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会科学 >

农田水利建设与技术创新(5篇)

第一篇: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概述

摘要:随着现如今我国对农村改革的深化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农田水利工程是一项以服务灌溉农田为目的的人造设施或工程,是拥有一般建设工程自然属性的生产资料。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组织内容一般包括工程概况、编制依据、施工管理机构、施工组织机构、施工条件、施工中总平面布置、施工方案、施工基础的处理、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设备人力、安全生产保证措施、质量保证措施、文明施工等等,本文以施工方面和现存的农田水利建设的的一些问题做主要介绍。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工程概况

现如今农田水利的建设工程的管理和建设关系到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质量产量的增长,甚至于我国亿万百姓的生活都息息相关,近几年来我国对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十分高,在农田水利工程上也取得了十分傲然的成绩。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以及水利工程的管理措施方面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也就直接导致了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工作难以突破[1]。

一、目前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入不足导致建设缓慢

2013年之后我国在建设方面的资金存在着比较大的缺口,除了水利方面的工程外,建筑建设的资金一直跟不上,造成很多工程停工,甚至长时间无法开工的局面。而水利工程资金的投入也存有缺口,不仅仅是地方投入资金的意愿不强而导致的投入不足,主要原因还有社会上资金的投入没有动力,农田水利设施主要依靠的仍然是财政收入,有些地方在揉入责任上落实得不到位,一些项目就变成了半吊子工程,直接影响了工程的建成并发挥其效益,应该研究并制定如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的财政措施,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应大力加强简政放权,尽快建立多渠道、多主体和多形式的融资机制。尤其是在当前农村的水利建设上资金多方位管理的现象很严重,涉及到的资金管理部门多和资金渠道多,资金的分散使用和交叉重复共存,直接影响整体的效益。

(二)应该完善管理的标准

由于在水利上资金比较匮乏,进而导致了建设的标准降低,在此同时也降低了管理标准。工程的施工后期,管理就会缺乏,这样就直接的导致了工程较早的失去了价值。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农业的发展基本是城乡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所在单位和每一个部门都应该进行管理,才能充分的体现管理价值[2]。

(三)建后管理较少,复建次数不断增加

因为建设的资金来源和工程项目的权属不统一,农田水利工程的项目使用标准和功能目标都不相同,又因为农田水利工程基本都是小型的工程项目,设计的技术含量偏低,起点也不高,就会出现运行后不久就不符合生产部门的标准,让工程建设在完成运行投入后不久就面临着拆除重建,也就是我国目前的建设状态。大拆大建,使用还不超过20几年就需要拆除重建,在浪费国内人民和地方资金的同时,又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人居环境。

二、建议与措施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十二五”以来我国全面实行科学发展观,所以在科学发展观的监督下,农田水利工程应吸取发达国家的一些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时间短,移交及时。由单一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建设期间各个单位多沟通,建成之后把维护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可以采用专业的管护、个人承包或是竞价使用等方式来保障运行,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二)提高群众对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

各地的单位和相关部门要针对实际情况,通过制作画册、宣传短片、横幅、板报,或者是举办学习班和培训班来宣传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3]。

(三)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根据现如今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解放思想并积极的探索社会和政府联合兴修水利的方式,逐步去建立政府、社会各界和农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新机制,进而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投入水平。积极向上的争取资金,抓住国家当前的政策机遇,做好农村的饮水安全、重点小河治理、病险水库加固除险,生态建设,灌区续建和节水改革等重点项目上要争取工程资金。还要积极的推进农村组织经营创新,并且鼓励群众进行筹资。通过对政策的引导、民族意识、资金支持、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方法,充分去调动农民群众对水利建设资金支持的积极性,让农民自愿的且在能承受的范围内,进行筹资,先干后补或是多筹多补,以此来调动农民对自筹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四)加强管理并做好后期维护工作

水利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的重要,管理是保证其质量能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项目在验收合格之后要明确产权归属,确定管理责任单位。责任单位也要严格的保管好相关的施工资料,尤其是法律规定、工程管理标准、审批文件、设计图纸、施工记录和检测结果及竣工验收报告等等,水利工程相对较复杂,工程中的设施也比较多,管理中要做好登记,工程分布图要详细的绘制,重点部分要挂牌提示,专人专项的进行有效的管理。后期的维护要制定合理的养护标准,可以使用水利发展基金,或是以义工形式进行工程养护。综上,我们应该坚持探索创新、突破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通过市场化的运作,采取承包、租赁或股份合作等方式,大力加强土地流转力度,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增加农田水利的建设投入的同时,加强对建成设施的保养和看护,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采取群众举报和专人排查相结合的形式,督促各个负责人员把农田水利设施的看护看管工作落实到实处,进而科学的管养。

参考文献:

[1]杨愚铭.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概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3).

[2]刘军.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概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2).

[3]卡哈尔别克•努尔木哈买提.概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12).

[4]唐棣凯.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6).

[5]刘振岭.浅谈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技术方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04).

作者:杨建国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水利工程公司

第二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农业发展关系

【内容摘要】在我国的农村基础建设中,农田的水利建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做好农田的水利基础建设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农业水平的提高作出重要贡献。本文分析和探讨了现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就如何加强我国水利建设展开了相应的讨论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旨在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农业发展

我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发展,只有保障了农业的健康稳定性,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为社会的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农业建设中,农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又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想要保障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就要做好水利的基础建设工作。目前,农村的水利基础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我国土地经营规模较小地块也比较分散,所以现行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款制度都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政府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匮乏,造成资金的局限性。浪费用水、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等,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水利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农村没有科学有效的维护手段,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过程中,“责、权、利”不够明确,管理粗放导致效率低下,以至于大量的基础设施破旧残缺,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护,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

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我国的经济水平在逐年提高,市场和社会也在不断变革,与此同时,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逐渐体现出来。在经济发展如此快速的今天,我国对于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如果要实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农田的水利建设水平。[1]就我国农业目前的现状来说,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比如说我国农村水利的基础设备不够完善存在着滞后性、农业的基础不够雄厚、一些地方没有较好的条件来抵抗不确定的自然因素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一定要做好水利的基础建设,建立好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加强便民服务的建设和管理,为群众提供公开、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同时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二)能够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在实现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农村人口需要从农村脱离出来,进入到城市之中工作,也就是说,有一部分的农村人没有参与耕地活动,所以现在我国要调整目前的农业结构,实施以“承包、租赁、拍卖及股份合作”、“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等为主要形式的产权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力。[2]想要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有效提升,就需要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以及提高粮食的生产力,而水利建设是实现这两项内容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基础建设,能够间接推动我国调整农业结构。

(三)能够刺激农村消费,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做好水利的基础建设,能够保障我国农村的基础建设工作。受到收益的影响,民间资本对于农田水利的投资极其有限,农户的自有资金又全部投入收益较高的非农产业,这也使农村经济陷入不利的经费缺口不断加大的恶性循环。搞好水利和农业发展,可有效促进农村消费,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加强农户之间的合作投资和开展自我服务,扩大内需,增强投资,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二、加强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基础建设工程的重视程度,要善于总结经验,把握发展规律,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明确职能分工,促进工程的维护与运行工作。如果水利工程是农民自主开办的,那么需要政府去进行核查,通过之后给予有效的证件;[3]如果是存在盈利性的水利工程,要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引进有效的管理机制,吸引企业进行投资,实现有效的运行,对于国家相关的政策补贴,可以由相应的部门进行保管。政府谨慎科学地评估现有的公益性质的农田水利工程,对于拥有产权的工程,给予业主一定的资金回报,让工作人员更好地进行工程管理工作。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实现单位的改革和更新,要结合实现的工作情况,清减一些完全没有职业素养的在岗人员,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同时要实行激励奖惩制度,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供工作效率,加强整个水利工程的管理,为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宣传。水利事业的建设发展中,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我国经过了几十年的水利建设,已经初步建成了防洪、排涝、灌溉和供水体系,为国家经济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加强水利建设,能够便利农作物的灌溉,促进农作物的良好生长,让农民在秋天得到丰收,最终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让农民更加珍惜和爱护水利建设工程,以此往复,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不过在调整农业结构时,没有完善农业的基础建设,比如说灌溉技术存在着滞后性、管理水平较差等,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在实际的灌溉过程中,加强了用水总量,使得水资源被严重浪费,加强水资源用量,但是对最终的农业产量并没有促进作用,所以,要向农民大力宣传节水灌溉的意识,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减少资源浪费,促进水利建设的积极发展。第一,因为管道式喷灌有着方便管理、投资较少的优势存在,所以在灌溉旱田的时候,可以运用这一喷灌方式,来进行灌溉,节约水资源;第二,工作人员要做好相对的工作,促进水资源的反复利用;第三,要加强节水意识的宣传活动,让当地的农民树立起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推广,才能够提高灌溉效果,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三)完善水利人才建设。当前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开展和推广方面存在人才急缺的现状。要快速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通过短期的培训快速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水平。二是增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健全管理网络,推动建设运行管理与维护主体明确的改革,落实管理责任制度,创建产权明晰的农村水利社会化管理体制,在申报程序、建设地点及规模投资等方面做好审批实施,严格资质证制度、施工准入证制度并实行严格的建设监理制度,做好技术人员在现场的勘查和指导工作,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新工艺和新材料、新方法真正应用到农田水利的建设中,以保障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为了保障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做好农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完善水利建设的管理体制,宣传节水灌溉意识,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推广,让农民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爱护水利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推动我国农村的全面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蔡锋

第三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与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水利设施,已经成为发展社会经济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落实国家发展方针政策的重要手段,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高标准农田水利的建设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对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现状作了简单论述,并根据建设现状进行思考分析,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水利;水利工程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发展我国粮食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指的是在一般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上,除保证抗旱防涝功能外,建设高层次的农业工程的标准,实现简单操作、高效节约的农业生产任务,促进环境友好发展。

一、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现状

(一)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概述。高标准建设农田水利,也就是改造现有的水利工程,提高农田水利的服务水平与管理水平,改进水利工程建设的体制与制度,使其达到合理运行的结果,换言之,在气候干旱时期,可以有效调动水资源,做好区域水资源的统筹管理,保证农田得到及时灌溉,当气候多雨时,利用沟渠或者水库,及时做好防涝工作,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完备,可以有效实现机械化生产,极大程度上可以节省一定的人力、物力,合理建设农田沟渠网,可以保证土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有效防止土地资源在使用中发生浪费的情况,实现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高标准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一是受到区域经济与农业基础设施的差异影响,造成对待高标准建设认识没有到达统一,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条件下,国家与行业也为对其进行具体的定义,造成区域建设出现认识差异,有的地区追求高产稳产,有的区域则重视旱涝保收,还有的区域则看重节能高效,这些现状的存在,不利于积极推广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二是农田水利建设缺乏统一的制度,其具体表现为缺少统一布局以及资金的统筹,每个区域都有着自己的筹资办法,而且每个部门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时,缺少建设经验,造成盲目的实施和规划,使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还处在起步的阶段,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三是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管理者过于重视机械化生产,而忽视了人才的管理,过分追求用高质量材料和机械设备,来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经过长期的发展,给施工建设造成一定的困难,使施工标准达不到基本要求。

二、有效促进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措施

(一)明确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方向。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既是区域建设,同时也是全国农田水利建设,而为了更好推广实施高标准的水利工程项目,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对区域内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针对区域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进行问题总结,从区域建设的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其他区域建设农田水利的经验,结合自己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出建设的对策以及解决的方案,明确本区域发展的方向。(二)制定统一规范标准。高标准水利工程建设是全国农业基础建筑的重要内容,为了促进其建设与发展,则需要建立行业规范,明确并规范建设的标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建设,而国家水利部以及相关部门,在制定统一标准时,要剔除传统观念的限制,积极听取地方部门的意见,同时结合水利专家给出的意见,制定出统一的标准,但是由于各个区域发展的情况不同,所以在实施统一标准的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对经济发展落后区域的扶持力度,在实行统一的量化考核标准时,要给出具体的参考值,这需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实现有效的、合理的调节。(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要想正常、有效开展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促进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在日常的建设当中,地区政府部门要根据本区的建设条件与农田特点,制定出适合本区域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规章制度,并有效落实,同时要做好人员的管理工作,转变重视机械的使用而轻人才管理的意识,提高人才的技术水平,积极发挥人才的能动性作用,实施奖励机制,调动人员的积极性,给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作出贡献的人员一定的奖励,使其主动做好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定期对规章制度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及时发现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好相应的调整,逐步提高建设农田水利的管理水平。(四)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高标准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国家水利部门建立健全农田水利项目管理的科学机制,在建立的过程中,需要保证统一的、科学的规划,做好部门管理工作,保证其发挥各自的职能,保证资金来源,同时保证专项资金的利用,对于建设工作做得比较好的部门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部门工作,提高部门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进行专项资金拨款前,需要充分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做好资金统筹管理,区域政府可以利用建设政策,拓宽建设资金筹集的渠道,为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促进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五)提高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需要利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做好人员与物资的管理是保证农田水利项目的重要手段,在建设农田水利项目中普遍存在的是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针对管理人员这一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一是转变自身的思想意识,转变机械设备可以完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观念,将人员放在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工程建设的主体地位,在组建施工队伍时,需要保证施工人员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同时还需要其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二是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做好项目施工的管理工作,包括施工材料的质量把控工作,从质量的源头加强管理;三是在日常的管理中,做好人员技术的培训,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并使人员充分掌握设备操作与施工技能,在人员方面保证施工的质量,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效率,做好人员安全意识的教育工作,提高人员安全意识,保证施工建设的安全性,将施工安全责任进行具体的划分,并对施工人员实行奖励机制,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并按照相关的管理制度,对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罚,优化施工队伍,提高农田水利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结语

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工程的建设,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该项目的建设可以为农村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保障,同时还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但一切功能的发挥都需要有高质量的保障,需要在建设的阶段,做好严格的质量把控,主要从建设发展的方向、规章制度的建立、施工队伍的管理等方面入手,做好全面的建设工作,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工作效率。

作者:杜正力

第四篇:农田水利建设与当地社会变迁

摘要: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云南成为战略大后方。国民政府积极倡导投资兴修农田水利,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以补给前方物资。云南省借此机遇,在全省范围内兴起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用;对改变滇省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观念、营生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对调整滇省的农业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从而促进了滇省的社会经济变迁。

关键词:民国后期;云南;农田水利;社会变迁

民国后期,云南省政府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与背景下,为了国家抗战的需要,在国民政府的“全力发展农村经济,奖励合作,调剂粮食,并开垦荒地,疏导水利”[1]等众多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下,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的龙云提出了“前方抗战,后方生产”的号召。在此基础之上,处于滇中或滇东的具有“滇中粮仓”之称的宜良县、沾益县、弥勒县开始大规模地修建水利设施,文龙甸华四条水渠(即宜良县宜良坝的文公渠、龙公渠,弥勒县竹园坝甸惠渠,沾益县松林坝华惠渠,以下简称文龙甸华四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文龙甸华四渠的修建利用当时有限的资源和条件,极大地改善了滇中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大量荒地变良田,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能力,缓减了粮食紧张局面;水利设施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一部分劳动力,改变了当地就业营生方式;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当地产业结构,对当地社会发展和变迁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改变了当地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为滇中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云南省坝子只占总面积的6.52%,山地则是云南地貌的主体,约占总土地面积的84%。[2]这些山地,更多的是高寒山区,要不就是因无水源灌溉而成荒地,要不就只能种植玉米和土豆。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的西迁,东部沿海的大量工厂、机关、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外难民迁入滇省,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新的生产观念,而且其先进的农耕文化对滇省落后的农业文化形成了冲击。为了缓减粮食危机,国民政府与云南省政府加大了农田水利设施修建。滇中、滇东地区文龙甸华四渠的修建,在很大程度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使得大量的荒地变成良田,尤其对水稻的种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使大量的荒地变成良田,如文公渠在民国初年仅能灌溉黑羊村以上农田约3万亩,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灌溉增加到4万余亩。[3]因此,文公渠的修缮,使大量的荒地变成良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雷响田”生产模式,扩大了水稻在云南地区尤其是在滇中地区的种植范围,使得更多地区的农民吃上了稻米,摆脱了常年吃玉米饭度日的局面。其次,四渠的修建,使得农业生产供水得到保障,尤其是对水稻中后期的生长提供了所需之水,这样使得水稻亩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再次,四渠水利设施修建的过程中,大量的勘测人员及施工技术人员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对新兴农业生产技术的运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滇省有条件的地区已经开始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抽水设备来灌溉农田,如采用印度式拦河坝、水泥灌浆技术及钢筋混泥土结构的水利建筑。面对相关的经费问题,国民政府专门设立“云南省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广大农民愿意付出劳力,支持这种有利于自己生产与生活的建设活动。四渠的顺利修建与完成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支持。从中不难看出他们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渴望与追求,龙公渠的修建共计投劳50731人,62万个工日,甸惠渠共计投入40余万个工日,这么大规模的人力投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主导,但没有当地人民的支持是难以完成的。

二、农田水利的修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人的营生模式

长期以来云南省的农业生产一直是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这种高投入主要体现在生产资料方面,如种子、肥料、劳动力等的投入。大多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恶劣,其生产条件较为艰苦,更多是依靠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来换取较低的产出,以维持生计。民国时期,云南省滇中地区的宜良县、沾益县、弥勒县的农田灌溉向来“应用人力水车,效力甚小,劳力甚大,殊不经济”。[4]民国后期修建的文龙甸华四渠农田水利设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此四渠的修建从勘测到施工,再到管理都运用了相对先进的技术,使得供水量与灌溉面积大幅度提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作用,同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当地农业成本的投入,很多地方不再用人力水车和提水灌溉农田,释放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为传统农村社区的职业分化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弥勒县生产甘蔗,甸惠渠的修建,使得甘蔗产量提高,更多的人去从事有关糖业的商业活动,这些商业活动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有的则是直接做起了小生意;更有甚者直接从宜良、沾益等地到昆明附近条件较好的农业生产区,出卖自己劳动力,以换取钱物,贴补家用。他们大多数属于短工性质,即季节工。他们“分别以十几个人结成一伙前来本村(呈贡县龙街乡大河村),他们没有随身行李,夜晚挤住进一间小茅鹏,就睡在稻草上,身边只有各自的一根锄头,工价随市或比市价低。下雨时不能卖工,就留在室内煮自带的米吃。一到晴天,几乎都有卖工的机会,不要顾虑村人的竞争……因为他们总能找到雇主”。[5]这种成群结队外出务工的人员,首先是家里劳动力过剩的一种表现,其次是自身没有什么手艺,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力来增加收入,同时这种劳动力的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昆明等地因大量青壮年入伍而造成的劳动力缺口。所以文龙甸华四渠的修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村民的农业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村民的营生模式。

三、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调整了滇中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

国民政府西迁后,大量的技术人员和难民来到云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理念和技术,尤其是大量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对滇省的农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粮食作物的栽种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的比重下降,经济作物的栽种比率得到提高。滇中地区的弥勒县由于气候适宜,长期以来经济作物以种植甘蔗为主,但是并没有形成规模化,与之相关的糖制造业也没有发展起来。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的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使得当地的甘蔗种植业的比重大幅度提升,糖制造业随之也建立发展起来。弥勒县“民国末期,从事商业活动有糖业98户,从业人员313人;糕点业7户,从业人员32人”。据1949年资料,“当时全县拥有红糖坊260座,年产红糖2000多吨,有冰白糖坊100余座,年产白糖700余吨”。[6]由于传统农业产业结构中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滋长,尤其是近代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建及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城市近代化的推进,引起农村社会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民国后期,云南社会处于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期,在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新兴的工业、农业技术及新型的水利设施的修建,正在逐渐地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社区的生产、生活模式,他们的传统生产理念正被先进的生产理念所冲击。与此同时,大批农民或主动或被动地走出封闭的世界,走向喧闹的城镇,务工经商,形成近代社会的打工群体。他们既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同时他们的存在及其相关因素,又对社会变迁发生多元复杂的影响。

作者:郭秀 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处

第五篇: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及技术创新

摘要:我国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随之农业生产水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为了更好的解决农业用水问题,我国加大对农田水利的建设力度,在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条件下,提高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文中对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节水灌溉技术与管理创新工作做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创新

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有效的缓解农业用水问题,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是利用农田周边的水资源,结合现代的灌溉技术与节水技术,实现对农田的节水灌溉,这一办法的实施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降低农田灌溉的成本,促进农业的发展,虽然我国的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一些地区灌溉技术依然落后,水资源的利用率低,严重影响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一、现代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农田节水灌溉技术

(一)节水管道输水技术

管道输水技术用管道取代明渠,将水输送至农田实现农田灌溉,其水资源的来源主要是附近的水井、水库与池塘以及湖泊等,这项技术可以有效的防止外力因素对农田灌溉工作造成的影响,但是在利用管道进行输水时需要保证水质,水中不能含有淤泥与杂草之类的,在进行输水前需要将水源进行沉淀。输水、配水网络系统是农田管道输水中的核心部分,该系统主要是由多个管道与分水设施以及管道保护装置组成,管道输水技术可以进行大面积的农田灌溉工作,农田灌溉属于地面灌水,利用管道输水技术可以降低农田灌溉的成本,同时还可以节约水资源。低压管输水技术是管道输水技术中的一种,是最常见的一种地面节水灌溉的技术,其主要是利用地下水资源实现对农田的灌溉,其利用管道技术进行灌溉用水的输送工作,将水输送到灌溉区域内,在应用该项技术时需要注意一定要采用超低压力,用压力管道系统进行用水输送,可以有效合理的利用该技术可以减少灌溉用水的渗漏与蒸发现象。

(二)节水喷灌技术

在节水灌溉技术中,喷灌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在使用喷灌技术进行农田灌溉时,需要使用加压水泵或者动力机以及电动机等设备,利用水泵加压或者自然落差产生的压力进行水输送,在农田中铺设管道进行水输送,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利用喷头进行水喷洒,使水可以均匀的散落在农田中[1]。

(三)节水微灌技术

节水微灌技术经常被运用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其主要分为滴灌与脉冲灌溉以及微喷雾灌溉等,微灌设备的性能不同所以微灌又分为常压微灌与重力微灌,此外根据微灌设备的使用类型划分为为地面微灌与地下微灌。节水微灌技术利用灌溉控制系统、输水道系统以及水过滤系统进行协调配合,实现对灌水量的合理控制,在最小的用水量范围内,尽最大的可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四)步行式节水灌溉技术

步行式节水灌溉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其设备的组装工作相对而言要简单些,其常见的组装设备是拖拉机,利用拖拉机进行农田灌溉,不仅使用方便快捷,同时还可以提高灌溉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农田灌溉的成本,同时该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用水量,这项技术不仅在农田灌溉方面使用,还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节水方面[2]。

二、节水灌溉技术的管理创新

(一)智能化监测技术

农业自动化生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在我国的农田水利的建设中,智能化的灌溉技术正在不断地进行推广使用,而智能化的农田灌溉已经成为了现代农田水利建设中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农田水利建设中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农田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及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监测与综合分析,为农作物提供科学的合理的生长环境,包括农作物需要的水分环境与温度环境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的节水灌溉效率。

(二)网络化管理

网路化管理已经成为了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管理的重要手段,网络化农田灌溉管理系统,主要是利用网络构建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在进行农田灌溉管理工作前,需要利用预先编制的管理控制程序,设定相关的可以反映农作物需要水分的参数,利用计算机监测技术进行数据的收集,根据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对需要进行灌溉的农作物区域进行灌溉,利用自动启闭水泵或者按照轮灌的顺序进行农作物的灌溉,保证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同时还可以降低农作物灌溉的成本[3]。

(三)科学合理的选择灌溉技术

由于农作物以及农田类型种类不同,所以需要根据具体的水土条件以及农作物的品种选择合适的节水灌溉技术,对于低产出的农作物,可以进行大面积的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对于需要保证充足的水分的高产出农作物需要采用最优的灌溉技术,例如喷灌技术与滴灌技术。在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方面,需要不断地进行种植方案的调整,灵活利用灌溉技术,保证最大限度上节约水资源,调整种植方案主要是对耕作的农田面积进行合理的压缩耕种,合理的减少高水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林草的种植面积,将提高农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终极目标,不断地向可持续农业发展方向迈进。综上,不断进行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改进与管理,可以促进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节约水资源的利用,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文中对农田水利建设中的节水灌溉技术做了简单的论述,同时还对节水灌溉管理的工作创新做了简单的论述,意在提高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利用效率。

作者:张志杰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水务局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农田水利建设与技术创新(5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hkx/98661.html

    相关专题:论文范文 mpa论文选题


    上一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智能控制分析
    下一篇: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缺陷及措施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