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景观旅游区中的建筑体量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无论是一个单体建筑还是一群组合型建筑,建筑要与自然山体、地形地貌相协调,体量一般不宜过大,最好不要超过三层。如果需要较大的建筑面积,可以考虑依山就势将建筑做退台处理,或者将建筑分散为多个单体,采用园林化的组织方式,达到减少建筑体量的目的。风格的体现也要结合本身的环境,或高山,或海滨,或平原丘陵,或传统民居古镇,还要结合旅游区的主题,如:主题公园、温泉度假村、农家乐、观光型景区、休闲型景区,等等,对建筑风格的要求都不尽相同。目前,旅游发展总的趋势是: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回归自然旅游。因此,结合旅游市场这一特点,景区建筑设计也要突出生态化、自然化,从建筑设计的外部、内部,皆要坚持生态和环保原则,采用生态技术、环保设施、环保材料,进行清洁生产、节约生产,营造生态化旅游氛围。如新型建筑资料的采取、宾馆饭店的锅炉从烧煤型改成三回程烧油型、污(废)水处理从简略渗透排放到厌氧沼气池处理等,使旅游建筑与自然环境和环境保护相一致。
四、建筑的景观化与美学布局是吸引游人的关键
旅游景区的建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建筑要具备一定的使用功能,要与景观环境相协调,同时建筑还要具有一定的景观性,满足游人的审美需求。因此旅游区对建筑景观品质的要求较高。比如景亭,除了对其风格、体量、色彩有高的要求外,对它的选址位置也有较高的要求,因为对一个景观建筑来说,不同的观赏位置和距离所带来的景观效果是不同的,位置得当可以让人驻足赏景,引人入胜,远处看到的是旷景,近处看到的是微景。所以建筑的设计要全方位、立体化考虑,建筑的体量、尺度、色彩、质感、朝向、屋面的形式,地面、墙面、屋顶的协调,局部与整体的组合,都要不断的比较、分析、归纳、组合、推敲,最终设计出比较完美的旅游建筑(图4)。
其实在旅游景区开发中,每个建筑设施都应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要重视建筑的景观美学价值[4]。因为,旅游景区的建筑对整个景区来说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对景区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格外“用心”。 要敢于创新,应运用工程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与小品、布置园路、设置水景等途径创造“园林化”、“景观化”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区域。要有创新意识,同时联合传统的做法和技巧,有效地解决建筑与环境间的某些不协调的问题。
旅游景区的建筑布局,讲究的是空间的组合形式,可以独立的建筑和环境组合,可以形成建筑组群,也可以总布局中有分区组景,形成开放的或半开放的空间,景区建筑同样讲究对比,如体量对比,形状对比,与自然景物对比等。总之,应做到恰到好处,满足游客视觉的舒适感。例如,对于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景区,空间上应力求曲径通幽,曲折有度,视觉上应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协调布局,提高观赏性、艺术性。对于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其区内建筑设施要坚持“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藏不宜露、宜疏不宜密”的原则。此外,旅游区的一般空间范围不大,但是组成旅游区空间的物质要素,包括民居、河道、街道、桥梁、园林以及公共建筑等,都应以人的尺度为基本尺度来规划设计,一般都是小尺度、小比例、小体量和小空间的处理手法,这样才能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和布局。同时,为了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景区建筑样式要尽可能做到不雷同、不重复,要勇于创新,标新立异,不断增加景区的观赏性和吸引力。例如,法国巴黎就要求所有建筑物必须用总投资的百分之二十用于建筑物的外观修饰上,如花园、雕塑等,同时绝不允许相同的建筑物施工建设,长此以往,该城市就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大观园,景观化的各式建筑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五、在重视建筑旅游功能的前提下,不能忽视建筑的使用功能
虽然旅游景区的建筑物,要突出建筑的景观化功能,但也不能忽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使用功能是建筑存在的必要条件,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应追随它的使用功能,例如体现住宿餐饮使用功能的有酒店、旅馆、饭店;体现宗教信仰功能的建筑如庙宇、寺观、教堂等。目前许多旅游景区出现了忽视建筑基础使用功能的问题。如景区入口区的大门、游客服务中心往往不能够很好地解决停车、售票、验票、游客集散等功能问题。景区的餐饮建筑应该合理布置后厨与前厅,处理好顾客流线、服务人员流线和物品流线,但现实中一些景区的餐饮建筑由于设计不合理,往往不能满足游客顺利就餐。再如景区旅游星级厕所外观十分漂亮,造型很别致,装修也十分华丽,但是也存在许多功能缺陷,有的没有设置前室,在视线处理上根本不能保证使用者的隐私,有些缺少无障碍厕位,或有无障碍厕位却没有设计坡道,等等。这些问题都要在规划设计中加以重视,不能顾此失彼。
总之,旅游景区的建筑规划设计,不仅专业性强,而且涉及到的专业和要素较多,因此较之其他建筑而言,旅游景区的建筑自身拥有很多特殊性,这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中要考虑众多元素,使其与当地景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相融合,同时既要体现景区建筑的景观功能,又不失其使用功能性。本文对此问题的探讨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仅是抛砖引玉,还需要与旅游建筑规划设计界同仁共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