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例资料
1.1分组方法将4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实验组:20例,平均年龄(29.4±6.8)岁,孕周(35.2±9.6)周,对实验组患者进行胰岛素泵给药方式控制血糖。常规组:20例,平均年龄(28.5±9.3)岁,孕周(34.3±11.3)周,对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方式控制血糖。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糖尿病分级等基本情况上无统计学差异。进行分组治疗前患者均签署知情书,并被详细告知本次治疗过程。
1.2选择及排除标准选择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糖尿病学会(2011年)公布的GDM诊断指南[2],均在我院确诊。排除标准:排除原发性糖尿病以及应激性高血糖、全身系统性疾病,排除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2治疗方法
2.1常规组治疗对常规组患者进行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选择患者手臂或臀部皮下注射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丹麦诺和诺德公司,S20020039),初始剂量为早中晚分别为10、6和8个单位,之后每天根据头一天的血糖测量值进行计算。具体计算公式为(血糖-100)×公斤体重×6÷2000的公式计算胰岛素的用量[3]。并进行三餐前后的常规血糖检测。注意事项:皮下注射前注意做好皮肤消毒,不要重复选择同一注射部位,注射后切记不要按摩。
2.2实验组治疗对实验组患者进行胰岛素泵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将患者所需日常胰岛素量的60%采取持续的胰岛素泵注射胰岛素,将剩余的40%作为三餐前的大剂量使用。同时进行三餐前后的常规血糖检测。
2.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配对X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与结论
3.1经过上述的治疗过程两周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FP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胰岛素用量对比如表1所示
由上述结果可知,两组治疗效果对比明显,实验组患者的FPG、2hPBG、HbAlc以及胰岛素使用量均明显低于常规组,且数据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GDM患者使用胰岛素泵的血糖控制效果优于皮下注射方式。
3.2两组母婴并发症对比如表2所示。
由上述结果可知,两组经过胰岛素治疗后,实验组发生各项母婴并发症的概率均低于常规组,且数据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因此在胰岛素给药方式上,采用胰岛素泵的GDM病患者出现母婴并发症的几率低于采用皮下注射的患者。这是由于胰岛素泵给药方式较皮下注射方式更加稳定,很符合人体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过程。
4讨论
胰岛素泵最大的特点是微量、持续泵入胰岛素,且全天有波峰波谷,使血糖控制平稳、正常,更完美化、合理化,符合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4]。胰岛素泵的给药方式完全是模拟人体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其中60%的胰岛素持续注射代表着胰腺全天基础的胰岛素分泌量,三餐前的40%胰岛素注射量代表着血糖含量增高(通过饮食)的同时,胰腺应激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而传统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方式,缺少全天的基础胰岛素量,而只是在胰岛素注射前后到达人体的峰值和谷值。此外皮下注射的过程还可能出现由于皮肤消毒不到位而造成感染的情况。
在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除了积极控制血糖外,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妊娠过程,尽可能地降低糖尿病治疗对于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传统皮下注射的方式,在给药前患者体内INS到达谷值,患者的高血糖极易引起胎儿的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促进蛋白、脂肪合成及抑制脂解作用而使胎儿发育成巨大儿[5]。本研究中实验组的巨大儿发生率在4%远低于常规组的16%。孕期产妇血糖水平与胎儿畸形、流产或死亡的发生率有密切关系,当糖化血红蛋白高于正常水平约10%时,胎儿畸形的发生率达到20%以上。即使是胎儿出生后,其出现低血糖、呼吸窘迫等的几率也会大大上升。血糖控制不佳对于患者本身也有一定的健康威胁,其发生子痫、合并肾病的几率均会大大增加。而注射后,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
总之,血糖控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母婴预后,因此血糖控制是妊娠期糖尿病治疗的最重要因素。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各项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也与此一致。胰岛素是目前较为有效且常用的血糖控制药物,而胰岛素泵持续注射的给药方式近年来也逐渐被证实是最佳的短期胰岛素增效方式。对于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应当尽量选择胰岛素泵给药方式,对于母婴的良好预后均优于皮下注射方式。同时在产科检职称论文期刊查时,医务人员一定要积极做好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排除应激性糖尿病,一经确诊,患者应当立即入院进行全面治疗和护理,尽早治疗对于减少母婴并发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