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石库门的发展过程与海派民俗文化的形成过程基本同步,它们互为渊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一起走向成熟。石库门曾经只是一种旧上海的普通商业住宅,但如今已经成为了海派文化的名片。石库门的生命力来源于他所扎根和塑造的海派民俗文化。当前国内的商业住宅以市场和商业文化为设计导向,对地域文化的漠视导致了国内千城一面的格局。创造中国当代建筑样式是几代建筑师追求的目标,当下商业住宅的设计可以从石库门建筑中获得一些启示,将民俗文化作为设计理念的构成要素。
关键词:石库门;商业住宅;民俗文化;现代主义;海派文化
最近20年国内房地产业的大发展迎来了商业住宅发展的黄金时期,一个个现代化的商业住宅居住区拔地而起,国内居民的居住状况获得了巨大的改善。新建商业住宅具备现代化的功能布局和完善的配套设施,设计理念新颖,风格时尚。然而,商业住宅设计中漠视地域民俗文化导致城市文脉被无情地切割,形成千篇一律的国际化面孔,城市正在失去属于自身的形象特征和文化特征。诚然,商业住宅的设计以市场化为导向,取得最大的商业利润是设计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文化定位上不能要求过于苛刻。但是,商业住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载体,不仅仅影响物质生活,还能影响精神生活,并且具备一定的民俗文化塑造力,随着商业住宅在中国各地的普及,其文化影响不可小觑。商业住宅设计中的民俗文化因素在上海石库门建筑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1石库门名称的由来及其概念
旧上海租界最早为中国人建造的民宅采用围合式布局,以石箍门作为院落大门。上海的早期移民中宁波人占了多数,因宁波方言“箍”字音发的是“库”,遂将这种住宅简称为石库门。旧上海同一时期的商业住宅并不都是石库门,欧美设计事务所(当时称为洋行)设计过许多多层公寓和花园别墅,供国内富裕阶层和外籍人士居住,这些住宅从设计理念到建筑施工都紧跟西方近现代建筑潮流,与中国建筑文化并无联系。石库门作为一种建筑体系特指以江南传统民居的布局为基础,融合西方建筑美学以及海派商业文化的住宅建筑样式,居民为上海的普通百姓和国内各地的移民。
2石库门设计理念的形成
商业住宅设计理念扎根于既有的社会民俗环境。石库门设计理念来源于旧上海移民文化和租界文化。最早的石库门出现在上海租界中,当时上海的移民规模较小,多数是携带家眷来上海经商的富有商贾,因此早期石库门布局采用了中国民居的的式样以适应传统大家庭的生活习惯。风格与明清时期的江浙一带天井院基本一致(见图1)。随着上海租界的发展,西方文化渐渐渗透到上海人的生活中,后期石库门的设计风格趋向中西合璧,应用大量的西洋古典建筑装饰。中式石箍大门上装饰了西式的拱券、巴洛克山花(见图2)。建筑结构依旧使用中国传统的硬山式,但中式马头山墙消失了,取而代之是西式风格的简洁山墙,中式观音兜与西式拱券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图3)。石库门建筑的功能结构及石库门居住区的整体布局适应上海寸土寸金的特点。随着上海移民增长和家庭小规模化,石库门单套住宅的规模减小、开间数减少。中式天井的布局稍作调整,功能开始接近西式的阳台和庭院。用地日趋紧张,主屋层数提高为3层,附屋之上加盖了2层,创造了“亭子间”。阳台和天井不够大,利用亭子间的屋顶平台解决晾晒衣物的问题。石库门设计理念的更新完全适应当时上海社会、经济现状和百姓居住的实际情况,随上海居民的审美变化而改变装饰风格,应地制宜的解决上海人居住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它在上海开埠后生根至解放前遍地开花,成为普通百姓商业住宅的主流样式,影响了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并直接促进了海派民俗文化的形成。
3石库门与海派民俗文化的形成
商业住宅设计具备民俗文化塑造力,主要体现在商业住宅的使用会影响民俗美学、文艺和人际文化的形成。石库门建筑美学与海派民俗文化的形成过程基本同步,它们互为渊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一起走向成熟。早期石库门设计时,海派民俗文化尚在孕育中,石库门主要采用了江南传统建筑样式。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江浙一带的移民融入上海后,在各自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商业文化和西方文化,形成特有的以江南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海派民俗文化。海派民俗美学初露端倪,此时的石库门呈现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结构和功能布局的海派商业特征凸显。石库门的使用过程中因其空间经营理念出现了七十二家房客、二房东、亭子间租客等现象,形成了特有的居住文化并影响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和艺术创作。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诸如鲁迅《且介亭杂文》为代表的亭子间文学,80年代以后出现了专门写老上海文学的现代作家王安忆、程乃珊等。诞生了以石库门的生活为背景的电影《乌鸦与麻雀》、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为代表的戏剧作品。石库门居民的空间活动与人际交流也产生了与其对应的人际文化即上海里弄文化,并一直延续至今。石库门居住区称为里,区内的主干道称大弄堂,支路称为小弄堂。石库门逼仄的室内无法提供社区居民公共活动的空间,于是弄堂成为了人际交流的公共场所。与现代居住小区单元式、分离式布局不同,石库门多采用中国传统围合式、胡同式多户布局,形成了住户们合居的生活方式,邻里间交流频繁,互相帮助,人情浓郁。当然,石库门的设计也有其局限性,相对于今天的居住条件,石库门的居住面积异常狭小,没有抽水马桶,多户共用厨卫。由于居住环境糟糕,人口众多,邻里间磕磕碰碰在所难免,闹矛盾和骂架司空见惯。这些因素,对今天的海派民俗文化依然具有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是上海市侩风貌的成因之一。石库门也与许多特殊名词紧密联系,如老虎灶、灶披间、亭子间、晒台、石箍门、老虎窗等,它们与石库门的美学特点、居住文化、里弄文化和商业文化综合,共同促成了上海市民性格与海派民俗文化。随着房地产业的突飞猛进,上海居民的居住条件获得了巨大改善。石库门居住方式随着拆迁日渐消亡。在居住在石库门里的上海人渐渐消失的同时,石库门建筑的生命力却厚积薄发。正如俄国作家果戈里所言: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她依旧在述说。岁月洗去了石库门的铅华,让石库门的人文精华和建筑美学留世。装饰各异的石库门成为了海派文化的美学符号,留存的石库门群落成为了上海特有的民俗文化景观。改造后的新天地成为了上海的文化名片。
4石库门的海派民俗文化要素对中国当下商业住宅设计的启示
中国当代建筑史是一部不断探索中国当代建筑样式的历史。20世纪初,第一代建筑师接触到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念。现代主义主张建筑生产工业化,精简装饰并为普通大众服务,这种理念适应了当时西方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文化要求,深刻影响了西方现代建筑、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理念传入中国成为了许多先锋派建筑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受限于当时国内的经济水平和中西文化差异,其钢筋混凝土框架、自由立面的设计无法在旧上海普通大众中生根发芽,注定只能为少数富有阶层服务。在探索中国当代建筑样式的过程中,有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提倡的“中式固有形式”建筑实践,50年代人民政府提倡“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建筑实践,这些运动中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其中多数是大型公共建筑,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设计构思站在历史文化、文明冲突的角度,学究性较强而缺乏民俗文化基础,对社会文化的整体影响有限。石库门的设计风格亦中亦西,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吸收江南传统民居的布局理念,空间经营精打细算,不同层次的社会人士居住其中并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民俗文化。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是旧上海社会的一个缩影。石库门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体系,并不像西方近现代建筑流派,有知名建筑师、响亮的口号和纲领式的设计理念作为指导。石库门的设计理念就是海派民俗文化本身,它是一种群体的文化理念,建筑师和工匠们隐没在石库门的背后,为这种群体文化意识服务。梁思成毕其一生探索中国当代建筑样式,曾对中国建筑有如下评论: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就石库门建筑的个性而言,它就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海派当代住宅样式,是中国当代建筑样式的代表之一。石库门是极为普通的百姓住宅,在其流行时期,很少有优秀建筑师认真关注石库门背后所隐含的民俗文化力量及建筑美学,从中汲取设计灵感,并以西方先进的建筑学知识,改进石库门的设计。多数建筑师在寻找中国当代建筑样式的设计灵感时,倾向于在钢筋混凝土建筑框架上套用中国古代“营造法式”的建筑结构,或以古代建筑的装饰细节来装饰建筑,这些只能称为式样上复兴中国传统的现代建筑,中国当代建筑样式的精神内涵绝不止于此。如今,石库门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和保护,上海正准备为石库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优秀建筑作品的生命力使它能穿越历史,产生绵延不绝的文化影响力。石库门是平凡的,它的生命力来自于它所扎根和塑造的海派民俗文化。商业住宅的设计和建造是当下的活动,然而其使用过程指向未来,商业住宅的长期使用特点决定了它对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将持续漫长的历史过程。商业住宅的设计要将建筑功能和审美契入民俗文化塑造的过程,为中国的现代社会乃至未来社会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创造出真正精神意义上的中国当代建筑作品。当代建筑师们应该从石库门中获得一些启示,在商业住宅的设计中重视当下的地域民俗文化,将其提炼后综合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同时以国内外先进的建筑学知识改进商业住宅的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张杰,张晨杰.上海石库门[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本社,2014.
[2]邓庆坦,常玮,刘鹏.图解中国近代建筑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3]侯幼彬,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赖德霖.民国礼制建筑与中山纪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何洲华 单位: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