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元外部空间的城市设计溯源
19世纪初,在工业化潮流下高速建造的城市暴露出千篇一律、人性化缺失等诸多问题,唤起建筑规划界对于城市建设的地域性、场所感、文化传承等问题的思考与重视,现代城市设计的概念于此时首次被提出。1951年CIAM第八次会议以“城市的核心”(CoreoftheCity)为主题倡导城市生活的人文精神,提出城市核心地区应“具有社区活动的内涵而不仅是聚集之处”,应提供充分的交往机会并唤起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盖尔在《交往与空间》(LifebetweenBuildings:UsingPublicSpace)中对人的行为和室外空间的交互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建筑和环境设计更好地支持交往和公共生活的策略。1975年,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具体探讨了城市积极外部空间的营造方式。以上这些著作都对现今城市设计产生深远影响,唤起人们对于城市外部空间设计与区域文化的重视,对多元的外部空间设计提供诸多参考。
二、西安市土门商圈核心组团城市设计
1.基地区位与规模
基地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土门片区(图1)。该片区是西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开发建设的城市片区,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核心板块,是西咸一体化的连接枢纽和城市西大门。基地东邻西二环,西至团结二路;南起沣镐路,北至团结中路,东西长约535m,南北长约523m,呈正方形,净用地为21.15公顷。
2.土门商圈历史与文脉
土门地区从大秦一统到汉唐盛世,文化底蕴积淀丰厚。北临汉长安城遗址,东接唐长安城外城,文化传承,经久不息。土门原系唐长安城十二座城门之外郭城西北门——开远门。这里是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见证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此外,这里还是西安传统的老工业区、区域商业区和物流中心,是国家“一五”时期建设的重点工业区,里面分布制药厂、齿轮厂等众多单位,相应产生了苏联援建的老式居住区。
3.总体设计思路
本设计立足文化,以传承创新为核心,在土门基地现有特征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对于土门片区缺乏主导业态和高品质文化设施的现状全力改善,并且通过打造一个服务大众以及艺术工作者的文化中心区,同时注入商业,商务多种功能组分,通过混合模式提升片区活力,空间上通过一系列的进化手段最终形成由区域性地标、基地中心、组团中心、丰富开敞空间及廊道系统组成的有机系统。通过各类人群的介入、工作、游览、购物等多元活动的刺激,最终达到对土门整体片区的带动以及全新风貌的展示。设计思路总结为以下五个步骤:(1)从定位出发《城西新型商业核心组团规划》中提出“一核、三心、八街”沿丰镐西路商业主轴形成三大功能,上位规划将该片区的转变确定为逐渐落后的老片区向县中央活力区及国际商务中心的转变。(2)由问题入手土门主要承载西安盛唐经贸繁荣历史以及丝绸之路起点之渊源,如今却发展滞后相对缓慢,各类设施老旧落后。同时,土门板块缺少主打品牌空间杂乱业态主导特征不明,服务圈层不高;且基地房屋承载着几代人的乡土记忆以及民俗,是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老区(图1)。图1基地现状照片(3)引主导思想(创想,进化)创即创新,是对于该片区的全新演绎,是增强片区吸引力和服务水平,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对于打破土门衰落繁杂的发展现状有强大推动作用,助力老年人为主的片区人群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生活环境适宜化。进化即根植于原有的城市文脉,依托历史底蕴,而非整体革新。动用多种手段对于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及建筑风貌全面进化,形成丰富积极的外部空间,以文化为催化剂,提升市民生活工作娱乐环境质量,进化成为全新的土门活力片区。(4)寻解决途径加强联系、功能置换、创新触媒、多元界面、协同周边一共五大途径切入。(5)拟功能定位文化带动三位一体,突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土门传统民俗文化、西安青年新锐文化。部分片区保留土门原有的城市肌理,对空间形式与建筑风格提炼,尊重老一代的精神寄托,延续土门人的生活轨迹。功能转变方面寻找主力支撑品牌,以文化商业为主要业态。空间、产业、行为三层面升级,完成活力新区的进化。
4.多元外部公共空间策略
土门片区现有公共空间不足,缺乏活动触媒,圈层较低,为构建具有土门地域特色的核心商圈,采用以下8种主要的空间策略。转换:北侧用地功能置换为办公展示商业一体化艺术体验公园,西南侧置换为学校。打破:打破原有三横一纵路网,构建两条立体步行轴线,两直一弧形成全新空间骨架。强化:平面垂直界面多维突出中心区统领地位,形成功能核。植入:系统性构架植入,大体量空中廊道、拱桥、中体量雕塑广场、小体量街道家具形成红色构架体系。链接:高层商务间空中廊道,下沉中心庭院与立体绿化,自由商务区二层连廊。增加各片区步行联系。标识:红色标识系统与街道家具,细节处体现整体性与时代气息,深化场所印象。整合:化整为零,空间肌理统一灵动,整合后空间整体性强,改善了原有的琐碎肌理。新建:中心区新建系列公共文化建筑,东侧新建自由办公区与青年Loft以较高的开发强度提升整体地块经济性。
5.方案分析
功能结构可总结为:“五大片区,两轴一环,文化核心,复合功能”,旧有路网格局与两条新建轴线将基地分为五大片区,其中以文化公建组团为核心,两轴线与一特色环道构成结构主体,以文化设施为主体,同时注重功能复合,人群混合,在东侧设置青年办公区,北侧设置艺术体验公园,西侧设置休闲商业区,学校位于西南角,格局灵动。用地性质以文化设施为主,A类用地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31%以上,B1类占17%,B2类占16%,同时为改善该片区公共空间匮乏的现状,结合各功能区设置丰富的广场与绿化空间。中学用地安排在西南侧,避让中心区。西北侧延续苏式建筑肌理,保留原有记忆。景观绿化系统可总结为:“多重地标,界面展示,通廊联系,变化丰富”基地共有五大景观地标:第一层级为面向土门片区的地标soho,第二层级为片区级的红色廊道中心、交叉口立体平台,文化中心区三角形建筑以及北侧艺术园广场。三大地标位于景观中心区,地标与步行道结合形成视线通廊。东侧向西二环处理为流线型特色展示界面。开放空间系统可总结为:“点状散布,线状沟通,面状聚合,形成网络”广场空间分布于主要出入口,在北部艺术园设置雕塑广场作为片区中心场地。各组团同时自成院落,满足功能需要。而在商业片区则以街道空间为主,满足步行购物的功能需要。廊道空间贯穿中心区,形成立体步行系统(图4)。
6.重点地块设计与开放空间策略
本方案针对开放空间的两个核心点——文化中心区(B01~B04)的下沉广场以及文化创意体验园(A01)的雕塑活动广场进行着重推敲。其中,下沉广场位于博物馆,活动中心等主要建筑中央,起到交通组织、人流疏散、休闲游憩的功能,其南侧与环形廊道打通,通过屋顶花园、阳光露台、咖啡厅等多层次的垂直分离,增强户外空间亲切感。同时有效利用屋顶界面,增强用地经济性。位于文化创意体验园的中心雕塑广场是该区结构中心,运用整体性设计手法,丰富的构架穿插于周边建筑与绿地空间中,灰空间的创造充满趣味性,使体验者通过不断地从“开放”到“半开放”再到“封闭”空间的穿越产生强烈的场所印象,对于旧有苏联家属院的记忆被唤起。
作者:赵宇雯 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相关专题: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投稿 许昌学院学报版面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