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指以校内资源为载体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如校史馆、创业园、社团活动,校园的文化节、艺术节、科技节,专题讲座、校友的专题报告会等。参观校史馆能使学生在了解学校发展历史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从而激发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大多数学生在新生教育时都会组织他们参观学校的校史馆。参加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能使学生感受学校的文化氛围,还能在活动中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团结协作、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在丰富知识增强能力的同时,进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工作作风。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利用校本资源参加实践活动,不但参与面广,又节省了经费,对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学校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3、校外社会实践教学。江泽民同志指出,大学生“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6]这一模式主要以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可以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促使学生运用思政课所学的理论知识,以社会参与者的姿态和眼光分析和考察社会,有助于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从各自的亲身体验中收获知识与经验、锤炼情感与意志,为将来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做好心理准备。志愿服务可以使学生在奉献社会、传递爱心、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促进自身素质的综合发展。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处理好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社会实践三者的关系。提出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模式并非是否定校外社会实践模式。主要是校外社会实践这一模式要常态化开展,必须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这些条件都具备,学生外出的次数也不可能多,一门课程能外出一次都不错了,依靠这一形式是难以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有效、常态化的进行下去的。最好还是形式多样化,根据各校的实际,把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灵活多样,以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但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应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根据思政课课程及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
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否合理有序地进行并取得成效,总体设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是关键。思政课的四门课程有其内在的联系,实践教学必须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作总体布局,各有侧重,避免互相交叉,以总体构建思政课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中国近现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在内容上容易交叉重复,“纲要”可以侧重于“史”,通过挖掘地方革命史、建设史,侧重培养学生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和国情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概论”则侧重于“论”,通过实践教学认识当今的世情、国情和党情,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认识只有不断的理论创新才能发展中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则引导学生参与道德与法律的实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与法律素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则通过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验证性实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塑造健全的人格。
在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每一门课程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如“概论”课,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先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先例,使学生了解历史上重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的。从而明确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重大意义,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课程之间的联系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制定每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既能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又能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
2.必须处理好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问题。
实践教学资源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能否顺利实施及其效果。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丰富多样,实践教学资源非常宽泛,这也给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一是课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每门课程必须根据课程体系明确课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形式,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以及校外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地点、主题等,并做好四门课程的统筹与协调工作;二是学校之间实践教学资源的互相利用。学校之间实践教学资源如果能有效整合,是可以很好地缓解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造成的实践教学资源、特别是校外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短缺问题的;三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建设问题。只有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管理规范、相对稳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才能适应全面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必须考虑思政课实践教学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问题。
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实践教学经费缺乏,走出校门的实践教学难以覆盖全部学生,很多高校都难以针对全部思政课学生把这样的实践教学形式持续的、长期进行下去。因此,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必须考虑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不能强调单一的模式,以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4.必须提高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水平的问题。
实践教学能否有效开展与教师的能力有密切的关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越高,教育效果就越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越能得到发挥。反之,没有良好的素质,教育者就失去了对受教育者发生作用的基本手段。”[7]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也一样,也需要教师具备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组织开展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能力。课内实践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程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如问题的设计、演讲、辩论、竞赛的组织等,课外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有更好的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如文化艺术节、主题读书活动、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教师必须设计好活动方案,对活动的目的、过程、效果,可能发生的问题等有所预见,才能保证实践教学取得好的效果。目前,思政课教师普遍学科背景比较单一,自身的实践经历和社会阅历不深,理论结合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要搞好思政课实践教学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锻炼,深入社会进行调研、考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之,思政课应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培养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
相关专题:绩效工资制度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