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会科学 >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途径(7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摘要: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多年来的法治建设使我国的法治化水平和公民法律素养都得到了明显加强,但我国法治建设依旧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的目标。高职院校如何在依法治国理念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也成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本文就将从“法治信仰”确立、“法治思维”培养、“法治方式”落实三个方面探索依法治国理念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依法治国;校园文化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法治信仰”的确立

依法治国理念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然而要使法律知识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发挥实质性作用,前提还是要树立学生法治观念,形成法治信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不是空洞的,而是由符合社会主义法治根本要求的一整套理念、信仰、目标和价值观念所共同构成的。是我国法制体系各个环节,诸如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方针和施行原则。信仰决定理念,理念又与思维方式的形成有着直接关系。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树立法治理念的前提便是培养法律信仰。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法律信仰的确立,这也是法治的灵魂。法治的实现,必须依赖人心中把法律视为信仰,对法律的权威性发自内心的信任,否则即使法律条文再详细,也起不到丝毫作用。习总书记也屡次强调要“尊法”,这可以说是法律对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要性的体现。法治思维形成的基础是法律信仰,而法律信仰是法治思维长期固化的结果;运用法治方式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样是法律信仰。虽然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推进、不断完善,但也应清醒认识到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法治思维的以及法治方式的运用仍与建设高度法治化政党的目标,与人们对于依法治国的要求有所差距。这体现在一些人仍习惯个人特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思想上对法律不够重视,甚至利用行政手段对司法过程和执法过程进行干涉,法律的尊严得不到应有保证。追本溯源,这都是法律信仰的缺失,从而不能看到法律的价值,发挥法律的功能,更没有真正做到认可、接受和保障法律应有的尊严,所以相比法律知识地灌输,高职院校法治校园建设更应该使学生形成法治信仰。唯有以法治教育使法治思维植根于学生内心、使法治方式真正落实于学生的日常工作,培养学生有法必依的法制意识,才能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落在实处而不是停留于书面和口头,真正推进依法治国理念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法治思维”培养

在思想态度上尊重法律权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提高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法律为个人行为和工作的标杆是法治思维的基础要求。依法治国理念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便在于使学生深刻意识到树立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能力的重要性: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深入把握历史规律,勇敢担当历史使命,自觉反省的必然结果。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光包含有对深化改革所必备的法治共识,也是社会发展对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依法治国理念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使学生深化对于法治思维的三点认识:首先法治思维的重要特点在于对规则的强调。从概念上讲,规则即是在某一共同体内部通过凝聚共同体成员意志并被成员所共同接受的行为准则,规则思维强的特点在于明确普遍性先于特殊性、人格化权威被规则所代替,规则是解决共同体内部相关事务所依据的首要基本原则;其次法治思维主要内容是权利与义务关系,是以权力与义务关系的视角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达到以法引导、以法评判、以法教育和以法惩戒的功效;最后法律思维特别强调程序正义性,不仅以结果的正义性作为价值评判的唯一依据,更要保障法律程序的规范、公正、透明,尽可能保证涉及法律每个环节的公平正义。

三、将依法治国落实到依法治校

依法治国是国家宏观的顶层设计,对于学校而言,要将依法治国落实到依法治校。要使高职学生通过接受依法治国理念下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注意培养自己的法治思维,更将法治思维落实到日常之中。这就要求首先坚持依法守法,日常学习生活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明白拥有权利并不能为所欲为,自觉让自己的权力接受各方监督。其次要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制度的严肃性,真正做到带头守法,坚定护法。坚决杜绝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个人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向特权和潜规则说不,自觉接受监督。使学生确立推崇法治、尊重法律、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以人为本、以法为根的理念,主动把宪法和法律作为行为规范的基本参照物,在思考问题、分析矛盾的过程中运用法治思维。在日常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法律手段。知法,守法,用法,自觉维护法律至高的尊严和权威。最后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学法、加强普法,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使法治思维成为高职学生的一种思维习惯,自觉做到依法行使个人权利,以切实行动推动依法治国的深入。对于学校领导而言要注意日常校园治理过程中依法依规办事,避免人情高于法律,个人私利高于法律的情况。

四、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的方略不断深化,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然而法治建设并不仅仅是表层的法律体系完善,更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依法治国理念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有重要的作用。各类高职院校必须在思想上加强对依法治国理念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时俱进更新法治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法治实践,才能使学生树立起法治信仰,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的运用水平,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黄艳芳.依法治国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养成[J].法制博览,2016(11)

[2]黄晨飞,王丹.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探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05)

[3]杨一祎.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法制科普服务建设研究[J].亚太教育.2016(12)

[4]袁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依法治校的方略与途径[J].理论视野.2015(12)

作者:邓力轩 单位:四川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摘要:校园文化对于高职学校的影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教育作为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方式,对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以及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本文从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性、高职校音乐教育的形式以及音乐教育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表现等方面出发,阐述音乐教育对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校园文化;高职校

随着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逐渐普及,音乐教育在高职校也越来越受重视。音乐教育在高职校中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陶冶情操、开拓学生想象力、提升学生礼仪素养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对于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升高职校园文化氛围的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因此了解校园文化的重要性,高职校音乐教育的形式以及音乐教育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表现显得十分必要。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以校园精神为底蕴,在学校的产生和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高职院校由于其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以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办学思路,使得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和特点与中小学、大学具有较大的差异,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征。高职校园文化对于学校的整改职业文化氛围的形成,乃至整个学校的教育氛围的形成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校园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是学校自身的发展,对于教师的人才引进、培养与提升,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及职业选择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训学生自主学习、钻研的精神,调动教师教学积极主动性,引导学校正确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环境文化、校园教育文化、校园就业文化等方面。如所谓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学术氛围、学习氛围和精神信念。这种校园精神文化具有一定得传承性,并在学校办学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完善、提炼,逐渐深入到师生的言行乃是血液当中,体现在学校的教学思想和学习氛围当中。如苏州旅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校训“格物•至诚”和校风“诚、正、勤、精”就是其最重要的校园精神文化的体现。而校园就业文化指的是高职校在办学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校园就业文化在高职校中的体现主要是企业合作、订单人才培养以及“2+1”企业实习等教学安排,这些既是高职校园就业文化的体现,也是高职校园就业文化特色的形成过程。

二、高职校音乐教育的形式

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一种教育。音乐教育在高职校的作用,一方面对于学生具有陶冶情操、寓教于乐、启迪智慧、轻健体魄的好处;另一方面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和文化。总之,学校音乐教育应该与德、智、体、美、劳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尤其在高职校的音乐教育中更应该发掘音乐教育的优势和资源,促进高职校教育活动的展开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提高。目前高职的音乐教育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音乐课程、音乐欣赏课程等课堂教学以外,学校还有绚丽多彩的音乐活动。在高职校中音乐教育活动开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课堂教育。通过开设音乐欣赏等基础课程或者选修课程,让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能给够接受相应的音乐教育。除了相应的音乐欣赏、音乐史等课程,还有一些乐器课程。音乐艺术类的社团等团体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的共同爱好,组建音乐类的社团,如合唱团、音乐协会以及有些学生组建的个人乐团和唱队。学生通过各类的音乐社团活动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经常参加各种文艺演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的各项艺术活动的开展。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如校庆、元旦晚会、迎新晚会、校园歌手大赛、各种纪念日等文艺汇演活动。对于活动的参与者除了专业的音乐学生之外,更多是非音乐专业学生,甚至有师生公共演出的音乐活动。丰富的音乐演出活动,无论是民族、流行、美声等歌曲演唱还是乐器演奏,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欣赏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教育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表现

音乐教育对于提升师生的精神面貌,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建立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无论是音乐课程、校歌传唱、各类丰富的音乐社团活动还是各类节日活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于文明、活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具有积极作用。那么音乐教育在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具有哪些表现呢?(一)音乐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以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的,而音乐教育的开展必然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二)音乐教育丰富校园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各式各样的音乐教育课程的开设和音乐活动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师生的校园生活。丰富的音乐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师生时间的感情交流,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树立高职校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并营造师生和谐的良好校园氛围。另外音乐教育的开展有效抵制了网络游戏等垃圾文化的入侵,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将昆曲、评弹等传统音乐形式引入校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了校园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的艺术品味。

四、音乐教育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策略

虽然目前来讲丰富多样的音乐教育活动在高职校遍地开花,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总体而言仍有不足。那么就目前高职校音乐教育的不足以及改进策略进行阐述。(一)高职校对音乐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目前无论是高职校本身还是在校师生对于音乐教育的功能,特别是对于校园文化的建立所起到的作用认识不足。大部分都把音乐教育仅仅看作是活动课,作为学生放松娱乐的一种方式,并没有在音乐教育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在高职校无论是学校还是师生都过于忽视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所做的工作和努力也过于形式,因此提升对于音乐教育的价值所在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二)音乐教育的单一高职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单一、枯燥的特点,在音乐教育中的普遍存在。大部分学校仅仅是把音乐教育看作是排练歌曲,甚至有学校一学期的音乐教育课程仅仅是一首流行歌曲的排练。对于音乐教育的教材、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都过于单一,导致了音乐教育的质量不高,进而导致高职校学生音乐素养低下。这使得通过音乐教育的开展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方式显得绵软无力。因此对于高职校音乐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教材的改革显得刻不容缓。(三)师资不足高职校音乐教师的数量不多、质量不高是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目前高职校音乐教师并非专业的音乐教师,更多的是团委、学生处等教师兼职担任,并且大多并非专业的音乐学院毕业。这大大影响了音乐教育的质量,进而影响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对于音乐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势在必行,通过严格招聘引进专业的音乐人才,并对现有的音乐老师进行专业的培训,甚至聘用校外的音乐专家对学生进行课程教育和音乐指导。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保证高职校音乐教育的需求,使音乐教育真正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创建的有效方式和中坚力量。

五、结语

高职音乐教育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音乐教育通过音乐课程以及开展丰富的音乐活动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而且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尽管目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弊端,需要高职校在音乐教师、音乐课程以及音乐活动等多方面进行完善进而提升音乐教育的质量,进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作者:刘丽珺 薛松 单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第三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效果及路径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高职校园文化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责任,是提升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战略要地,但是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效果不理想;目前一部分大学生不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等;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的接受率,就需要充分发挥当地的文化资源,借助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校园文化路径探析

一、关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效果的问卷调查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场所,如何更好地拓宽主渠道,筑牢主阵地,真正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灵魂,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虽然党中央对于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视,效果如何呢?为了检验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我们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在互联网时代,绝大部分的高职学生都运用互联网,问卷问题:“你通过互联网关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吗?”有49.5%的学生选择了“否”;问题:“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吗”?选择不了解的占到38%;针对上一个问题,我们进一步提问:请写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有33%的学生选择“完全不了解”,有15%的学生选择了“部分了解”;我们进一步追问:“你是在哪里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有69%的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老师讲授的”。本次问卷调查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虽然党中央非常重视高职院校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各院校也都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但是效果不理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效果不理想呢?

二、部分高职生不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分析

第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夹裹着西方价值观对高职生的冲击。在西方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冲击下,这些外来思想对于价值观还不太成熟的高职生来说非常具有诱惑性,导致一些高职生部分程度上放弃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共产主义精髓学说的研读,转而追逐西方的这些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导致一部分高职生出现了思想迷茫、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判断标准模糊、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等问题,这一部分学生深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很难再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别提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了。第二是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看病难、看病贵,房价高,就业难等问题,一些高职生由于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没有认识到这些现象只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暂时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下都会解决。由于缺乏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理解,导致部分高职生思想受到腐蚀,在价值选择上必然会出现失误,盲目追求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这些错误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的推广产生了很多障碍。第三是一些高职院校对网络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运用不当造成的。近年来,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再加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其他新技术的应用,高职生对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运用速度发展迅猛,其发展速度让我们震惊。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一项:“你一天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时间是多少”?有74%的学生选择了4个小时以上,高职生上网时间大幅度提高,一些高职院校也看到了这一趋势,提倡要把校园网络变成传播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而且一直也是这么做的,但是问卷调查显示效果并不理想,关键原因是部分高职院校对于网络引导的实效性不强。第四是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的不到位。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的设施、设备等有形物质;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的保障。从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说,校园文化范畴中的物质文化建设比较到位;制度文化建设相对比较完善,这从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来,上面曾提及的一个问题:“你是在哪里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有69%的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老师讲授的”,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讲授比较见效果;但在校园精神化建设方面有所欠缺,高职生本来文化课方面基础不牢,加上高职院校一般比较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不是特别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就导致高职院校难以形成“学校精神”。第五是由高职生自身的理论素养决定的。大部分高职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对理论性的知识点不感兴趣,高职生的这一特点决定其对是非善恶观念比较模糊,高职生对理论的消极懈怠性决定其难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层的理解,只是消极的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的讲授,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很难形成长久的记忆。以上因素就是问卷调查显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查找出原因才能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高职院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第一,从高职院校自身来说,要加强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高职院校传统的宣传方式为校报、广播、校园宣传栏、校园网等方式,就近几年来说,学生利用智能手机上网方便快捷,对于传统的学校宣传方式关注越来越少,即使每天播放的校园广播,大部分学生也是充耳不闻。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改变传统推广手段,在利用广播、学校宣传栏、校报等方式的同时,充分利用微信、微杂志等方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乐意看、乐意学、又能记得住。第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认清高职生的自身特点,细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冰冷的24个字,其内涵非常丰富。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群体,包含的内涵也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区分不同专业的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换成专业术语,用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表达,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单向教学方法,采取双向沟通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同时还可以采取制作微课等方式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记忆时间更长久。第三,学校在加强理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作者本人所在学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社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一些特殊的日子,让学生深入到居民社区、敬老院,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助残、助孤行动。这些实践活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而且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践相结合,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第四,各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当地的一些红色资源,比如遗址踪迹类红色文化资源、建筑与设施类红色文化资源、重要革命历史文物、重要文艺作品等,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也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素材。

参考文献:

[1]项久雨、任杰:《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6期.

[2]刘先春、郭海霞:《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社科纵横》2014年第9期.

[3]隋璐璐、王洛忠:《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作者:娄银梅 单位: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社会公德的发展现状却令人堪忧,而作为社会未来发展希望的大学生在提高社会公德水平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并不乐观,高职院校由于其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致使其在大学生群体社会公德现状中存在着更多的问题。当然,造成目前此种现状有社会大背景的因素,学校培养方面的滞后,家庭教育的影响以及学生个人因素。本文主要从学校层面,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来着手,探讨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有力措施,以期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培养、对社会公德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校园文化;高职院校;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领域范围内需要遵守的共同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是一种基础道德准则,对于规范人们的生活、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对社会公德的含义、意义和内容进行了诠释:“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未来将出现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在促进社会公德水平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从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整体的社会公德状况是积极乐观的,但其中也不乏出现诸多问题,在对广东8所高校开展的问卷调查反馈结果中,高职院校大学生表现的尤为集中和突出。就问卷调查结果整体而言,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主流是值得肯定,大部分的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社会公德的存在及其作用,并能够对生活中的行为有明确的是非判断;并且部分学生能够积极的践行,相当一部分同学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心理认同的前提下,需要周围人的带动而投入到践行社会公德行列中。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大学生具有相对完备的社会公德意识,并且绝大部分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可以自觉践行社会公德,尤其是在文明用语和公益实践活动方面表现的较为积极。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对社会公德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是社会公德与一般道德的关系认识模糊。18.8%的同学对社会公德含义认识不清,将其与一般道德混为一谈。二是对社会公德及其作用认识不足。8%的学生存在有“社会公德是对个人自由的束缚”的观念,33.3%的学生对于“在公共场所亲昵”、“穿拖鞋进图书馆”、“在教室饮食”等妨碍公共道德的行为持“无所谓”的态度。(二)存有对社会公德的正确认知,但却没有践行的自制力和毅力几乎97.8%的学生都有过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虽然意识上知道行为不妥,但有时候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贯彻社会公德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自制力和毅力。同时,有86.3%的学生表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是否遵守交通规则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三)对于社会公德,行为与认知相背离如在公共场所抽烟和文明用语方面,男同学表现尤为集中,虽然知道此种行为妨碍了公共环境和道德,但是却依然我行我素。而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存在的“让座”行为也不容乐观;生活中的节约用水用电更是被大多数人所忽略。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表现出的种种现象反映出这方面仍旧存在着众多问题亟待解决,而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一)社会大环境方面,主要是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目前高职大学生都是生长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是能够享受市场经济带来成果的好时机,加之他们也是普遍成为独生子女的一代,面对社会上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利己主义思想取得的“成果”及家庭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教育所养成的自私行为,使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偏向于利己主义、在具体行为选择上偏重“实惠主义”。(二)学校方面,缺乏较为正规和系统的社会公德教育、实践制度目前高校在思想教育方面仍旧以传统的说教方式和内容为主,这使得我们的思想教育存在了半个世纪,却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体现出应有的教育效果。另外,高校中的思想教育更多的是作为国家教育体制下的“任务”而非一种核心的教育内容,尤其是对于高职教育,其本身的“职业技术”性使其更偏向于技术技能的培训而非学生“成人”的思想性的内容,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存在普遍严重的“重技术轻思想”的心理。而社会公德教育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加上其被认为是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因此在高校校园中被普遍忽略。(三)学生自身,其所处的年龄及教育阶段使其缺乏较为辩证的认知能力和坚定的践行能力大学生处在刚度过了青春期、正在步入成年人行列的阶段,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现实经历上都缺乏相应成熟的心智和辩证认知的能力,加之高职院校特殊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使学生缺乏对思想性知识的认知,因此,在面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状时缺乏辩证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所影响。以上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公德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相应的改善措施也有很多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之才,应该是社会的“先行者”,应该是大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现行的社会公德环境,而不是环境的被动接受者。因此,这里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来分析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的效果。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社会公德水平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它是对大学生进行公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适合高校特点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应不断优化校园环境,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到校园活动中来,在与家庭双向联手的教育下,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一)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第一,物质环境,包括校园建筑及绿化、校园标语建设等。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升发挥着隐性教育的作用。基于克洛德•弗雷德里克•巴斯夏的“破窗效应”理论,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的影响。因此,一个好的校园环境能够使学生更自觉去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美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充满艺术气息的建筑、充满生机的校园绿化以及随处可见的文明标语,都在无形中涤荡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灵,使其选择一种“为公共、求美好”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第二,人文环境,主要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言传身教。“言传身教”的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对于社会公德这类表现在实际行动中的教育内容,单纯的说教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知识内容和思想追求,因此,需要更有说服力的教育方式,就是教师在生活中的贯彻、执行。如果教师只是嘴上的“仁义道德”,而在生活中也是个人为先、自由散漫,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不好的表率,甚至会达到相反的教育效果,不利于学生社会公德水平的提升。(二)建立完善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校园文化活动在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方面发挥着主阵地的作用,高校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方面既要与“两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度的规定将其纳入学分考核的一部分,强制性的使学生对实践活动加以重视与参与;同时要建立同步的、系统的社会实践体系,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有所选择,有所提升”。第一,实践类活动,以能够普遍开展的公益活动、宿舍或班级的文化建设等活动为基础,以具有行业特色或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为发展,共同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通过开展宿舍或班级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勤工俭学”、志愿服务活动等使其淡化“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树立公德意识,奉献他人,服务社会。同时,结合高职院校所处的行业精神或各专业特长,开展具有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的文体活动,使其能将自己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活动的效果。第二,学习类活动,诸如讲座、读书会、辩论赛、演讲比赛、创办系报或班报等。通过开展争做时代先锋的校园宣讲会,用优秀的学生事迹来激发和感染当代大学生,鼓励他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引导他们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读书会”,从书中汲取践行公德的真理,在辩论中将真理越辩越明,通过具有感染力的演讲活动,将这种明辨的真理散播出去,感染更多的学生践行社会公德。第三,综合评价类活动,即优秀人物的评选活动,作为社会公德开展的反馈、评价环节,可以与院(系)报或班报结合起来,既是一种活动总结,同时也是对活动极好的宣传,对于同学又具有极强的榜样教育意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公德。加上评选出来的榜样就在大家身边,年龄、经历相仿,因此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引导作用。对于提升社会公德的一系列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也是一次系统的总结和反馈,有利于接下来活动更好的开展,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三)建立学校、家庭联动制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每个学生身上都深深的打着家庭的烙印,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比学校更强大的力量,因此,学校应重视家庭教育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家长接待日或周、定期与家长取得联系等方式,使家长意识到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与学校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的教育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社会公德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以上的措施,使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沿着“明是非,做正事,成习惯”的主线,成为一个系统的教育体系,从而使高职院校社会公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使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更为强大和积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瑞.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中国地质大学.2013(5).

[2]范瑞仙.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8(4).

[3]郝秀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8(4).

[4]张静.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研究.延边大学.2012(5).

[5]《北京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课题组.关于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北京高等教育.1997(2).

作者:陈雯霞

第五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研究

【摘要】首先,本文分析了环保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了环保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几点思路。最后,就全文做出总结。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保类;校园文化;建设

现阶段,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建设中,往往只注重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而忽略的精神文化建设。环保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并不只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要不断加强学生对环保事业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环保事业的热爱,环保类高职院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也正是如此。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环保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探讨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为我国环保类高职院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1.环保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现阶段,环保类高职院校普遍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高。由于环保类高职院校在我国起步时间较晚,高职院校管理层往往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提升,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学校基础措施建设之中。并且,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迎来了更方面的竞争压力,环保类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提升校园物质文化,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步。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对校园文化建设有所欠缺。1.2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单一现阶段环保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类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单一。有些环保类高职院校活动开展的形式过于局限,如果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忽略了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的意义和内涵。并且在各类文化建设活动中,缺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大多都是学生自己进行。环保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应该结合环保的主题,通过环保这一思想开展创新型活动,提升学生参考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环保事业、热爱环保事业,从而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1.3不能把专业教育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大多数环保类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没有融入到专业教育中。一些高职院校领导把专业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给区分开来,具体表现如下:由于专业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分离,导致教师在进行环保类专业教学时不注重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有些教师把全部的教学目标放在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对环保思想的培养。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显得过于突兀。

2.环保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思路

2.1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加强领导重视是现阶段环保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思路。任何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都离不开高职院校领导的支持。具体可参考一下几点建议:(1)环保类高职院校领导层应该把校园建设重心分摊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建设虽然是提升校园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但精神文化建设确实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2)在环保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突出环保这一思想,通过弘扬环保的重要性及作用,来让学生热爱环保这一事业,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校园氛围。(3)加强和环保类企业的合作,通过和环保类企业文化的结合来丰富自身校园文化建设。2.2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相关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是环保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之一。具体可参考以下几点建议:(1)积极开展环保相关活动,如废物利用手工艺比赛,通过该项比赛让学生了解环保美,在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对环保事业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热爱环保。(2)积极开展企业实践和调研。如和水资源环保企业进行相关合作,让学生走入水资源环保企业中。2.3把专业教育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环保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学生就业,还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所以,在环保类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中,应该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环保思想。2.4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体系环保类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还要完善其管理体系。任何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校园文化建设也正是如此。

3.总结

环保类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突出环保这一主题,通过结合校园特色及合作企业文化来丰富自身文化建设。加强高职院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开展各种特色的文化活动,通过把专业教育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环保思想。

参考文献:

[1]史洁,龚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高教研究,2005,(5).

[2]皮海峰,张丽超.德育视域中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

[3]周平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

作者:蓝丽娜 何敏祯 何司彦 单位: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第六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职教性特点

摘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其鲜明的职教性特点,一是由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决定的校园文化的职业修养化、职业技能化特点;二是高职生的生源性特点而引发的校园文化的健康人格教育特色、职业规划教育特色;三是由高职院校的个性化发展而培育的校园文化地域性特点、专业性特点。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职教性;特点

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精神动力,高职院校也不例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其鲜明的职教性特点。

一校园文化的职业性特点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因为学校的“职业技术”性特点,决定或要求其本身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不能脱离“职业教育”的属性。

(一)校园文化的职业修养化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职业性非常明确,这种职业性通俗点讲就在快速就业适应性,提前打下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与职业行的基础,使学生能在职业思想和职业行为上提前进入从业角色。在目前的大形势下,高职院校与社会、以及企业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频繁,高职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的识别性也越来越明显,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越来突出,湖南环境生职业技术学院是一个以农林医卫业类专业突出的学院,是“生态湘军的摇篮”,有“湘南医卫黄埔”之称,学院每年举办国际护士节文艺晚会,宏扬护士文化和南丁格尔精神,举行了隆重的授帽仪式和庄严的宣誓仪式,将来有担当有责任的“白衣”天使。

(二)校园文化的职业技能化

校园文化的职业技能化,首先是校园环境文化的职业技能化,建立了与技能培养相适应的职业文化环境和职业培养文化环境,让学生在学校有更深层次的职业就业导向性、就业企业文化导向性、就业技能导向性,营造职业技能的就业氛围。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现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理人才合作培养学校,与紫光古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鑫广安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等400余家企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办学与人才培养协议,开设了“湘雅护理班”、“岭南班园林”、“南湖护理班”、“紫光古汉制药班”、“南航空乘班”、“丽芳园林班”、“鑫广安班”等数十个订单培养班级,“2+1”培养模式学生比例占100%,订单式培养学生比例占92%。从而架起学生与企业文化、技能交流的平台。此外该院还每年举办形式多样的学生“技能节”,让学生在比赛、比武中交流、提高专业技能。

二校园文化的生源性特点

(一)校园文化的健康人格教育化

目前,众所周知的原因和录取事实,高职院校学生相对文化基础较差,多数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不好,承受家庭和社会的“另眼相看”,自卑感较强,对前途缺乏自信,容易产生自我放弃的情绪,学习的兴趣不高。这就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心理情绪进行干预,校园文化活动就是主要措施之一。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思想引领、服务成长”为宗旨,围绕学生健康人格养成,不断推出各类针对的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其中2011年创造性的推出了“爱自己,爱他人、爱学校与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为主题的“三爱三乐”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搭建“三爱三乐”校园文化活动平台,举行主题班会与辩论会、雷锋日历、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开展清洁卫生工程,举办学习节活动、心理健康节、宿舍文化节、技能节,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志愿者活动等,确保“三爱三乐”常态化,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自觉性高,积极性强,接受度高,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自信、友爱、乐观”的健康人格,赢得了同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提升了该院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2012年,《铸造“三爱三乐”校园文化品牌,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养》项目荣获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13年,《中国教育报》全文发表了时任党委书记罗振新的署名文章——以“三爱三乐”增加受教育者幸福感,全面介绍活动的成功经验。同年,教育部内参《职业教育动态》以“湖南环境生物职院增加受教育者幸福感”为题,对该院“三爱三乐”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进行了全面介绍。

(二)校园文化的职业规划教育化

高职毕业生在首次择业中大多只能选择低档次的职位,这种就业的低端预期往往促使学生形成悲观的思想情绪和消极的生态态度,不易形成高远的人生抱负和积极的求知欲望。基于这一点,对高职生进行积极的职业规划教育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在4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培养许多成功优秀校友,如园林专业毕业的江南“枣王”的湖南新丰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建新,创立云南今业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的邓辅唐,广东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秦国权,广东丽芳园林创办者陈丽芳,湖南绿苑园林景观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裴小明,创广东百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邹水平等,邹水平2007年创立的广东百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还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每年举办“校友论坛”,邀请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来校给学弟学妹现身说法,谈创业与就业,谈学习与理想,谈专业与技能,以及高职生广阔的就业前景,以提振学生士气,消除就业顾虑,树立职业理想。

三校园文化的个性化特点

(一)校园文化的地域性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脱离地(区)域性发展。高职院校所在的地域具有的文化特色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的肥厚土壤,小至一个城市文化,如衡阳的石鼓文化,中至一个区域,如湖南的湖湘文化。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石鼓文化大讲堂,就是基于衡阳石鼓书院形成的石鼓文化创立的校园文化项目。石鼓书院建于衡阳市石鼓山,是创建最早的四大书院和湖湘文化发祥地,在宋代位“四大书院”之首,石鼓书院是一座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的年学府,兴盛上千年,历史文化名人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程洵、郑向曾熙等人在此执教,培育了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彭述、齐白石等一大批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风流人物”。郦道元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文人骚客慕名而来,寻幽揽胜,该院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借石鼓书院之势、假石鼓文化之名,打造石鼓文化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坐讲石鼓文化大讲堂,宏扬衡阳人文历史,讲授科学文化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的熏陶。

(二)校园文化的专业性

校园文化的培育与发展应该有的放矢,服务于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发展与学生专业性培养目标。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中国林业科学院专业硕士湖南省唯一培养基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7万余名农林医卫类专业人才,被誉为“生态湘军的摇篮”。该院依托农林学科专业为学优势,突出以环境、生物类生态专业群为办学特色,在40多年的历史传承和发展,“生态”理念贯彻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其它各类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致力于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的标杆,打造生态校园文化,突出“环境生物”类专业优势。该院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多年以来,生态文化校园建设品质不断提升。翠湖广场与蝴蝶泉广场集教学、休闲于一体,依山傍水,湖光山色浑然一体。为体现生态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2016年3月,该院面向全院师生、校友和全社会开展校园道路、建筑、景观等名称征集活动,拟采用生态术语、珍贵名木或名花名草来为之命名。草木二维码标名项目有序推进,学生拿出手机来扫一扫悬挂的二维码,便可知草木的种类、习性、功能。“要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感受到生态的熏陶。”时任党委书记罗振新说。这种把“校园文化”、“专业特色”与“校园建设”通盘考虑、高度有机结合对接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有力的推动的学院的专业人才培训,也培育校园文化长足发展的土壤。

参考文献

[1]匡长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大学教育,2012(6).

[2]扬娜.校园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手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3]罗振新.以“三爱三乐”增加受教育者幸福感[N].中国教育报,2013-1-16(6).

[4]王怡径然,尹萍.创卓越院校育卓越人才[N].中国绿色时报副刊,2016-3-30.

[5]周钰.红船精神如何推进文化校园建设——以嘉兴学院为例[J].人民论坛,2016(6).

作者:匡长用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高职校园文化衔接企业文化的品质要求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新常态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衔接企业文化的品质、特质,找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和耦合的最佳结合点,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战略实施,实现校企之间文化、精神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衔接;企业文化;品质要求

2014年5月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速的调整。转变和调整也就意味着优胜劣汰,企业若想发展和壮大,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面对企业的主动转变,高职院校也应积极转变,培养适合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研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衔接和融合就显得意义重大。

一、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变得心浮气躁,传统的工匠精神慢慢消失,企业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忽略产品的品质,最终导致我国的企业大多寿命不长。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代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人们也开始重拾和追求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董志勇教授是这样的解释的,他认为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重拾和重新重视工匠精神是必然的,面对企业的转变,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亦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也应在校园文化中不断培养和熏陶学生的工匠精神,即培养和熏陶学生的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的精神。目前的在校生大多已是95后,不带有色眼镜,不贴标签客观地说,他们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较为优越,科学技术较为普及,尤其是网络自媒体、智能手机、智能电器较为普及的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他们对科技敏感、追求时尚但又充满个性。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应充分发挥95后学生的优势,注重培养他们的专注意识和持之以恒的品质。

二、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创新发展”。李克强总理也不断在公开场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鼓励创新、创业。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企业的创新又仰仗人才的创新,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必为企业之所求和所抢之人。而高职院校作为集“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性质的高校,除培养学生具有高超技能外,也应积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高职校园文化作为培养学生重要的第二课堂,在培育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开展相关活动,鼓励创新,引导创新,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条件和环境。具体来讲,如创新创业大赛、原创方案大赛等。

三、增强高职学生的团队精神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现代企业中,任何单打独斗都是难以对抗团队协作的。团队精神是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其核心思想是奉献和承诺。今天的高职学生,大多数都是95后,个性鲜明、思想独立,但在一定程度上敏感又脆弱;在互联网普及背景下成长起来,知识面较广,多浅尝辄止,少深入了解。所以在教育中,应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见识,也要引导他们相互协作,共同进步,感受团队和集体的成就,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提升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

国家,无责任,则无国民。个人,无责任,则无成就。企业,无责任,则无发展。由此可见,责任不管是从个人层面还是从组织层面都意义非凡。一个企业,如果只追求利润,忽视质量,甚至忽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毫无社会责任感,可能短期内会获得暴利,但长期肯定会遭到人民群众的抛弃,甚至是法律的制裁。如最受瞩目的毒奶粉事件,事故起因是因为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幼儿被查出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含有化学原料三聚氰胺。这起事故直接导致三鹿集团这个奶业巨头一夜之间轰然倒塌,最深远的影响是,严重损害了国人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时至今日,已过去8年,国产乳制品仍深受这起事件的影响。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苏丹红事件、地沟油事件、毒胶囊事件、瘦肉精事件等。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民族复兴的担当者,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尤其是作为各个岗位战线上的中坚力量,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高职院校也应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实训室操作和案例,让学生体会一个细小螺丝,一个瑕疵,一个漫不经心的操作会引起多么严重的后果。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志愿者活动、感恩教育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罗先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2013(2).

[2]刘维涛.让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弘扬工匠精神大家谈[N].人民日报,2016(06):21.

作者:郭小路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途径(7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hkx/163591.html

    相关专题:交通论文 期刊投稿地址


    上一篇:云计算的物联网技术探究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