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概述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是研究为达到预期目的,通过巩固和发展人的积极行为,转变和消除人的消极行为,达到变消极为积极的激励理论。根据实现人的行为改造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理论: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B.F斯金纳于1938年在《有机体的行为》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只要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刺激就可以达到改造行为的目的。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内在意识指导和推动着人的行为,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认识,可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目的。挫折理论。挫折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与内部的思想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改变外部环境刺激和改变内部思想认识相结合,才能达到改变人的行为,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的目的。
2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适用于高校学生管理的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有别于高校教学与高校科研,它是一所高校有别于其它高校的名片,是高校校风、学风形成原因的重要标志,是衡量高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是由管理对象的多样性和管理内容的多样性所决定的。(1)管理对象的多样性。与以往不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烙印是信息化,在一个信息大爆发的时代,在校大学生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大量的信息,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使学生吸收的信息内容不同,信息量也参差不齐,这就是管理对象多样化产生的原因。面对管理对象多样化,如何贯彻落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每一位高校管理者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分别从外部环境刺激、内在思想认识,以及外部环境刺激与内在思想认识相结合,三个方面相互调和,互为依托,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合适的管理方式、方法。(2)管理内容与管理目标的多样性。与初等、中等教育不同,高等管理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与学习习惯,还肩负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和大学生社会价值的双重任务,所以在管理内容上呈现出不同以往管理任务的多样性特点。面对管理内容与管理目标的多样性,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可以:通过正强化,强化与高校学生管理管理内容与管理目标相一致的学生行为;通过负强化,弱化与高校学生管理管理内容与管理目标不一致的学生行为;通过惩罚,消除与高校学生管理管理内容与管理目标相违背的学生行为;通过衰减,动态调整强化程度,使学生行为趋于合理化,最终贯彻高校学生管理内容,达到高校的学生管理目标。
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3.1强化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强化理论是以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激励理论,它有四种类型,分别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弱化。上述四种类型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可以综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1)正强化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正强化是运用刺激因素,使人的某种行为得到巩固和加强,使之再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的一种行为改造方式。在具体应用中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授予荣誉。通过开展不同管理内容的评优、评先行为,授予表现先进者荣誉称号,激励先进者保持先进性,鼓励不足者向榜样看齐。②给予奖资助。按照上级要求,结合高校学生管理需求合理设置国家奖助资金、社会奖助资金、高校奖助资金及其它奖励资助资金的评选条件,使在校大学生积极践行高校学生管理要求。③赋予职责任务。按照党员发展标准和程序,结合学生意愿发展中国共产党员,发挥党员先进性;把积极进取,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发展成为学生干部,赋予职责任务。(2)负强化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负强化是预先告知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后果,允许被管理者通过按所要求的方式行事或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来回避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处境。在具体应用中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给予处分。按照教育部21号令,制定高校学生处分管理规定,明确不良行为应受到的对应处分及学生受处分后所要承担的后果,使学生按照高校管理要求行事。②限制奖励荣誉申报。在高校荣誉奖励申报条件方面,明确有不良行为记录着限制申报,使学生尽可能避免不符合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行为发生。
3.2归因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是海德从通俗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的,该理论主要从内因与外因的两个角度,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内外因分析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用较为普遍。(1)内因分析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内因分析法用于分析经常性、持续性的学生行为,经常性的学生行为多由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因素导致。对于由于内因产生的学生行为应该从意识层面入手,综合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种教育手段,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管理,以实现高校管理目标。(2)外因分析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外因分析法用于分析偶发性、一过性的学生行为,偶发性的学生行为多由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因素导致。对于由于外因产生的学生行为应该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忽视外因导致一定行为结果的客观性,也不要夸大外因导致一定行为结果的必然性。
3.3挫折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挫折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主要揭示人的动机行为受阻而未能满足需要时的心理状态,并由此而导致的行为表现,力求采取措施将消极性行为转化为积极性、建设性行为。挫折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上引起的反应的强度,取决于四个方面:学生的生理条件;学生过去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以往经受挫折的情况;学生对挫折的主观判断;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挫折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心理和行为,一类是消极的破坏性的心理和行为,区别对待两种不同心理,两种不同心理与行为的特点为:常见的积极建设性的行为有四种:升华、增加努力、重新解释目标、补偿;常见的消极破坏性的行为有十二种:折衷、反向行为、合理化、推诿、退缩、逃避、表同、幻想、抑制、回归、侵略、放弃。挫折是一种客观存在,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挫折现象是经常发生的,高校管理者应该重视管理中学生的挫折问题,采取措施防止挫折心理给学生本人和学校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具体应用如下:
3.3.1积极的建设性的心理和行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1)宣传普及挫折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积极宣传面对挫折,持积极心态学生的心路历程,归纳学生经历与特点,普及相关知识。正确看待积极的建设性的心理和行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2)开展“阶梯”化挫折教育。从高校学生管理层面创造条件,结合学生特点,对学生开展可行的“阶梯”化挫折教育,按照学生抗挫能力不同,逐级设置,逐级进行,最大化地提高学生抗挫能力,使之升华,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管理效率。
3.3.2消极的破坏性的心理和行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1)消除消极因素。从影响挫折反应强度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主观方面和客观环境方面的分类分析,帮助学生合理调整行动目标,教授学生用积极的心理与行为适应挫折,减少或消除消极因素。(2)减轻挫折感。对于持消极的破坏性的心理和行为的学生,高校管理者应改变受挫折学生对挫折情境的认识和估价,如:帮助专科学生明确同一老师教授的同一课程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所要达到的培养效果,使学生对成绩有一个合理的认识,以减轻挫折感。(3)减少挫折主观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通过培训提高学生专业化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加其实现个人目标的可能性,减少挫折的主观因素。(4)减少挫折客观因素。改变或消除易于引起学生产生挫折的环境,如合理设置学生学业测评的管理机制、改善学生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开展实践教学、技能培训使学生及早接触工作,认识工作,以减少挫折的客观因素。(5)推广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消减学生挫折心理压力。
4行为改造型激励方法在高校学生管理应用中的局限性应对方式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正确运用强化激励手段,对巩固和增强学生行为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实管理中影响学生的行为的内因和外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对行为的有效强化,一般只是在当事人的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产生后再施加强化,它不重视行为产生的内因,更不重视对学生积极行为的主动激发,这使得强化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故此,我们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应该把强化理论、归因理论、挫折理论结合起来应用,既要重视行为强化的有效性,也要充分考虑挫折因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上述原因,在运用行为改造型激励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应对方式克服局限性:
4.1运用强化激励,提高管理效能
4.1.1正确运用奖励手段应注意的原则和要求(1)奖励要公平合理,奖励的程度要与贡献相当。奖励是否客观公平,是影响奖励效应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在组织中表现不突出,表现一般的学生受到了某种形式的奖励,而其他一大批表现较好的学生未受到奖励。这对于高校管理工作造成的消极影响远远超过实施奖励所产生的积极影响。(2)奖励的评选要坚持合理、合法、民主。坚持评选条件合理、合法,评选程序民主,有群众基础,对于保证评奖的效能有很大的意义,作用也十分明显,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奖励对学生的积极影响。(3)奖励要注意时效。奖励的时效性不仅能强化奖励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对未获奖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地影响。(4)奖励应该是具体明确的。奖励要言之有物,详细,确凿,使获奖学生明确获奖原因,提高获奖成效。同时也可以让未获奖学生找出差距,改善,提升自身的行为。(5)奖励要充分注意获奖者的需要特点。合理把握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对获奖学生的意义,应本着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获奖学生的需求特点,提高奖励的效能。
4.1.2正确运用批评和惩罚的手段应注意的原则和要求
在运用批评和惩罚手段时应遵循“善意、冷静、适当、一致、预防”的原则。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对于产生不当行为的学生,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态度,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的错误,以理服人,同时在对于学生实施惩罚手段时要做到态度平和,宽严适当,一视同仁,同时实施处罚要起到教育警醒,防范未然的作用。
4.1.3重视不可预测的间歇性强化
斯金纳认为,定期的强化会失去其作用,不可预测的间歇性强化能起到更好的作用,所以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重视适时地小规模的奖励与惩处,确保强化作用的有效性。
4.2运用挫折理论,降低挫折的消极影响
挫折教育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能对学生行为起积极作用,使用不当则会对学生行为起消极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出现消极作用的影响要强于积极作用。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正确运用挫折理论,趋利避害,降低挫折的消极影响。(1)对形成挫折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有效地预防挫折的发生。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高校管理者应对学生常见的挫折类型产生原因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自习查找产生原因,积极寻求解决措施,降低挫折的消极影响。(2)提高学生的挫折容忍力。挫折起积极作用还是起消极作用,取决于学生对挫折的反应强度。有计划、分阶段、科学合理地提高学生的挫折容忍力,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挫折容忍力。(3)对受挫学生采取宽容的态度。对于受挫学生存在的一般性问题,高校管理者应采取宽容的态度,有利于引导受挫学生正确看待挫折,有利于降低挫折的消极影响,避免矛盾激化。(4)改变受挫学生的环境。学生受挫排除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客观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挫学生的消极心理和消极行为,所以高校管理者通过改变受挫学生的环境能起到减轻或消除学生消极心理和消极行为的目的。(5)释放不良情绪,隧道机电论文降低挫折的消极影响。挫折势必给学生带来消极的不良情绪,不良情绪的积压,会加重学生面对挫折的消极行为,而合理引导受挫学生释放不良情绪,会使受挫学生心态趋于平衡,有利于降低挫折的消极影响。
作者:胡学博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