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间感知力的培养
(1)感知二维到三维的空间转化:如何将一张平面的纸变成立体的———答案会非常多。从幼儿开始,学生们就在接触纸的材料,同时也会用揉、折、切等各种简单的手法做成立体的形态。但是,作为空间构成的训练课,我们需要的不是随意性和具像的形态,而是同学对于空间的理解、构成的形式、以及形式美感的创造。在本次训练里,要求大家将尺寸相同的平面的纸张,转变为立体的空间形态,并且要考虑到对该空间上能够有再发展的余地。筒状毫无疑问是一个具有开发潜质的形态———对卡纸进行围合,形成一个最简单的三维构成体,能平稳地放在桌面上,这一过程让同一属性的材质在不改变形状、大小的情况下,完成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的过渡。其形式体现着端庄、稳定和单纯,却缺乏个性。通过此次训练,空间效果的丰富感、立体化培养可以通过对纸筒里面二维空间处理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2)引发学生对虚空间的重视在产品设计专业课中,同学们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实体形态的创造而疏忽了对于虚空间的重视。实际上,产品的虚空间,往往是产品的功能空间。老子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有用“空间”的形成,离不开对无形“空”的“间”隔,虚实相生而为用。空间,从分词理解来看,我们可以将“空”理解为一个名词,“间”理解为一个动词。如何“间”才能让“空”不显得“空”?以筒状围合的内部虚空间里是一个单一的空间,要想拥有丰富的空间形式,在限定材料数量和尺寸的同时,必须得对外围形态用切割、折叠等手法来增加虚空间的间隔层次。而这样的方式打破了产品设计里以形优先的惯例。使学生不自觉的转换到以虚空间的形态优先的意识里来。外形改造只是丰富虚空间层次的手段,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加强学生对虚空间的理解和作用的认识。
2.空间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1)空间“力”的创造:空间构成是视觉的艺术,作品打动人心之处,莫过于赋予作品感人的力量。康定斯基在他的《论艺术的精神》中说道:“欲理解某要素的概念时,有两种探求方法,即外在概念与内在概念。然而你理解内在概念时,在其形态内充满张力……你所要注意的,绝不是哪些外面的形态,而是在形态内所隐藏着的内在的的张力。”在空间的构成中,需要利用形式美法则来创造由内而外的具有生命张力的作品,形体便是力感创造的依附点。纸筒是最为简单的三维体,具有平稳、单纯的特征。纸筒的外形轮廓线由一组水平线和垂直线组合而成。垂直线方向存在向上的生长力,和物体重力(地心引力),两种张力因方向相反,两种力相互消解,产生平衡,获得了稳定的状态。水平方向上的直线给人静止、平稳的视觉感。要想创造具有弹性的内在张力,就需要打破力的平衡和稳定性。在纸筒上,对边沿形态进行再创造,使其产生不安定因素,通过可见的形体来表现不能见的物理力,如:方向上的倾斜、比列的改变、形状的积聚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主导力的方向要明确,只能突出一项特征:要么以垂直为主、要么以水平方向、要么以倾斜为主……以此创造生动鲜明的空间作品。(2)形式美规律的传达: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任何一件有存在价值的事物时,它必定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单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从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它的依据就是客观存在的美的形式法则,我们称之为形式美法则。构成语言需要一定组织形式来表现空间,这种形式就是我们贯穿于各专业始终的形式美规律。通过材料和形态的限定,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式语言的创造。纸筒展开时是一张毫无特色的平面,要使纸筒具有美感,需要借助于点、线、面等元素,在大小、方向、位置关系依照形式美法则,利用切、割、弯曲、折叠等手法,改变纸张的表面形态。
训练中,要根据构成语言的自身特点来选择:在以点为主的构成形式里,我们可以借助于重复的手法达到统一协调的视觉美。以线为主的构成形式中,将线的长短、宽窄进行变化,通过平行排列、放射形式等达到节奏和韵律之美。面由于具有充分的面积感和量感,可对空间进行隔断或分割,以交错、对比等方式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效果通过这些形式的创造,使原来单一呆板的纸筒拥有复杂、多变的空间特征,得到各具特色纸筒空间形态。
作者:廖梅 姜龙 单位: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