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岁婴幼儿身心发育的影响因素
体格发育的影响因素:一个强健的体魄是婴幼儿成才的基础,有研究显示,儿童年龄、性别、出生体质量、孕周、父母文化程度与儿童体格发育状况有关。儿童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自身的发育能力不同,加之看护人对待不同年龄的儿童,其喂养方式以及看护态度不一样也造成了其体格发育的参差不齐。不同性别的儿童在早期的发育也不同,除了受自身生理机能因素的影响,还可能与部分农村仍然存在普遍的重男轻女现象有关。低出生体质量和早产是儿童体格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由于母亲孕期营养缺乏或孕期其他原因所致,虽然,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在出生后出现一定的“追赶生长”,但其体格发育与同龄足月正常儿童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父母的文化程度不仅是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因素,也是儿童体质发育的影响因素。有研究显示,父母为文盲的儿童其生长发育迟缓率和低体质量率远高于父母非文盲者[4]。父母亲文化程度较高是儿童生长迟缓和低体质量的保护因素。因此,为促进儿童体格的发育,不仅要加强围产期保健工作,提供有效的营养支持,而且要提高父母文化水平。
2家庭教育对0~3岁婴幼儿发育的影响
0~3岁是一个人生理、心理、能力等方面最初发展的阶段,当一个孩子到了3岁,他的各种智力因素、性格、行为等都已经基本成型,在以后的日子中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在我国,绝大多数0~3岁婴儿散居在家中进行教养,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负有主要责任,是孩子人生最早的启蒙老师,家庭对婴儿的早期成长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婴幼儿在0~3岁的成长过程中,从不会说话到开始说话,然后基本能听懂他人说话,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整个环节中主要的教育责任都在家长的身上,家长通过不断地营造语言环境,为孩子的说话和听懂他人说话做准备和实践。经过父母语言熏陶过的孩子开口时间普遍较早,并且词汇量也明显比别人多。0~3岁的婴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上学,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家庭教育伴随着婴幼儿行为习惯、态度和性格的形成。一般而言,0~3岁婴幼儿养成的行为习惯、态度和性格是不易改变的。所以,这个阶段的家庭教育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其应该与生活相结合,在吃、喝、拉、撒、睡等日常生活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独立生活的习惯和能力。有研究显示,开展家长科学育儿指导,加强家庭育儿教育,可促进0~3岁婴幼儿体格发育,并有效降低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的发生率[5]。另有研究显示,开展社区健康育儿教育服务能够显著促进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和体格发育[6]。
3家庭教育方法
3.1树立开放性的三原则:性格决定人生、观念决定行为,如何采用家庭教育来影响婴幼儿,需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长期以来受我国传统思想“要成才,先成人”的思想的影响,家长普遍注重0~3岁的婴幼儿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许多家长对学习兴趣和智力发展也有高重视,而将最重要的身体发展、心理健康和自我服务放在次要的位置。针对这种情况,对人格培养还不够高度重视的问题提出的简单适用的原则即:谨慎干预、遵循自由、适当帮助婴幼儿,让婴幼儿参与我们的生活。其中谨慎干预要求家长在为孩子提供营养食物、优雅的成长环境的同时,尊重孩子独特的个体构建内在和自我教育的机会,保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绝对不要不合时宜的,不恰当地对婴儿进行干预。遵循自由是让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并给他们自由,减少对孩子的压制,让孩子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信任和支持他。适当帮助婴幼儿,让他们参与我们的生活,这是对孩子最切实际的帮助,让他们在与成人共同的生活过程中,学会观察,不断模仿,让其自己去学会所需的很多东西。3.2运用多种家庭教育方法:健康快乐是婴幼儿身心发育的基础,在实施家庭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婴幼儿健康、快乐和安全,将保护与教育相结合,促进其身心共同发展。家长要充分掌握婴幼儿成长阶段和各个发展过程,充分理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婴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适时引导孩子的发展,让孩子在宽松快乐的环境中发展。同时要注重婴幼儿发育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避免盲目的攀比心理,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婴幼儿的运动、情感、语言以及感知方面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开发潜能,促进个性发展。3.3提供丰富的家庭教育内容:智力因素(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抽象概念和数学运算)和非智力因素(观察能力、运动能力、好奇心和求知欲、社会化能力、意志和性格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是婴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家庭教育的过程要同时注重这两个方面的培养。要使得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需注意一下几点:①更加关注婴儿成长时期的具体需求,为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足够的支持可进一步提升人口素质,使其更加合理和具体,以促进今后社会的整体发展。②注重跨专业、跨界别合作。例如教师、心理学者及医生共同合作,全面评估儿童需要,提供多角度的支持。③加强对家庭的支持及增加家长工作是婴儿教育的重要一环,必须重视家长工作,以增强儿童自信心及抗逆力。
作者:刘永娥 王翠玲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预防保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