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网络德育过程优化和控制的重要性
较之传统德育,虚拟(网络,尤其是当今新媒体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更具复杂性、不易掌控性,同时也更富效率、影响力和感染力。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部分,高校网络德育本身也是一个自组织社会系统,并由目标、过程、管理、评估四大要素(子系统)整合而成、具有德育功能的有机的统一体。其中,网络德育过程是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实施的最重要环节,是学校网络德育运行机制和系统性能优劣的有力检验。而网络德育过程管理则是网络德育管理系统(或组织)对整个高校网络德育工作所进行的一系列指导、监控和调节等管理活动,是高校网络德育实施的核心和关键。网络德育过程的优化和控制是高校网络德育的重中之重。
二、网络德育过程的优化设计和构建
(一)科学设计和规划德育内容体系
德育内容体系是高校为实现网络德育目标而组成的,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关于大学生德育目标,可将其分为“‘常德’和‘圣德’两个层次”[1]。其中,“常德”即高校为大学生规划的一般或“通识”的思想道德培养目标。而“圣德”则是在“常德”的基础上升华而来的理想化的思想道德水准,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将利益、要求、期望集成于某一楷模身上而形成的人格范型,从“常德”的“见利思义”“不损人利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圣德”的“舍生取义”“舍己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人的道德水准和境界质的飞跃。“圣德”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人格理想”[2]。能够达到“常德”境界,对一般人而言就已难能可贵。围绕“常德”的目标要求,高校网络德育内容体系要按照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标准、依据社会对“德才兼备”人才规格的要求,以“两课”为指导,以社会公德、传统美德、职业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知识等为基本内容,做到指标量化与定性描述的和谐统一。高校应结合虚拟环境的特点和规律,符合社会转型期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地合理设计、规划和安排德育内容。同时,努力发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优势,用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多媒体信息符号来组织德育内容,如动画、图文、视频等形式多样的德育信息。
(二)建立新型的“双主体”网络德育对象体系
在人人都可成为自媒体的网络信息时代,传统的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角色关系正在虚拟环境中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既是教育者也可以是受教育者,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信息发布者,有时又可以转化为教育者。高校网络德育应明确和构建新型的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对象体系,这种新型的对象体系主要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和空间,使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变得便捷、高效、平等和开放。二是虽然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但人非圣贤,在思想道德品质养成方面,教师也有一个他律、自律,不断学习、螺旋提升的过程;同时,应对包罗万象的网络信息,老师也需要提高自我辨识、去粗取精、驾驭网络技术诱导和教育他人的能力,因此,虚拟社会中的教师应是“教”“学”并举的。三是虽然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但在有的情况下,在某一问题的见解上,甚或在品德修养的某些方面有的学生比之老师还胜一筹,这时,在平等的虚拟环境下,老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虚心请教,这时,学生就自然成为相应知识、思想的传授者。
(三)搭建科学和谐的网络德育过程结构体系
虚拟环境生动而丰富多彩,虚拟世界复杂又难以掌控。而育人以“德”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因此,网络德育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网络德育应发挥网络之长,依托校园局域网这一学校自主资源,运用各种虚拟(网络)平台实施和优化德育内容与过程,逐步搭建立体、和谐与高效的过程结构体系。一是按照高校德育总的目标要求,建设、管理、维护和优化高校德育主体(窗口)网站。二是在总的德育目标之下,根据德育的内容、任务的不同特点,组织和建设若干个内容独特、主题鲜明的主题(网站、网页,如就业、心理咨询指导等)板块,开发利用各种网络技术(如SNS、即时通信等)平台,由相应的组织机构来负责实施。三是学习和开发基于德育目标的手机APP应用,让学生更便捷地获取德育资源,多渠道进行师生互动。三者互为依托,资源共享,和谐织就以网络为阵地的德育过程立体结构体系。在这一网络德育过程结构中,各虚拟平台、虚拟成员间应相互协调、和谐联动,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德育氛围。
(四)探索和丰富高校网络德育方法体系
1.网络德育信息应多媒体化
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日益发展、成熟的今天,用文字、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符号来整合处理和发布信息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掌握。图文并茂、音画同步、实景模拟……根据德育内容、过程的不同特点、利用相应的多媒体整合、发布技术,借助网络技术组织更加形象生动、更富效率、说服力与感染力的德育信息和过程,通过它们来影响大学生们的品德养成是信息时代对高校网络德育的呼唤和要求。因此,高校网络德育应充分利用当代科技成果,实现德育信息的多媒体化、智能化,从而提高德育的质、效。
2.网络德育交互平台要立体多元化
当下,网络技术的开发、成熟和运用,为虚拟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主题网站(页)发布、即时通信(飞信、超信等)、网络社区(SNS、微信、微博、QQ等)、其他网际交流方式(电邮、播客等)等网络应用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手机应用的发展都为高校立体、多元地开展网络德育提供了无限的空间。高校网络德育应根据不同的德育内容选择这些新媒体实施德育过程。
3.网络德育交互过程应生动多样化
网络平台的立体、多元使得网络德育过程能够采取生动、多样的德育交互方式。高校网络德育可以借鉴传统德育的经验,结合德育内容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网络德育过程。总的来讲,网络德育过程主要有四种形态:网络课堂式(主题网站德育信息、教师博客、播客等)、发布和反馈式(利用超信、飞信、在线调研)、沙龙式(利用微博、微信、QQ等网络社区进行师生互动,组织师生专题讨论)、一对一辅导式(网聊等)。在这些过程的进行当中,又可采用案例式、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对话式、营造氛围式等多种信息交互方法。
4.网络德育过程要做到“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网络信息来源于现实,鲜活的现实社会、人与自然的唇齿相依是虚拟社会的主题和生活的源泉。人们在网络上各取所需,以丰富和影响现实的社会实践。虚拟中的“人”来自于现实,具有“虚拟”与“现实”的双重身份与人格。就人的品德养成而言,虚拟中有许多关于品德的思想、人物、事件的范型,这些都是宝贵的德育资源,对人的品德养成都具有潜移默化和指导的作用。但是,我们切不可“神话”网络的功能,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有的人在虚拟环境中的品格表现可圈可点,可是一回到现实场景中,其表现却华而不实,成为现实中的“玻璃人”。可见,网络不是万能的,不能脱离于现实。虚拟社会中的品德学习、熏陶和践行过程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又必须在现实中进行检验和升华。因此,高校网络德育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虚拟德育过程的同时,一定要避免为“虚”而“虚”,应注重大学生现实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引导学生不断地将在虚拟中获得的品德思考和影响,拿到现实中去体验和践行,激发和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和内容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到“虚”“实”结合,“虚”“实”和谐,相得益彰。总之,网络为高校德育的开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德育工作也应一改过去“一言堂”式的教育和管理方式,以育大学生以“德”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人格和重视学生间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借助网络的优势和特点,点面、纵横结合,优化设计、规划和布局虚拟环境下的德育过程,开展立体、高效、高质的高校网络德育。
三、完善管理控制,优化网络德育过程
任何一个系统功能、效率的发挥都离不开控制与管理。关于“管理”,孔茨指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3]德鲁克认为:“归根到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4]而法约尔给出的定义是:“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5]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虽然解释不同,但它们都蕴含了“为了系统的目的而追求系统的效率”这一管理的共同本质。从这一本质出发,德育管理可作如下界定:“德育管理就是为了实现德育目标,德育系统内各相关成员共同提高德育效率和质量的行为。”[6]管理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使系统达到或处于系统目标所要求的状态。德育过程的管理是德育管理控制系统(或组织)对整个高校网络德育工作所进行的一系列指导、监控和调节等管理活动,是优化德育过程的核心和关键。
(一)建设一支高质量的网络德育队伍
德育的对象是人,德育的组织开展同样离不开人。高校网络德育过程的优劣与人的组织管理和控制息息相关,高校应组建由校党政领导挂帅的网络德育组织管理系统,包括校级、各职能部门、院系到师生的各级各类网络平台及其管理队伍。德育人员尤其是专职德育人员应由思想过硬,责任心强,有较高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思想理论水平的老师担当,同时吸纳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并邀请有识之士、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网络德育过程中还应引入鞭策和激励机制,对德育过程中的“好人好事”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反之,则及时提醒、督促其整改提高。总之,高校应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逐步培育、建设一支高质量的网络德育队伍,如此,德育过程才能得以高效高质的开展。
(二)建立健全反馈、评估和调控的长效机制
任何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的过程都必然是复杂的。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网络德育过程也是如此。高校网络德育主体(题)网站、网络社区、在线调研、微信公众平台、一对一辅导等基于网络技术平台的虚拟环境下的网络德育子过程都有各自的内容、方法和规律,这些子过程如何分配到大学不同的专业、年级、学期?是同时、同步开展,还是分期、梯次交叉进行?各子过程的进度和效果如何评价和界定?子过程间和组织成员间如何协同?这些都需要德育组织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通过反复地反馈、评估和调控进行探索和总结。同时,比之传统德育,虚拟平台的便捷与随意性、复杂与多样性给高校网络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信息的去粗取精、屏蔽、收集、评介与回复;正面信息的价值挖掘、组织发布,恶性或突出、突发事件(包括网络和现实社会发生的)的应急处理,短、中、长期网络德育过程效果的评估、反馈、再评估等德育过程都需要高校组织相关精干人员运用各种网络技术实施管理和控制。这些都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规范、日常化的过程、方法、制度来保障和实现。高校应通过长期的网络德育实践,建立和健全反馈、评估和调控的长效机制。
(三)建立常态化的舆情监控和“应急”管理机制
“从系统角度看,‘危机’是由系统内部矛盾积累或外部强烈干扰造成的、影响系统生存与正常运行的态势”[7]。在网络新媒体应用不断发展普及的今天,危机传播的影响日益凸显,“从技术特征讲,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促使危机传播出现网络化、全球化、移动化、交互化的特征”[8]。这些特征都加大了危机传播的干预和控制难度。高校的网络德育过程作为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部分,必然要面对由各种突出和突发性问题或事件引发的危机传播,以及预知和不可预知的重大活动、事件等信息传播所带来的挑战。这些危机事件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势必会对师生员工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波动和影响,甚至对德育过程形成很大的干扰和破坏。这时,就需要我们的德育机构和人员通过舆情监测快速反应,及时应对虚拟社会中出现的混乱和危机,利用各种网络技术平台,做好澄清、解释、干预、化解和引导工作。另外,像北京奥运会、全国十大道德模范评选、9·3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校园内发生的感人事件等,这些预知或突发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事件,同样需要我们的德育机构和人员做出快速的信息整合、发布,在虚拟社会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及时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爱校、关爱社会和他人,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等的品格熏陶和诱导教育,将正面素材的教育意义发挥到极致。因此,高校网络德育组织应充分发挥指导、协调、控制等的领导、管理职能,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舆情监控和应急管理机制,确保网络德育过程得以正常、有序、优质的开展。
(四)构建和完善全员联动的高校网络德育一体化运行机制
高校网络德育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组织系统的一部分,其过程的展开与外部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部环境的变化发展在时刻影响着高校的德育。同时,互联网具有互联互通和开放性、信息的海量、交互及复杂多变性,这些都给高校网络德育过程的设计和规划、管理控制和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网络德育应在内挖潜力、内抓机制的同时,高度重视外部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要抓好学校、家庭、社会这一德育互动链条,邀请学生家长、各个行业的道德模范等共同参与到网络德育过程中,形成内外德育的合力,从而高效整合内外部德育资源,逐步形成和构建校内外互动、师生联动的立体交叉、一体化的网络德育运行机制,真正提高高校网路德育过程与高校整体德育的质效。
作者:陈志垠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