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快餐时代”,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设备代替了传统的教学用具和形式,微视频资源也逐渐走进我们生活的每个领域。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于提高高中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目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不能合理利用学校提供的现代科技进行授课等。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恰当地使用现有资源是当今改进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的期刊文献,就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正确利用微视频资源进行阐述,希望能为物理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视频资源;高中物理教学;应用初探
微视频教学等课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占据了整个教学领域。“微视频授课”是指教师利用时间较短、画面具有连续性的视频片段进行教学,这些微视频可以通过手机、投影仪、摄像头等媒介来呈现。而微视频资源则是依据日常教学规律,将所要传授的课程内容划分为一些小模块的教学知识单元或者知识点,根据相关规定,微视频的内容一般在十五分钟之内。将微视频资源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对“教”和“学”这两个环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合理运用。
一、微视频资源的含义及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微视频资源简述
在物理教学中,微视频资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人将其称为物理教学的“助推剂”或者“催化剂”。一般情况下,人们将时间在十几二十分钟内的电影、纪录片和一些教学视频等称作微视频。而在教学领域,微视频则主要用于辅助教师讲课,它涵盖了一定的课程资源,能够为某课程的课堂教学营造活跃的氛围。从微视频资源自身来看,它具有短小、精悍、解决问题迅速、对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针对性等特点。
2.微视频资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微视频资源作为教学中一种新型的助教资源,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对综合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1)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物理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学生一旦形成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对与物理有关的事物产生敏感、牢固的感受,同时能够使大脑中的中枢神经处于极其兴奋的状态,从而产生愉快、欢喜的心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物理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能够突破物理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贯彻一些科学的概念。众所周知,物理教学是从动力学、热力学以及光学等展开的,它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物体的性质。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一些微视频资源,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极大的辅助作用。因为微视频资源可以将课本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快速帮助学生解决在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为其提供详细的重点知识结构,贯彻恰当的科学概念。
(3)能够增大信息容量。高中生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信息,以便其日后能够方便地利用。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物理课堂教学中课外知识的延伸受到制约。微视频资源的利用能够很好地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比如,在讲解“力的分解与合成”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将一些需要延伸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课堂上通过播放视频的形式为学生讲解,这样不仅节省时间,同时还能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快速掌握知识点。
二、微视频资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探讨
微视频能够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有机地融为一体,合理地利用微视频资源对高中物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学校及教育部门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对微视频资源具有正确的认识,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进行合理应用。
1.正确认识并应用微视频资源教学
要想使微视频资源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物理教师必须对该类资源具有深刻的了解,明确微视频中应该包括的内容、时间的长短。在了解相关的特点之后,才能考虑应用该资源。
2.微视频资源的内容设计要紧扣高中物理课本
微视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教师在设计视频的内容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教材展开,设计与课本知识相吻合的视频,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保障。
3.要严格控制微视频教学的时间
若微视频的时间过长,学生的注意力将会全部集中在视频内容上,忽视了物理课本体的重要性,时间久了反而会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微视频的时间,将其适当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环节中。
三、小结
微视频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物理教学资源,对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日后的教学中,教育部门一定要大力鼓励微视频资源的应用,使其合理、有效地走进课堂,走进学生!
参考文献:
[1]吴从喜.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1).
[2]付典泽.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挖掘课程资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1).
作者:孔繁成 单位:吉林省永吉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