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政府主导、学校联动、产研部门支持、学术团体联络等多方协同,成都理工大学以校内实验教学为基础平台、校外实习基地为综合平台,以产研单位实训基地为实践平台,以地质技能竞赛为检验平台,培养地学本科人才地质知会能力、地质实践能力、地质创新能力,构建地学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新体系与新范式,较好地解决了新形势下地学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问题,显著提升了地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为全国200余所行业划转院校传统优势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学校优势特色的保持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地学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4)01009404
一、引言
在1998年-2001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全国有252所行业特色高校由行业主管部委划转到教育部或地方省市管理。管理体制改革后,原部委撤并或不再管理这些高校,高校与部委的沟通渠道和联系机制日益弱化,呈现“去行业化”趋势,高校在产研单位的实习实训基地因失去行政支持而逐渐丧失,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陷入困境,不仅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也严重影响行业特色高校传统专业优势与特色的保持与发展,进而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国家行业企业的发展。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并提升学校传统优势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全国200多所行业划转院校传统优势专业建设面临的共同课题。成都理工大学经过近10年的研究与探索,成功实践了通过政府主导、学校推动、产研部门支持、学术团体联络的多方协同方式[1],重构了以校内实践教学为基础平台、校外实习基地为综合平台、产研单位实训基地为实践平台、地质技能竞赛为检验平台的多平台支撑,培养地学本科人才地质知会、地质实践、地质创新,构建地学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新体系与新范式(见下图),很好地解决了新形势下学校地学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项目的实施保持并显著提升了学校地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带动了学校其它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有效地提升了我校学生的就业水平和能力。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硬实力”支撑就业能力提高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使学校入选“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所)。由我校创设的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对综合性大学提高地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也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为全国200多所行业划转院校传统优势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学校优势特色的保持与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成功模式和范例。
二、地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基于三大平台培养三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的实践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从总体上说,地学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地质知会能力,主要包括认识典型矿物、岩石、古生物,理解地层构造样式的能力;二是地质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在野外识别各类岩石、地层构造的能力;按规范进行地质测量和调查的能力;三是地质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根据观测到的地质现象进行推理分析,探索地球自然运动变化过程,解决油、气、矿、煤等资源勘查或地震等地质灾害预测预防问题的能力。以上三个层次的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不同的实践教学平台来支撑。地质知会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校内通过课堂和实验教学完成,地质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野外实习基地完成,地质创新能力需要在参与实际的地质调查和地质研究工作过程中培养。[2]成都理工大学由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划转四川省管理后,失去了地矿行业政府主管部门行政体系的支持,地学专业学生不能顺利地到地质队等地矿产研单位进行实际的地质调查训练,使得经过40多年的努力才建立起来的完整的地学人才实践能力体系被打破。与此同时,在‘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大众化’等一系列去专业化观念的指导下,专业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课时被大幅压缩,使得校内实验室和基地实践能力培养时间与质量都受到了严重冲击。[3]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下降,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就业,对学校和国家地勘行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针对地学专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成都理工大学经过近10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成功实践了通过政府主导、学校联动、产研部门支持、学术团体联络的多方协同方式,重构了以校内实践教学为基础平台、校外实习基地为综合平台、产研单位实训基地为实践平台、地质技能竞赛为检验平台的多平台支撑地学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新体系,很好地解决了新形势下地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
(二)基于三大平台培养三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
1.整合资源,构建校内实践平台,确保地质知会能力培养
作为专业的地质院校,成都理工大学隶属国土资源部管理时,各地学专业都曾有完备的实验教学支撑体系。在学校划转地方后,一方面,随着学校服务面向由地矿行业向地方经济的调整,大量新办专业亟待建设,使学校对地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投入减少,实验室被挤占;另一方面,诸多因素导致的专业教学课学时减少,使得地学实践教学内容、时间均被压缩,实践教学队伍人员不断流失,教学班规模扩大,扩招后学生就业的不确定性与就业市场的不公平竞争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导致校内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显著下降,表现在部分“科班”出身的地质专业学生进实验室不会看薄片,出野外不会量产状。针对这种情况,从2004年起,学校开始实施本科教学创优工程计划,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明确了面向地矿行业和面向四川地方经济建设并重;在实践上对各地学专业实验室进行整合,先后建设了基础地质、油气地质、工程地质、物探等四个实践教学中心;在教学方法上,重新修编教材,充分利用多媒体和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扩大单位教学时间内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在管理上,推行“双师制”(讲师和工程师),鼓励并要求主讲教师进实验室上实验课,同时加强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抽查;在条件建设上,优先保证地学实验条件建设,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进行地学实验教学条件建设。经过8年的努力,构建了适应新形势的地学专业学生地质知会能力培养的校内地学实验教学平台,恢复并提升了校内地学实践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