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会科学 >

阅读教学与古代文学论文

一、突破传统文学史教学模式,变单一的文学视角为多元视角

众所周知,高校课堂教学大都是按部就班进行的,古代文学亦不例外,教师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中国文学史》相应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适当参与。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由于古代文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倒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多年来作为高校通用教科书的《中国文学史》不管是游国恩版还是袁行霈版、章培恒版等,皆从学科建制出发,依照现代西方文学史文体分类模式编撰而成,这样的文学史便于系统地了解文学发展脉络,作为大学生了解文学常识和教学参考书倒还可以,但作为大学课堂教师知识传授的教科书显然有很多短板。一方面它严重阻碍了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它割裂了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将文学按照现代“文学”标准从中国文化中抽象出来,不仅整体上误导了学生对中国文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内容的单一性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师生只能照本宣科,除了讲几句思想性、艺术性、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之类的东西,缺乏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知识面过于狭隘,不能形成学科知识间的交叉互动。试以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说明之。先看经学与文学,以《诗经》为例。《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现在人们一般以纯文学作品视之,故教材中的内容主要讲思想性与艺术性。学生学习《诗经》,所知道的仅限于爱情婚姻等思想内容与赋比兴等的艺术手法,其他的便无从知晓。而实际上正像教材序言中分析其产生背景时说的,《诗经》是礼乐文化的产物,与政治伦理制度关系密切。到了汉代正式上升成了国家意识形态的经学,一直到明代,《诗经》一直是作为经学而存在,是政治伦理教化工具,并非纯文学作品,它在学术史上的地位要远远高于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是中国文化的实际,反而明清以来,经学地位下降,人们开始从文学角度误读《诗经》。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学史却反其道而行之,完全无视历史事实。由于从“文学”角度来审视先秦经典,故像《周易》《周礼》等经书,教科书干脆不讲或一笔带过。我们知道,经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学术的主脉,士子们从小就浸淫其中,不懂经学就不懂中国文化,更勿谈文学。古人皆视经学为文学的本根,经是本,文是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早已指出中国文学起源于经学:“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1(]28)“文有宗经,体有六义”[1](28),他强调文学之本在原道、宗经、征圣,可谓一针见血。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文学基本上处于经学附庸地位。但由于现行各《中国文学史》割裂了经学与文学的关系,使得中文系的很多大学生连四书、五经和十三经的名称都说不出来,更不用说阅读里面的内容、了解相关知识了。

因此,在先秦两汉文学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拓展一些经学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经学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弄懂经学如何影响文学,文学如何反映经学,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开拓他们的视野。但教材中这些内容是难以见到的。再看子学与文学。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经学,二是子学。“商周以来的传统知识系统,实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王官之学,它是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文化精英,承上古知识系统并加以创造发明的礼乐祭祀文化,经后人加工整理所形成的谱系较为完备的‘六经’系统;一为诸子之学,它是以老子、孔子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汲取王官之学的思想精华,并结合新的时代因素独立创造出来的子学系统。‘六经’系统包含了中华学术最古老、最核心的政治智慧,因而在历朝历代均受到重视,西汉以降一直被尊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而传承至今。子学系统则代表了中华文化最具创造力的部分,是个体智慧创造性地吸收王官之学的思想精华后,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和睿智回答,是在哲学、美学、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技术等诸多领域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入展开。”[2]特别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及国人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读《论语》《孟子》,就不了解儒家,便不懂中国文化。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不可缺少的另一翼,它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不言而喻,其对中国文艺思想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儒家。但我们的文学史将它们纳入哲理散文的范畴,仅仅从文学艺术特色方面作些分析,对于他们的思想则略而不提,生生割裂了哲学思想与文学的关系。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也给师生学习后面的知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如自汉代以来出现了大量以老庄思想为情感载体的文学作品,像贾谊的《鵩鸟赋》、阮籍《大人先生传》、苏轼《赤壁赋》等,教学中如果学生不了解道家思想,学习起来是相当困难的。但教材中老庄思想被踢除于文学之外,很多学生到毕业时也仅知道孔子讲仁义、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庄子追求逍遥等。这不能不让人痛心疾首。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长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中国古代文学仅传授文学常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要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因此,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要改变这种单一文学传授模式,取而代之以知识结构的多元化。这更符合中国文学的实际。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集政统、道统、学统与文统于一体,文学一直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始终是以“杂文学”或“大文学”的面貌存在,将其单独抽象出来,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要尽可能的还原文学本来历史面目,形成以文学为主体,文化、学术、思想等内容为辅的教学模式。笔者以为我们应该学习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的教学模式:鉴于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学科性质相近,内容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尝试将二者合二为一,即将《中国文学批评史》各部分内容并入到《中国文学史》相关部分,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然后按某标准将教学内容分解给多位教师,每人选取某个朝代最有代表性的知识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凡涉及到学术史、思想史、宗教史、文学史料学、文献学、美学等相关内容,教师皆要有重点地进行补充讲解,并尽可能突出这些内容与文学的关系。对于那些一般性的文学常识,教师简单概括一下,主要安排学生课后自学即可。表面上看此种办法无疑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但对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全面认识中国文化,正确认识文学本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理性思辨力,无疑是十分有利的。有人或许以为,这样的知识量超过了学生的实际接受力,可能难以消化。但笔者以为,只要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周密设计教学计划,以文学这条主线为主,不以片面追求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为目的,应该是行之有效的。当然,这样的教学改革需要整个教研室通盘考虑,统一思想,通力协作,不断完善。总之,古代文学教学应该冲破传统教学内容的束缚,改变单一片面的文学常识传授,在引导学生好学、乐学的基础上,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勇挑重担的优秀专业人才。

二、改革阅读教学模式,注重文本细读,增强阅读厚度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是配合中国文学史教学的重要部分,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加深对文学史内容的理解,避免理论的空洞和抽象。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欣赏,提高审美鉴赏力和语言艺术表达力。长期以来,全国高师院校基本上还是以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为范本进行教学,阅读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作品思想艺术分析,二是对作品现代性审美鉴赏。这样的内容设计对于师生完成教学任务是轻松的,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教学多流于“外部研究”,主观随意性强,学生难以把握;另一方面,教师忽略了读书治学和阅读欣赏的关系,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无法掌握读书门径,故难以真正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作品的“内部研究”。一篇优秀的作品从字词句的锤炼到篇章组织结构以及整体语言风格等方面皆有独特之处,不深入文本内部,则无法窥其奥秘,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教学中重视不够。近年来,这种粗放式的阅读教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非议,而“文本细读法”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应运而生。著名学者陈思和等皆发表意见,提倡文本细读。然而,在如何细读的问题上,学界提出了很多看法,有的高屋建瓴,有的具体细微。个人以为,文本细读要与学科密切联系起来,视学科具体情况而定。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作品阅读教学中进行文本细读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因为它不仅可以教给学生读书治学门径,而且这门学科独特丰富的先天资源为文本细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首先,文本细读可以教给学生读书治学门径。高师古代文学教学肩负着传承学术传统和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读书治学的门径是非常重要的。但多数教师认为,大学生只要广泛的阅读即可,没有必要从事专门阅读训练,因而使得大学生错过了接受专业阅读训练的最佳时光。凡是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人都有深刻的体会,读古人作品,如果仅仅阅读现代人的白话注释本读不出什么味道,也发现不了什么问题,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只有通过阅读历代人的注本,并沉浸其中,才能读通读透,发现问题。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先人进行的是一种文本细读的阅读研究工作,他们利用章句注释之学对不同的问题发表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由于朝代不同,学术方法不同,身份不同,经历不同等,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就有很大的分歧和差异,今人利用他们现成的研究资料,自然能悟到治学的门径。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具体作品,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参考文献,让他们了解重要的古人注本及大体特点,并选择有代表性的注本让学生阅读。学生通过一字一句的阅读,较为直观地感受古人读书治学方法,久而久之,则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为治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引入评点法加强文本细读,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古代文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弄通词句大意情况下,学习古人的语言艺术,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但遗憾的是,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中最精华的部分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大都因对此问题无从下手,难以把握,略而不讲。其实,古人传世文献中有大量可资借鉴的资源,特别是明清时期保存的大量诗文、小说评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这些评点本身就是多代人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涵咏,以评点的形式,对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作出的全面批评,虽然零金碎玉,但异彩纷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因此,在文本细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整合利用这些资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它们重新焕发生机,为我们的古代文学教学服务,相信定会收到好的效果。试以《庄子》中《逍遥游》篇为例。《逍遥游》一文举世无双,天下绝唱,被历代文人学者所称颂,世人常常以“汪洋恣肆”“变化莫测”等誉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这些问题却难以把握,故大都引入想象、虚构的浪漫主义手法等西方文论来分析其艺术特点。可假如我们读一下明清《庄子》评点,则会眼界大开,很多问题不仅迎刃而解,而且文章深度与厚度会大大增强,理论也将变得更具体、更形象。明清学者深入文本内部,从字法、句法、笔法、修辞直到意境、风格等方面皆进行了独到的评点,很多地方极富启发意义。这样的文本细读,化虚为实,较好地凸现了古人的语言艺术张力,值得学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筛选,将前人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资料应用于阅读教学中,相信课堂定会更加丰富、具体、充实,学生也会受益非浅。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在高等教育受市场经济严重冲击的今天,古代文学教师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但不管在何种困境下,我们不要忘记肩上的责任和基本的职业操守,不要忘记那一双双渴望、失望而又迷茫的眼神。

作者:李波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阅读教学与古代文学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hkx/175540.html

    相关专题:大学生论文格式 蜘蛛侠破碎维度攻略


    上一篇:计算机技术中公路管理论文
    下一篇: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研究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