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农工作是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持续加大三农投资力度在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我国农业产业保持了持续稳产增产的良好发展势头。研究阐述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内涵及意义;从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相对滞缓,农业产业金融体系和产销联结机制建设效能较低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足等方面揭示制约农业经济管理建设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给出健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发展新机制,优化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产业结构及提升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装备水平等若干可行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一、引论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期,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日益步入深化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模式的攻坚时。各地政府应当立足新农村建设新环境,积极推动各项惠农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加大三农事业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业技术的现代化进程。虽然政府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制度体系设计较好,但基层政府缺乏执行惠农政策和强农制度的必要执行力,未能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农田基础设施体系,未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技术装备和农业科研水平。这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降低了农业产业系统性抗风险能力,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再者,由于当前我国的主流农业生产作业模式仍然停留于传统的小农式作业模式上,缺乏必要的农业作业模式创新来支持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升的动力。这严重影响了基层农村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动力,制约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能力,降低农村和农业产业经济发展活力,制约了当前政府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效能。
二、制约农业经济管理建设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
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相对滞缓
其一,农村土地的小农式经营模式不适应现代农业大规模作业的新要求。当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日益减少,从事农业作业的主要是农村留守老人和妇女,缺乏掌握现代农业生产作业技术的专业化农民。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旧体制和旧机制不适应新农村建设新要求。进一步分析,传统农业作业模式是以小农式作业为主要模式,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日益提升,农产品骨干生产者开始逐步从传统的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转变,从而导致农村大面积农田的荒芜,造成稀缺农田资源的闲置浪费。而受限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约束,农村土地经营权难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向部分有较强从事农业作业意愿的专业化农民和种田大户聚集的制度保障。其二,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发展水平不足制约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当前我国农村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较小,难以通过扩大规模的方式来增强企业的规模效益。较小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难以与当地农户之间建立具有较高业务关联度的农业生产作业命运共同体,难以形成具有风险共享和利益分担的农业作业新机制。由于龙头企业向当地农户输送利益的力度不足,使得当地农户对龙头企业缺乏基本信任,从而降低当地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共赢关系的积极性,制约了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农业产业集约化发展模式的推广。
2.农业产业金融体系和产销联结机制建设效能较低
其一,农业经营管理者缺乏对农业金融产业的系统化制度安排,制约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正在从传统的人力资本密集型农业向技术密集型农业和资本密集型农业的方向发展,农产品的生产水平提升的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亟需大量农业产业资金的支持。但由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不仅未能充分发挥其“支农惠农”的功效,反而成为从农村地区吸储后转移投资经济发达地区的工具,由此造成的农村金融资源流失问题严重削弱了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所需的金融资源。其二,农业经营管理者未能建立适合本地的农产品产销联结机制。当前制约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障碍是农业经营管理者缺乏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远期科学规划,农业产业技术进步难以通过有效的农产品产销联结机制来高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益的增加。具体而言,农业生产机构和农产品流通机构之间的条块化分割和组织化水平低下亦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效率。农产品下游销售环节的消费者需求信息亦难以及时有效传递给农产品的生产者,从而制约农产品生产者根据农产品终端市场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需求来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的能力。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足
其一,农业经营管理者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足。制约我国农产品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问题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主要表现为各级地方政府当前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和魄力有限,现有的支农资金规模较小而亟需建设的农田基础设施项目较多。有限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运用到较多的基建项目上,这势必形成由“撒胡椒面”式投资模式所造成的投资效能低下问题。其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优势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虽然我国农业产业拥有较强规模的农业科技和教育队伍,但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足,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这是由于农业科技不仅具有经济效益,且更多表现出公益性的社会效益。在市场化浪潮席卷各领域的过程中,农业科技领域亦未能幸免。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力度不足导致农业科技人员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创收和维系农业科研机构的生存上,使得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严重制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再者,农业技术装备具有投资周期长,投资收益率较低
三、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1.健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发展新机制
其一,各地政府应当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针对当前农村骨干劳动力逐步向城镇地区转移的现实问题,各地政府有必要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工作,在做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与登记工作的基础上,依法建立适合当地民情的农村土地流转新制度体系。基层政府应当积极健全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征地制度改革,严格规范对部分被纳入到城镇建设用地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项目管理。各级政府还应当加快推进农村的承包管理信息的网络化管理,运用网络技术提升农村土地集约化高效利用的能力,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土地权益。其二,各地政府应当积极发展农村生产资源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在依法和自愿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应当引导农户自发性土地承包权流转市场的规范化运作,并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来切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拉动,促使农村闲散资金资源的汇聚,高级农业技术和农业人才向基层流动。为有,效克服单个农户的生产和销售能力孱弱的问题,基层政府应当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并为每一个农村专业合作社配备辅导员,促使各农村专业合作社形成规模效益。
2.优化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产业结构
其一,农业生产者应当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传统农业经济管理者偏重于对农村的粮食作物生产水平的管理,这种强调粮食生产的一元化农业产业结构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影响到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的提升。为确保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可持续增长,农村经济管理者应当积极深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建立起多元化的农业产业结构。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支持和引导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销售,通过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的方式来形成具有区域农产品特色的竞争优势。其二,农产品经营管理者应通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方式拉长农产品价值链。针对农民出售初级农产品难以获得稳定高收益的问题,农产品经营管理者应当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地的深加工产业,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产品仓储、保鲜、运输、拣选和包装技术,切实降低农产品的物流损耗率,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为增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价值链的构建力度,农业经营管理者应当通过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的方式来促进该行企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并以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区域聚集度为手段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团。
3.提升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其一,农业经营管理者应当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制约我国农产品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问题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针对此问题,农业经营管理者应当积极改造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增强农机道路网、防护林网、农业电网及输变电配套设施建设,为农业作业机械化奠定基础。针对部分农田水利设施匮乏的问题,农业经营管理者还应当强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度,积极推广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农田,并制定相关制度措施来维系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的平稳运行,确保各类农田基础水利设施长期发挥稳产效益。其二,农业经营管理者应当加快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力。针对农产品种植和收获环节人力资本耗费率较高的问题,农产品生产者应当积极发展农产品机械化作业能力,提高农产品机械装备总量和质量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机械化作业模式。针对部分农产品机械化作业难度高的问题,农业科技工作者应当积极研发诸如油菜、棉花等农作物的机械化种植和收割技术,提高各类经济作物的生产机械化水准。为确保农业机械的安全使用和提高农机使用水平,农业经营管理者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农机具的安全鉴定制度,培育和规范农机具维修市场,着力打造农机具第三方供给机构,形成农业机械作业的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敏,郭志敏,and胡小玲.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生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13-114.
[2]韩顺任,魏浩.关于新农村生态农庄设计一般性原则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265-8267.
[3]刘振军.关于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6):15-16.
作者:刘向阳
相关专题: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 供应链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