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会科学 >

中学历史教学策略分析(3篇)

第一篇:谈中学历史教学的时代性

史学家爱德华•卡尔说过;“历史是现在和过去之间无止境的问答交谈,是今天的社会和昨天的社会之间的对话。”即历史研究都应该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服务,用符合时代的观点和语言去阐释历史,这就是历史研究的“时代性”。

一、时代性———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历史课程)学习内容的编制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可以说中学历史教育的内容要把握时代发展主题,联系现实,从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认识和解读现实问题,发挥历史教育鉴往知今的作用。然而,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历史教材的内容必定跟当前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距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有些内容难免会脱离学生的实际,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同时,由于升学考试中所占比例不高等因素,历史处于中学教学的边缘地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久而久之,一些历史老师丧失了教学的热情,只是机械地讲授历史教材上的知识点,忽视了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密切联系;再加上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兴趣和情感往往处于感性体验阶段,无法领悟历史学科的价值所在,面对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历史事件,中学生感觉遥远而陌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被大大扼杀。

二、基于时代性的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1.凸显时代主题,从历史中探究现实问题的答案。“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教育应当把握时代的脉搏而跳动,与时俱进。人们对现实的认识是认识历史的基础,历史教师本身的思想是我们认识历史的源头,可以决定我们认识历史的深度。一般来说,对现实问题研究的越多,对历史的认识和解读就越深刻,对历史教学的把握就越准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之“世界现代史”的学习要求对于关乎人类生存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核武器威胁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之后的“教学活动给建议”中主张“通过查阅报刊、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如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等,写出调查报告,学习从事社会调查的方法”。这样的课程内容显然是有缺陷的,无意中凸显了教学内容的狭隘性。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笔者开设了一节《看看我们身边的世界》的研究性活动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四个小组以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能源危机、气候恶化作为自己的小组课题,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汇总整理,在班级进行了主题展览,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经过这次活动,学生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生态意识。这样,学生很容易把历史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有的学生提出要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环境保护,倡导国际合作;有的学生提出古为今用,主张向我们的老祖先取经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经验。这些思想虽然稚嫩,却闪耀着历史的火花。2.与时俱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课堂活力。教学方式的时代性,体现在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板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一直以来,中学历史因其需要记忆背诵的特点,往往被定义为死记硬背的学科,把历史学科变成了简单的“背多分”,忽视了历史教育在人文素质养成上的巨大作用。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形式多样深受多门学科的好评,特别是电子白板技术的运用,更是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七年级上册的《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讲述的基本史实包括匈奴的兴起,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涉及到多个政权和人物,汉朝的三次反击匈奴的战役又涉及多个地区,事件多,头绪乱,对于刚刚接触历史学习的初一学生来说,有些无从下手。在准备此课时,笔者从“和、战”两字入手,精心设计课件,按照“匈奴和两汉之间的和战”这一脉络展开,利用当时的地图勾勒匈奴和两汉之间的纠葛,渲染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3.以史为鉴,将时事热点融入中学历史教学。“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是历史学习的两个重要维度,将时事热点有机融入,可以让历史教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感。政史不分家,今天的时事是明天的史实,今天的史实源自昨天的时事。大部分中学生对时事热点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应的时事热点,或加以分析,或史论结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引导人类走进历史,感受历史,明得失,知兴替,以史为鉴,今日不犯往日错;还在于帮助人类走出历史,领悟历史,明是非,别善恶,正视历史,不因往错怨今人。比如说中日关系,曾经我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唐朝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两国情深意长;近代日本崛起于东方,先侵满蒙后东北,不占华夏势不休,国共八年齐抗日,一朝逐日终成功;现代中日关系,历史教材上“惜字如金”,尽量少谈。我们不能抹杀日本,更不能忽视日本。只有直面历史,而不是撇开不谈,或是冲动妄语,我们才能客观看待中日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不忘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英国的培根说过“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要想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究天人之际”,真正做到“通古今之变”,教师不能局限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三尺讲台,而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多多关注社会和生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建立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回顾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

作者:许霞英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笠泽实验中学

第二篇:如何构建中学历史的有效课堂

【内容摘要】传统单一的填鸭式教学硬性的让学生接受知识,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发展。中学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知过去,塑造一定的良好品格。对此,我们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新课改要求,以生为主,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了解,进而全方位的发展和提升自我,从根本凸显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

受高考的压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往往采取填鸭式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而这个记忆是短暂的,学生不能够深入的认知历史知识。新背景下倡导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凸显,强调学生自我对历史知识的融合以及自我素养和技能的形成,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的的。对此,作为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手段,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创新教学方法,尽可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新背景下有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一、运用历史图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随着历史学科的深化改革,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于一些历史内容兴趣匮乏,认识不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历史图片有着强烈的兴趣,甚至一些学生看到图片都能够讲述出背后的故事。而历史图片早在前些年已经开始作为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备受关注,新课改也将此列为考查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载体。历史图片相对来说更为直观,简化了文字兴趣,给予了学生思维上的空白,学生更容易感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图片的出现更符合中学生本身的知识认知特点。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历史情感等等。如:在学习“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教学内容时,学生本身觉得内容枯燥,笔者则运用《雅典学院》这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画中的内容,说说他们都在做什么?同时,笔者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观察他们的任务特征,着重去关注图中的中间人物。中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内涵,他们大都听说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故事。以历史图片这种直观的感受其启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学生很快就能够了解到:两人手势的不同,从而直观的引出两人哲学观点上的分歧。这样,通过历史图片的点滴都能够透出别样的观点,让学生感受历史图片的乐趣和价值所在,爱屋及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运用生活教学,强化学生的历史认知和了解

新课改一直提倡课堂教学的回归生活。课堂教学本身是对生活的一个理性的概括和总结,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还是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学习历史没有用处,它和生活没有关系等等。学生不能够真实的感受到历史。尤其,在现如今高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学生更觉得历史毫无用处。然而,实际上,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历史内容,没有历史的经验就不会有今天的创新发展。新理念下指出:中学历史教学应融合生活化教学,即:生活化教学理念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如:在学习“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内容时,笔者带领学生去田间,从生活中去感受“春耕”,详细的去了解农村的步步发展,农耕具的出现和发展等等,进而认识到现如今的生活都源自于对历史的创新发展,感受历史和现代生活的关联性,增强自我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促使历史成为学生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运用微课程,深化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技能

历史给学生的感觉是相对久远,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学生对于高科技更为感兴趣,而高科技技术也逐渐的成为一种教学工具。现如今是微时代,微博、微商、微信的的出现,更吸引了学生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程也应孕而生,它作为微时代的产物,其特点是:时间段,目标明确,容量小,更容易传播和宣传,深受学生的喜爱。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将相应的历史内容以微课程的形式出现,即:制作“微”影视、以“微信”的形式实现信息共享,便于学生更好的去选择自己所需的知识,能够更有效的深化学生自我的历史素养和技能。如:在学习“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教学内容时,笔者选取:内战后我国的一些发展实际情况,以及国共两党的矛盾性,以及百姓的呼吁、蒋介石的假和平等重点内容编制成为一个“微视频”通过网络技术,微信、QQ等工具实现信息的贡献,以视频再现历史情景,还原历史真相,让学生更清楚的认知和了解到历史进程中,战争出现的必要性、人性的得失、人心的重要性、社会发展的趋向等。此外,微课程还可以融合大量的数据信息,笔者不断的更新,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需求,不受限制的去下载资源等,深化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总的来说,新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是侧重教学实用性的,作为教师应基于学生的需求,采取一定的有效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价值,体会到历史和时代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进而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历史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强化自我,促使自我全面健康的发展。

作者:钟建海

第三篇: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加强创新精神培养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责任。首先,在国家课程标准中应该有加强创新精神教育的明确要求;其次,在教材编写上,应有意识地选择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内容;最后,在现行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条件下,教师要善于从历史知识本身去挖掘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素材。

关键词:创新精神;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学校是传播知识的阵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各种教育法规和纲要,也纷纷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历史是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自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责任,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给人以死记硬背的感觉,那么,中学历史教学又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历史课程标准应加强对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1]从以上规定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它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课程标准毫无疑问地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因为无论教材还是教学,都是为这些方面或领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服务的。可以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可见,中学历史教学要加强创新精神的教育,首先在课程标准中应该有明确的要求。那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创新精神的培养都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前者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等栏目内只字未提对创新精神培养的要求,仅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第5点前半段提出:“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2]后者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仅一句:“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3]另在“课程的基本理念”栏目中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4]与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国际视野、人文精神等的强调相比,可以说对创新精神培养的要求是不够的。中学历史教学当然要强调爱国主义、国际视野、人文精神、认真刻苦等,关键是突出这些的同时,也应根据时代的需要,突出创新精神培养的要求,以促进中学历史教学开展创新精神的教育。

二、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内容

中学历史教学要体现国家意志,必须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组织教学,可以说是教材上有什么,课堂上就讲什么。因此,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好创新精神的教育,教材的内容选择十分关键。可惜的是,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对创新精神的关注也是不够的。如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是刘徽的创新发现。他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每次把边数加倍,算得圆周率为3.1416。刘徽断言“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之后七位数,只是沿用了他的方法而已,且时间要晚得多,但初中教材在对古代数学家的介绍上选择的是祖冲之,而不是在这方面更具首创意义的刘徽。先看看原各个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对这一历史事实的介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从小就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但又不盲从。后来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也就是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5]岳麓版七年级上册第24课:“南朝祖冲之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祖冲之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数学方面。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比欧洲早1100年。”[6]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学习主题第3课:“南朝时,祖冲之经过刻苦钻研,在圆周率的计算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他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在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比欧洲数学家约早1100年。祖冲之是我国和世界古代伟大的数学家。”[7]再看看教育组织编写的人教版,即俗称为“示范本”的表述。2016年7月,“示范本”终于出版发行。与过去的各个版本的表述相比,“示范本”有所突破,但其重心依然在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领先世界多少年。其七年级上册第20课作如下表述:“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治学严谨,从不盲从。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求得圆周率为3.1416。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一栏目的标题是“科学家祖冲之”。[8]为什么初中教材会选择祖冲之而不是刘徽呢?原因是将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关注点落在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上,而不是落在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如果说教材的正文部分,也就是大字部分受制于课程标准的话,那么教材辅助系统部分又如何呢?教材辅助系统部分包括每课小字、课中穿插的各个栏目、课后习题等。这些内容的编写具有一定的灵活度,但由于教材的编写者受多年形成的定势思维的影响,依然很少关注到创新精神的培养上来。如岳麓版在介绍祖冲之时,有别于其他版本,有一个特殊处理,即用加方框的形式进行了一个插叙:“对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我有两点感想。首先,它是我国古代一项了不起的科学成就。其次,祖冲之用割圆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需求出圆内接正12288边形的边长和24576边形的面积,要对9位数做上百次的加、减、乘、除、开方等运算。在当时这是一项相当艰巨、繁杂和细致的工作,需要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这值得我们学习。”[9]最终也落在要学习祖冲之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上。实际上,祖冲之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如他经过多年测算,编制了一部新的历法———《大明历》。《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这个内容就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内容

在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都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在教材缺乏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内容的情况下,教师对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否就无能为力呢?答案是否定的。信息技术的进步,课程改革推动下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课堂形式的变革等,都为中学历史教学开展创新培养提供了平台与前景,而我认为更根本的途径还在于教师要善于从历史知识本身去挖掘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素材。可以说,由于教材的简约,任何一堂课都存在一个挖掘主干知识、拓展教学内容的问题。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可以用来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是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去挖掘。如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就是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师讲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时,除了讲其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外,从创新精神培养的角度就还可挖掘董仲舒吸收法家、阴阳家等的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对儒家思想创新,用天人合一的理论解释“大一统”。即使是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也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内容。教师在介绍它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用纲常名教把人束缚得更紧了之外,也可以从周敦颐、程氏兄弟、朱熹等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的角度,说明正是创新使儒家思想获得新生。再如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初、高中教材都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进行了介绍,教师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无论是初中老师,还是高中老师,基本上都是把四位航海家的航行按国别、时间、到达地点等列一个表,然后补充知识讲讲他们的航海过程。初中讲了,高中还这样讲,这种雷同的做法,消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无从谈起。为了避免重复,更为了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在高中讲授这个内容时,不再重复讲述四位航海家的事迹,而是在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出一思考题:你认为四次航海中哪次最重要?为什么?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最富有冒险精神、创新精神的哥伦布航行最重要。迪亚士和达•伽马沿着非洲海岸线,到达好望角,进而到达印度固然了不起,但与哥伦布的航行比要容易得多。因为从古代以来欧亚大陆就是连在一起,除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外,还有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连通,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等来过中国,郑和到过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人们对这一带比较熟悉,而哥伦布到达的美洲则是一片外人未曾涉足的陌生土地。与迪亚士的沿着海岸走不同,哥伦布要脱离海岸线,穿过茫茫的大西洋,在当时航海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困难要大得多。与迪亚士、达•伽马往东走到达东方不同,哥伦布是第一个相信地圆说,并用行动证明了其正确性的人。可见哥伦布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人,他的眼光、胆识、毅力帮助他走向成功。至于麦哲伦的航行,也不过是沿着哥伦布的路继续向前走而已。可以说,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用于创新精神培养的素材,如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制度创新;经济领域中新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的出现,无一不是创新。再如从唐诗到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体裁的不断创新。这些都需要老师慧眼识珠,别出新机,巧手剪裁。当然,由于同一历史事实的记录有许多,观点多种多样,老师在挖掘主干知识开展创新教育时,一定要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要与国家主流思井下机电论文想意识保持一致。在新成果的运用上,要注意历史教育与历史学术研究的区别,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不都适合同步地引入中学历史课堂。总之,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即将颁布,将提出以时空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作为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如何落实创新精神的培养,势必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作者:雷建军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中学历史教学策略分析(3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hkx/162083.html

    相关专题:山东行政学院学报投稿 教育教学论文网


    上一篇:铝合金材料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