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会科学 >

医疗保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高校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校课程设置的依据。“培养模式为专业建设第一层次,决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方向,具有先决和导向作用。”[2]目前,我国约有35所高等医学院校开办了医疗保险相关专业。从人才培养的定位角度看,多数高校将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扎实的管理学、保险学与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医疗保险管理技术和保险营销手段,能在各级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商业保险机构、医疗机构、企业社会保障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医疗保险的登记、审核、报销业务,商业医疗保险的销售、核保、理赔、客户服务与保险培训,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与企业的医疗保险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保险人才,即培养具有医疗保险实务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可见,“应用型”是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和目标。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以面向社会、强化实践能力,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3]为目标所培养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突出强调人才的“实用性”,具备实际操作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从医疗保险专业看,应用型医疗保险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管理能力、医疗保险业务操作能力、基本办公软件的运用能力等方面。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是通过实践课程与实务课程的合理安排得以实现的。因此,科学构建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

2高校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校内实践教学软硬件落后

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条件主要包括教师队伍、实训室、教学软件等。目前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大多以理论课程为主,实验课程和实务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所占比重较小,实践教学水平较低等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软硬件条件落后。

2.1.1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缺乏,主要是“理论-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教师队伍主要是来自“学校-学校”毕业的人员,理论性可能很强,但大多缺乏实践工作经历,实践技能缺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大多是“理论-理论”的教学模式。缺乏“理论-实践”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们在教学体系建设中缺乏实践教学安排的一个重要原因。

2.1.2实训平台建设滞后,缺少相应的教学硬件设备如医疗保险模拟教学软件开发与购置、独立的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医疗保险模拟实训平台构建等。“课内实训教学,需要有模拟实训室和配套软件来支撑。由于专业教学软件开发较少,购置软件的经费不到位,课内实践教学一直停留在较低水平。”[4]由于实践教学软硬件条件落后,造成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目标难以实现,这与保险人才的技能要求是很不匹配的。

2.2课堂实践教学内容缺乏计划性、教学模式单一

2.2.1课堂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计划性和完整性一般来说,医疗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包含在专业课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保险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学、人身保险学、健康保险学、医院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学等课程之中。教师将这些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完后,进行实践教学,进而实现学生对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然而,穿插在理论课程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由于缺乏统一的、完整的实践计划和教学安排,“造成实践课程被‘混着过’,这不利于实践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拓展,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应付实践课、教师胡乱安排实践课的现象。”[5]

2.2.2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且流于形式,难以满足专业技能要求目前高校医疗保险实践教学模式和方式主要有见习、社会实践(主要是“暑期三下乡活动”)和各种义诊等,存在着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化的问题。由于教师对本专业实践技能的缺乏以及实践教学设施的匮乏等因素,造成见习课也往往流于形式,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的问题。虽然,有的高校医疗保险专业也开设了一些实践课程,“如去医院医保科、商业保险公司等实操性实习单位熟悉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1],但是,这些实践教学形式缺乏统一安排、科学组织,尤其缺少校企互动教学实践等,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低下,学生普遍感到没有学到真正的技能。

2.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缺乏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缺乏是高校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鉴于医疗保险专业的“实用性”要求,学生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认知,在相关领域的实际操作中体会和领悟。具体来讲,医疗保险专业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在保险公司、社会保障部门和医疗机构,实习岗位包括理赔、核保、客服、营销、勘察、病案管理、参保登记、审核与报销等多个岗位。通过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学习和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将得到大大提高。但是,目前高校医疗保险专业普遍存在着校外实践基地缺乏的问题,有的即使有实习单位,但大多是临时性的,每年的变动性往往较大,并且实习的针对性也较差,如“在医疗机构实习,主要是医务科,而不是医保科,导致专业实践没有针对性,实习不能提高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6]。校外实践基地的匮乏造成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脱节、理论与实践分离,并进一步导致医疗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落实。

3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医疗保险专业人才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结合高校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围绕医疗保险专业建设和发展中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因此,必须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多方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与专业教师队伍实践技能的缺失存在着矛盾,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加以改进。一是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短、长期培训的方式,如到保险公司参加培训、邀请专家讲座等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二是聘请保险公司有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社会保障管理部门专家、医院医保办工作人员等,兼职担任实训教学指导老师,以讲学、培训、座谈等方式,改善我们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2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加快建设医疗保险专业实训室

实训室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平台,对于改善教学条件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要的作用。医疗保险实训室主要实现两大功能:一是作为商业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实务以及公共管理实践教学模拟平台;二是作为校企联合共同培养适应现代医疗保险展业、核保与理赔业务要求的医疗保险实务人才的校内实践基地。为此,高校应从实践教学经费、软件开发与购置、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投入,尽快建立符合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实训平台,从而改善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3科学设计课堂实践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教学方式

课堂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首先,根据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技能的要求与教学安排,组织教师团队编写医疗保险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各专业实务操作指南、实践教学指导教材等教学资料,“必须一方面大力推动课程的整合,去粗取精,减少不同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7]其次,按照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使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锻炼有效结合,保障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针对目前单一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我们一方面需要转变实践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团队学习等教学方法;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实行校企互动式教学方式,邀请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过来讲学的方式,改善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的状况,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现代医疗保险实务操作,实现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

3.4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由于校外实践基地的缺乏,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技能分离,实践教学效果低下等问题。为此,“各大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如医院医保科、政府医保局、商业保险公司等)、民间团体(如医疗保险协会等)合作,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物参与度和社会问题认知度”[1],最大程度地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的专业实践、实习提供广阔空间和机会。此外,针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临时性和变动性问题,可以通过与上述实习单位签订协议、合同等形式,将其作为学生实习的协议或合同单位而影像医学论文固定下来,根据协议或合同的规定履行双方的职责,从而有效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期稳定性,并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如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等。

作者:徐义海 张彩萍 张文玲 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医疗保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hkx/159435.html

    相关专题:环境科学毕业论文 开封大学


    上一篇:现代展示设计中的色彩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