甜温和,如果没有后返劲,小孩子也能像饮料一样痛饮,只是米酒后返劲太大,喝的人不知不觉中会酩酊大醉、不省人事。如今,有经济头脑的商人,在米酒里放入各种水果和蔬菜,生产出不同口味的几十种米酒。所以,喜欢喝米酒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口味的米酒。总之,朝鲜族非常具有创新意识,他们立足于传统食品的基础上,大胆地研发新食品,为民族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注入一股新的血液。(四)注重食物品种的多样化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朝鲜族的饮食结构比较简单。一般具有以食用米饭为主的主食和汤、泡菜、酱为主的副食的饮食特征。但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饮食结构,开始崇尚有益于健康,便于烹饪的“混合型”饮食结构。特别是城市的朝鲜族家庭的饭桌上,我们不难看到饺子、包子、馒头、花卷、馄饨、牛奶、香肠等食物。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变,饮食习俗发生了变化。传承本民族特色饮食的同时,朝鲜族大胆借鉴和融入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如今,朝鲜族家庭的饭桌上,汉族饮食和民族饮食共存共荣。比如,过春节时,朝鲜族不仅吃饺子,还吃本民族的节日饮食米片汤;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不仅吃元宵、汤圆,也吃本民族的五谷饭或者糯米药饭等;过中秋节的时候,不仅吃月饼,还吃本民族的传统饮食松叶糕等等。原本单一的朝鲜族的主食,也趋于多样化。在日常饮食中,朝鲜族除了吃大米饭之外,还喜欢吃拌饭、炒饭、包饭、炒米条(或炒米片)、紫菜卷饭、韩国炸酱面、米肠、辣酱肠和干豆腐肠等丰富多样的各种主食。(五)注重制作食物的手工化俗话说“中国料理看火候,日本料理看刀功,朝鲜族料理则看手功。”这里所说的手工,并非指朝鲜族的烹调技艺多么高超,而是指朝鲜族面对饮食时的虔诚心理。朝鲜族不喜欢用器皿或某种工具制作菜肴,而喜欢用手直接接触菜肴。比如,制作各种凉拌菜时,其他民族一般用勺子或者筷子搅拌,或者带一次性塑料手套,但朝鲜族认为手的温度,手的搅拌力度也是影响食品味道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制作菜肴时,一般直接上手。比如,朝鲜族的辣白菜可以说是举世闻名的(现正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辣白菜的工序比较繁琐,但从白菜的腌制到调料的制作,到最后的调料的涂抹,朝鲜族一般都是直接上手的,甚至吃辣白菜的时候,也不用菜刀切,而是用手撕。这主要是因为朝鲜族认为菜刀的材质———铁,会减弱辣白菜的味道。此外,制作糕点的时候,也直接接触食材。(六)注重食物制作的社会化朝鲜族喜欢在家里制作各种传统饮食,他们认为外面卖的传统饮食不够正宗,也不够好吃。如今,随着经济产业的不断细化,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很多朝鲜族不再像以前在家里制作各种食品,而到专门店里购买。比如韩国炸酱面店,只做韩国炸酱面;寿司店只做各种紫菜卷饭;冷面馆只做各种冷面,这些专门店,因只专注于一种食品的制作,所以既保持了食品的传统味道,又做得快捷方便。像哈尔滨黑大附近的一家韩国炸酱面店,每天排着长长的队伍。此外,朝鲜族传统糕点店的景象也非常壮观。这里的糕点不仅品种齐全,其味道也特别正宗,简直就是味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所以,现在的朝鲜族根本不用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传统食品。

三、结语

朝鲜族饮食文化,犹如一朵奇葩,静静地开放在民族饮食文化的花苑中,妖艳夺目,绚丽多姿。勤劳朴实、聪颖智慧、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朝鲜族人民,不仅热衷于传承本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而且在日益开放的全球化经济时代,密切关注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动态发展的朝鲜族饮食文化,不仅有利于调整民族文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建设民族文化产业项目,也将给黑龙江省的旅游行业、饮食行业等第三产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和可观的收益。

作者:权美兰 单位: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第五篇:中国饮食文化在日本的发展

一、日本食物中的中华料理之冠:拉面

拉面真正成为日本的国民中华料理是在明治维新时代,特别是日本在甲午年的海战当中大破清国北洋海军之后,东亚政治文化格局出现东移的状况,日本的横滨港由于逐渐成为日本国内的一个大的商贸圈,一部分中国人开始在日本办拉面馆,特别是在日本中华街一带较为盛行,给日本的华裔人士和一部分日本人带来拉面料理。但是拉面当时并不是以这个名称让人知晓,由于当时的清国被称日本人被称之为支那,因此这种面食也被称之为支那面。拉面之所以能够在日本得到流行,主要是长长的拉面可以搭配上任何的材料,所有的拉面都可以从素食的面变成适应各个不同人群的口味。日本虽然并不是幅员辽阔的国家,不过国内的文化环境都各有不同,很多来自日本不同地区的人对于饮食口味也是不同的,但是拉面却能够调和这些日本各地人士的口味。拉面的带汤和果腹的特性,这些方面也给拉面在日本的传播和适应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平台。日本的拉面在烹调的过程当中,可以加入各种不同的蔬菜、动物的肉类作为主要的材料,以及加入到酱油、姜、葱、麻油以及各种干贝或者虾等海味。因此,拉面是丰俭由人的,能够满足各个社会阶层对于饮食的需求。因此,拉面成为了在日本流传最广的一种中华料理,成为了在日本流传的中华料理当之无愧的王者。

二、日本最高雅的中华料理:茶道

日本现在流传最高端优雅的中华料理,无疑就是茶道。日本现在流传的茶道是从中国流传过来的,作为饮食当中的重要一环,茶道在日本已经不再是解渴的蠢物,而是非常高雅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日本的宗教文化还有伦理哲学密切联系到一起,而其中就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影子。日本的茶道是在日本战国时代产生的,由著名的日本修行者千利休所改良并且确定下来。茶道相信是在日本平安时代就传入日本本土,但是当时的日本茶道和中国相对比较相似,并没有对中国的茶道进行比较大的修改,而到了千利休的时候,千利休对于中华的茶道文化以及日本的哲学文化加以结合,从而形成了以“谨敬清寂”四个字为核心的茶道文化。日本茶道的根源仍然和中国密不可分。从日本当前的相关古典文献当中也可以发现。日本在中国唐朝开元十七年的时候,也曾经由朝廷召集诵读佛经,并且赐茶的事迹保留下来。而中国唐代的留学生也曾经给日本带来了茶籽,这些种子对日本的茶树种植也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诸如空海等去中国学习佛法的空门学者,也带去了茶的文化,这一点在日本弘仁五年的佛经解说类的书籍之中,也都看到了“茶汤坐来”等句子。日本在平安时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中国的饮茶以及茶道的方式应该是相似的,这一点从流传的和国汉诗中就可以看到。比如《和出云巨太守茶歌》,这首和制汉诗就写到了喝茶的情形,首先是把茶饼在火焰上面进行炙烤,把茶饼变得干燥,然后把干燥的茶饼碾成了粉末,汲取这些茶叶当中的清流,最后点燃兽炭,让水沸腾出来,加入已经研磨好的茶末,放进适当的吴盐,就可以变成非常好喝的茶汤。这些都是中华唐代茶道的一些基本的形式,可见,喝茶这种行为,在日本流传的原因,不仅仅因为茶汤十分美味,也是因为茶汤是代表一种安静的雅趣,表达了人生当中最为积极的向往,宁静致远的心态,也是茶道作为中华料理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在日本流传至今,甚至是在中国已经慢慢把传统茶道方式丢失了,这种经过日本人改良后的茶道,依然在日本社会当中产生重大的饮食影响。

三、日本其它具备代表性的中华料理

日本的和式料理当中也有一种食物被称之为“中华馒头”。中华馒头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包子。包子这种食物在中国流传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在日本相传是中国东汉末年的蜀汉派系的军事政治家诸葛孔明在遭遇波涛汹涌的江水时祭拜所用。这种中华馒头之所以能够在日本为之流行,是因为这些中华馒头中间都带有馅料,这些馅料其实一般都是素食的材料,比如豆沙馅或者是核桃仁等,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素食的中华馒头也有了一些肉食的馅料。这些馅料的丰富性同样能够促进这些食物在日本各地的流行,而且这些食物和日本的和果子是相似的,或者说和果子也是从中华馒头当中演化而来的,因此,从这一点看,日本的中华馒头也代表着中国饮食文化在日本影响里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日本豆腐虽然食用起来和中国的豆腐有着一定的差别,但是制作豆腐这种食物的工艺也是从中国传入的。日本的豆腐制作最早期的文献记载,是在江户时代的时候所出现的相关的记载,这种日本豆腐的制作方式其实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如同中国的豆腐,但是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良,被称之为绢豆腐,而另外一种则是木棉豆腐。豆腐这一类的食物能够在日本流行,也和它十分平民化,很适合各类人群食用有关。而日本对于中华饮食文化中豆腐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棉柔的秉性,的确蕴含着某种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

四、结语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从历史当中记载的事实上看,中国和日本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有密切的交流。日本文化当中中国元素非常多,日本饮食文化更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而日本饮食文化在继承中华饮食文化中一些元素之后,又结合自身的文化特征,带来了更为丰富的东亚饮食文化。

作者:李迎春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六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原因

1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1.1饮食对象中国人主食以米饭或面食为主,副食以蔬菜为主,辅以少量鱼和肉。中国人的饮食以素食为主,吃的蔬菜多达600多种。中国素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相传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北魏的《齐民要术》中专门介绍了11种素食,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素食食谱。自古以来,由于中国人生活水平较低,素菜成为普通人的日常食物,鱼和肉等荤菜只有在春节等重要节假日里才会摆上餐桌,菜食在饮食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如欧美国家的日常饮食则以肉食为主,面包等素食为辅,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价值较好。比如德国人,一向对早餐、午餐比较重视,晚餐比较简单,像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喜欢吃猪肉、牛肉、鸡、鸭和野味,以及蛋糕、甜点心和各种水果,不喜欢过于肥腻、辛辣的食品。1.2饮食方式中国人采用围桌聚餐、同盘而食的进餐形式,称为合餐制;而西方人采用的是分盘而食、人各一份的进餐形式,称为分餐制。合餐制是人们共同享用食物的直接方式,是聚餐的自然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人逐步改为分餐制,而中国人传承了合餐制。筷子是中国人最重要的餐具之一,进餐时辅之以汤匙[2]。稻米没有办法用叉子来吃,使用筷子反而方便一些,素菜、肉类等食物经过精细加工后切成丁、片、块等形状,也适宜用筷子食用。因此,主食、副食都可以使用筷子,使用熟练之后,会感觉非常简单、方便。西方人主食是牛肉、羊肉等,副食为面包等。用刀切割肉,使用叉子送进口里,而面包等食物可以直接用手拿,因此,刀叉是他们认为最方便的餐具。1.3餐桌礼仪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也有很多不同。中国人排座位时“尚左尊东”,以“面朝大门为尊”。若是圆桌,主客则正对大门,左右两边越靠近主客越尊,如果距离相同则左侧尊于右侧。最常见、最正规的西餐桌是长桌,以长桌排位时,一般主陪在面对门的位置,副主陪在主陪的对面,1号客人在主陪的右手,2号客人在主陪的左手,3号客人在副主陪的右手,4号客人在副主陪的左手,其他客人随意安排。中西方饮酒礼仪差别也很大。中国人敬酒时通常以职位高低、宾主身份、年龄大小等为序,敬酒前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主次分明[3]。中国人饮酒时往往会劝酒,想方设法让别人多喝几杯,客人往往都是碍于情面,不得不喝。西方宴会上常常也饮酒,但西方人一般不劝酒,喝不喝、喝多少通常由自己决定,饮酒时忌中国式的干杯,闹酒在西方人看来是不文明的行为。

2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

2.1农业结构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为人们提供光、热、空气、水等能量和物质。中西方气候资源的不同导致农业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4]。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季风气候发达,四季分明,因此,种植业在农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林业和渔业的比例很小。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等,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广泛种植水稻,因此,中国人的主食是米饭和面食。这种农业结构培养了中国人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习惯。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暖湿气流给美国23的土地带来了丰富的降水,适合牧草生长,耕地面积小于草原面积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畜牧业发达,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欧洲西部受西风带控制,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阴雨天气,热量和光照等自然条件不太适合发展种植业,而优质牧草广布,因此,一般以畜牧业、花卉种植业等农业类型为主。欧洲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距离海洋较远,水汽难以到达,农作物以耐旱的小麦为主。这样的农业结构决定了西方人的饮食以肉食与面食为主。2.2宗教信仰宗教信仰的不同也是导致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个原因。在中国,佛教和道教十分盛行,特别是佛教,信仰的人非常多。佛教初入中国时,对于佛教徒的食品没有严格的规定。南朝时,梁武帝大力提倡素食,并禁止僧侣食肉,他认为食肉是杀生,至此改变了僧侣的饮食习惯。信仰之人每天都要吃斋念佛,禁止宰杀动物,因此,他们的饮食只能是素食。道教从“养生之道”的角度来看待素食,亦主张教众食素。素食成为僧、道、儒三家共同的选择,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既有宗教信仰上的功能,亦有保健养生的作用,深受国人喜爱。欧美人一般都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在历史上是个纯素食的宗教,但是现在对于荤素没有过多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没有什么禁忌,饮食和普通人没有很大区别,然而吃血仍然是基督教信徒的禁忌,因此,西方人通常不吃动物内脏。2.3价值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念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中西方国家在发展中产生各自的价值观,这些差异在饮食等诸多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谐,在人际关系上以和为贵,因此,中国是典型的家庭社会,崇尚集体主义。以合餐的方式共享食物被视为集体主义的象征,标志着友谊与亲情。这种合餐式分享如原始仪式一样能够制造亲密无间的氛围和荣辱与共的决心。中国形成了以圆桌为基本特色的就餐方式,圆桌前按主次、尊卑围坐在一起,表现了一种传统的规矩和文化。西方主流的价值观是为自我价值实现而奋斗的精神。西方人个性张扬,注重维护个体利益,强调个体权利[5]。分餐制恰恰是在文艺复兴运动后为保护个体性和公共领域而兴起的。既要自由地获得食物,又要尊重他人,人们设计出了公共餐具和相应的分餐制,这不仅仅是出于卫生学层面的考虑,更是为了推广内蕴于其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尊重个体等现代精神。

3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与欧美等西方国家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以及元朝时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等,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饮食。清代中后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推行洋务运动,主动向西方学习,国家门户逐步开放,促使西方饮食文化进一步传入中国。清政府推行为洋务运动,委派官员考察欧美国家,1872年清政府选派詹天佑等一批幼童留学美国,这些留洋华人把中餐介绍给世界,同时也把西餐带到了中国。而西方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开设了租界,扩大了活动范围,租界的设立增加了中国人接触西方饮食的机会。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殖民者从中国获取大量廉价劳动力,劳工输出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6],很多华人被送到美国从事矿物开采与铁路建设,并逐渐转向其他服务行业,在这种情况下,海外中式餐饮业开始兴起。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大量的商务往来、旅游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饮食的进一步交融,西方国家出现了大量的中餐馆,华侨聚居的唐人街里林立的中国餐馆是中国饮食文化海外传播的主要平台。在美国,中餐甚至慢慢融入进了主流餐饮。改革开放使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新奇的东西,西餐消费群体开始出现。1987年,肯德基第1家餐厅落户北京,随后,麦当劳和肯德基开始在沿海开放城市大量出现。中国加入WTO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程度更大,我国的西餐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包括法餐意餐等西式正餐、以汉堡和比萨为代表的西式快餐、以星巴克为代表咖啡馆等。西餐发展迅速,遍及全国各地,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4结束语

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在各个方面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要想实现成功的交际,必须先对彼此的世界观、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方面有所了解。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部分,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了解其差异和造成差异的原因,可以使我们辩证地分析文化现象,理性地对待西方饮食文化,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中西方饮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必将为人们带来更加健康、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

作者:朱风兵 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饮食文化开发及影响(共6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b/124124.html

    相关专题:永暑礁 构建三级课程体系


    上一篇:党的号召力下作风建设论文
    下一篇:基层应急管理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