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科学报 >

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论文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公立医院应用的先决条件

增值型内部审计要在公立医院有效开展,在笔者看来,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先决条件。

(一)必须保持内审部门的独立

目前公立医院的组织架构中,内审部门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是等级医院评审的需要而设立。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内审机构受财务分管院长或纪委书记领导,内审工作的独立性缺失,无法自主地开展工作,内部审计的公正、客观性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医院应该提高内审地位,单独设立内审机构,并直接受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向院领导班子报告,从组织架构上确保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有效开展。

(二)必须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许多医院的内审人员大多数由财会人员转任或是兼任,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内审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范围往往局限于财务审计,难以满足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需要。因此,医院应优化内审人员结构,构建一支由财务、审计、计算机、医护人员等组成的跨学科、多元化的审计队伍,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考虑到医院业务的特殊性,内审人员需要积极深入了解医院临床、医技等各部门的业务和工作流程,为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

在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念下,内部审计不再只扮演医院运行“经济警察”的角色,而是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当咨询、管理顾问的角色。增值型内部审计注重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过程的确认与咨询功能的发挥,内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是合作共赢关系,与被审计对象的目标应当是一致的。此外,为了实现价值增值,内审部门要积极向医院领导班子、各职能部门、业务科室推荐审计产品,使之充分认识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价值,乐意接受内部审计,甚至能够积极主动邀请内审人员对其开展增值型审计,提高科室价值,在医院内部形成良好的内部审计氛围。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

从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可以看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由确认和咨询两大活动构成,这两者在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开展中,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确认类的业务包括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制度遵循性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物资采购审计、医疗收费审计等,确认类的业务也是传统的内部审计较为偏重的。公立医院尤其是要加强对医院药品、卫生材料、器械采购和医疗服务的审计,对采购过程和重点环节进行全程评价和咨询,有效减少医药购销领域产生的收受索要回扣、乱检查、“大处方”现象,帮助医院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减轻患者负担。此外,随着以药补医传统收入模式的破除,公立医院需要增加收入含金量,向自身管理要效益,提高自身绩效。因此,开展确认服务的内部审计也要积极开展绩效审计,通过对床位使用率、门诊及住院均次费用、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审计等评价,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促进医院增值,健康规范运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咨询类业务包括风险管理培训、内部控制培训、内部管理咨询,提供管理建议或意见等。增值型内部审计更为侧重咨询类业务的开展。例如,内审部门单独或与医院职能部门共同起草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参与内部质量管理,接受医院临床科室邀请,参与科室管理,帮助科室发现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堵塞管理漏洞等。

三、公立医院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途径

(一)通过评价和改善公立医院风险管理,增加医院价值。

当前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医院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受内外部环境影响,遭遇风险无可避免。内部审计担负着对公立医院风险管理再监督的职能,在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都要围绕着增值目标,综合分析医院内部外部医疗环境和经营环境,充分评价、识别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内部审计可以从评价医院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制度规范等入手,在医疗、护理、教学、科研、财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识别并防范风险,作出相关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内部审计需要深入到医院管理的细微环节上查找问题,分析其合理性;最后,内部审计人员以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为依据,深入到医院运行管理的各个过程,查找并防范风险,帮助医院及各科室规避或尽可能减少风险损失的发生。通过为医院管理层提供改善风险管理的建议以及开展相关科室、人员风险管理培训、座谈等措施,改善医院风险管理,增加价值。例如,在分析医院门诊收入的完整性风险时,不但需要关注门诊收费岗位,更需要临床、医技和护理业务岗位对医嘱的核对和收费的确认,因此,需要明确各岗位职责并通过信息系统设置在各个关键节点上进行控制,堵塞收费漏洞。

(二)通过评价和改善内部控制体系,增加医院价值。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属于环境控制要素范围,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实施内部监督、内部考核的主要手段,也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控制是规范医院经济管理和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在对医院风险管理进行识别、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深入评价,可以重点从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性、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是否得到有效执行这三方面入手,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符合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协助医院管理层完善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维护内部控制的建设,为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客观基础。针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或是偏差,认真查找、深入剖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既为业务部门内部管理提供指导,又能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医院资金、医疗设备、药品、卫生材料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管理现状信息,对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提出改善的建议,必要时开展内部控制培训,为相关科室或人员提供必要的咨询解答,达到防范和化解内部控制风险的目的,有效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和效果,起到未雨绸缪的用。

(三)通过评价和改善医院内部治理,增加医院价值。

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明确提出,要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内部治理机制。而纵观国内外管理失败的案例不难发现,管理失败通常源于有问题的内部治理结构。内部审计既是医院内部治理的一部分,同时又参与到有效的内部治理之中,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能够实现价值增值。增值型内部审计对医院内部治理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治理环境、治理程序和治理过程三方面进行。评价公立医院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是否建立,内部治理机构是否健全,是否能够实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确认内部治理环境是否需要优化;评价治理程序是否健全、有效、合法合规;评价治理过程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实现医院的战略目标。在充分评价内部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内部审计通过开展相关的咨询服务实现价值增值,推进医院依法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医院经营效率。

(四)通过提高内审人员胜任能力和降低审计成本,增加医院价值。

在公立医院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包括财务、计算机、物价收费等多方面的技能,同时需要了解医院资金流物流运行的全过程。在技术方面,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相关的程序、数据等进行评价,建立数据库,更加高效、准确得出审计结果。内审部门通过完善内部质量控制,灵活运用审计技术、方法,提高效率,从而降低审计工作的成本,这也是增加医院价值的体现之一。

(五)通过后续跟踪审计督促整改,增加医院价值。

增值型内部审计同样也要遵循PDCA的管理原则,督促发现的问题整改到位,形成有力的审计全过程闭环管理。对于发现的医院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内部治理方面的问题在进行评价和咨询后,需要限定时间整改,要求相关科室、人员反馈整改落实情况,进而进行后续跟踪审计,确认提出的建议是否被落实,是否推动了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是否缓解了公立医院看病就医难题。

四、结束语

作为一种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探索和发展。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相对薄弱的公立医院而言,要较为有效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需要建立针对公立医院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制度规范,设计符合自身实际的审计程序方法,提高人员素质,以便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公立医院能够得到广泛应用,为规范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提高公立医院的竞争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发挥作用。

作者:杨丽丽 单位:余姚市人民医院


    更多社科学报论文详细信息: 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kxb/104859.html

    相关专题: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新余学院学报编辑部


    上一篇: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实践初探
    下一篇:艺术治疗在学校中的实用性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