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务管理方面的比较
1.财务指标上的变化在传统生产模式下,企业的存货比较多,流动资产与速动资产相差较大,流动比率(即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和速动比率(即流动资产扣除存货后的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这两个财务指标在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时都需要进行考虑。另一个与存货有关的财务指标———存货周转率(即销售成本与存货平均占用数的比率)是衡量企业营运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之一。而在适时生产下,企业的存货量很低甚至没有存货,速动资产与流动资产基本一致,速动比率与流动比率也基本一致、相差很小。由此看来,适时生产下只需要两个指标里的其中一个就可以衡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此外,依据销售成本除以平均存货占用数得来的存货周转率也失去了实际意义。这是因为平均存货占用数在适时生产下很低甚至没有,而销售成本的数字很大,就没有必要计算存货周转率了。2.存货管理上的变化在传统生产模式下,企业存货占流动资产的比重较大,一般约为40%~60%。存货利用程度的好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极大,加强存货的规划与控制,使存货保持在最优水平上,便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通过确定合理的进货时间和进货批量,达到最低存货总成本的存货管理方法便是“经济订货量”方法。利用“经济订货量”计算公式所确定的经济(最优)定货量水平能使全年存货的取得成本(由存货的采货成本和存货的订货成本组成)和存货的储存成本(包括存货储备上占用资金应支付的利息以及仓储费用等)之和达到了最低水平。而在适时生产模式下,由于企业没有存货,每个工作日生产所需的材料数量与每个工作日所需的材料供货数量一样,不再需要考虑存货问题,致使“经济订货量”的存货管理方法失去了使用条件。
(二)成本会计方面的比较
1.生产成本核算方法的改变传统的生产成本(如原材料、在产品及产成品等)的分批或分步成本法详细纪录、归集和分配是随着材料与产品实体的转移而转移,即生产成本的会计纪录和生产成本发生的实物是同步的。而在适时生产模式下,由于存货水平很低甚至是没有存货,成本会计人员采用了先计算完工的产品成本然后计算在产品和产成品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即倒推成本法),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计算程序正好相反,而且更计算方法更简单。在适时生产模式下,企业大大缩短了从原材料进入企业到制成产成品的时间消耗,由于在期末也几乎没有存货量,存货在期末的纪录、归集和分配失去了会计核算的必要性。2.产品成本与期间生产成本趋向一致在传统生产模式下,企业的供、产、销各个生产环节都占有大量存货,企业存在期初、期末存货的成本,本期发生的期间生产成本需要在一种、两种或多种产成品、在产品之间按一定方法、比例(如工时、完工比例等)进行分配,要经过复杂、大量的计算过程,才能反映本期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是传统成本会计中重要的会计工作之一。而在适时生产模式下,企业的供、产、销各个生产环节都没有(或几乎没有)存货,本期发生的期间成本就是本期所生产产品的成本,而且企业不存在期初、期末存货的成本,简化了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3.成本的可归属性改变在传统生产模式下,产品是分批或分步生产出来的,需要多个生产车间来完成生产,而且存在期初、期末存货,本期发生的直接成本、间接费用等需要在一种、两种或多种产成品、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成本分配过程复杂,可归属性低。而在适时生产模式下,生产产品的加工工序都在一个“原材料进去,产成品出来”的“制造单元”内完成,发生的生产成本都可作为直接生产成本,使企业计算产品成本简单化,明确了成本的可归属性。4.制造费用的核算发生了变化在传统制造企业中,制造费用由企业在多个生产车间、多种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按一定标准(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进行分配。随着生产的智能化,产品成本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是制造费用的构成要素更加多样化;二是直接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大降低,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大升高。在适时生产模式下,制造费用由企业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制造单元”之间分别进行分配,分配的范围缩小了;制造费用由单一的分配标准(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改为由多种分配标准(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构成产品的价值等)相结合进行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增多了。
(三)管理会计方面的比较
1.标准成本制度上的变化标准成本制度是以标准成本为依据,进行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以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在传统生产方式下,标准成本是按照现实的标准成本(是目前企业可达到的标准成本)制定,成本差异主要考虑“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两方面。而在适时生产模式下,标准成本是按照理想的标准成本制定的,这种理想的标准成本不包括任何无效率的作业和不必要的作业的标准,监控各种非生产性成本(即所发生的成本不能为最终产品增加价值的作业成本)的发生是差异分析的重点。2.投资方案经济评价上的变化投资方案经济评价传统的做法是评价投资方案的财务效益,通常是对项目全周期(包括建设期与生产经营期)形成的现金流量(流入、流出量)按由投资报酬率与风险报酬率共同组成的“资本成本”统一核算为现值或终值进行比较研究。在适时生产模式下,企业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取舍还应考虑“非财务效益”,如产品质量与消费者需求的适合性、生产线投入时间等。财务效益的大小不再是企业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取舍的唯一标准。
(四)财务会计方面的比较
1.会计账务处理上的变化在传统生产模式中,由于企业的供、产、销各个生产环节都占有大量存货,存货种类多,数量大,存在期初、期末存货,企业设置了“物资采购”、“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库存商品”、“存货跌价准备”等会计科目对存货进行纪录、归集和核算[4]。在适时生产模式下,企业已经不存在存货,无需设置在产品等存货科目,企业成本记录的时间点可以从产品销售时算起,记入相应的科目核算。如果企业还有“很少”的存货,则设置“原料及在产品存货”科目进行核算存货。企业进行会计核算采用由本期的产成品开始倒推存货成本(数额通常很小)的倒推成本法。管理人员只需要进行估计在产品的实际加工程度,并决定产成品至完工时所需要的加工成本。2.存货核算上的变化在传统生产方式下,生产是按预测的需求编制的固定计划进行,原材料的供应与需求、产品的完工与销售在时间和空间上高度不一致,存货在期初、期末的价格往往不一样,这就需要一定的存货计价方法来确定存货成本。常见的存货计价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计划成本法、毛利法、零售价法、存货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等。同时,在期初、期末,在产品要按一定比例(如工时、完工比例等)折算成产成品的数量与产成品分配生产成本。而在适时生产模式下,由销售来决定企业的生产,企业不需要考虑核算原材料及在产品等存货的会计事项。
(五)审计方面的比较
1.成本审计工作变得简单化在传统生产模式下,由于生产成本的发生期间并不一定与该生产成本相对应的收入期间保持一致,就会影响当期的损益,只有在产品出售时才能抵减产品销售收入,审计时必须扩大审计的时间范围,审计过程复杂、工作量大。而在适时生产模式下,企业供应、生产、销售各个生产阶段都没有存货,当期的生产成本与当期的产品销售成本一致,因此简化了成本审计工作,减轻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2.存货对审计影响的变化在传统生产模式下,存货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占有很大比重,是企业审计报告必须对外披露的重要事项之一,其审计结论会影响企业整个会计报表的审计意见。而在适时生产模式下,企业没有存货,不影响会计报表上的资产和损益,因此,不需要存货审计,不存在存货对审计的影响。随着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经济的全球化,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供应基本上能够得到保障,而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趋于多样化。这些为我国企业引进、应用、推广适时生产模式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同时对我国会计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我们应加强学习,改变传统观念,及时适应适时生产模式对我国会计的改变。
作者:王天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